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安邦治國故事(2)

東漢安帝時,內侍江京和中堂侍樊豐等人誣告太子劉保謀反。安帝信以為真,打算廢掉太子劉保,為此征求文武大臣的意見。大將軍耿寶等人主張廢掉太子,大臣來歷則認為太子年幼無知,其主要責任不在他,不應廢掉。漢安帝不采納來歷的意見,還是堅持把劉保廢為濟陰王。

來歷見自己的意見沒被采納,便約祋諷等十多個大臣一起到安帝那里去為太子說情。安帝見此情形,便派人拿著詔書去威脅這些大臣說:來歷、祋諷等人不識大體,居然敢和一些小人在一起吵吵嚷嚷,這哪里是對待君主的態度呢!

朝廷廣開言路的本意是讓大家盡量發表意見,他們卻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如果誰再堅持己見,就處死誰。來歷由于一再堅持自己的意見,結果被罷了官。

國人皆曰可殺

“國人皆曰可殺”形容罪大惡極的人,全國人民都說他該殺。

此典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

戰國時期,一次孟子和齊國國君齊宣王討論關于考察和選拔使用人才的問題。

孟子說:選拔人才,應當拋棄地位觀念和親疏觀念。有時,地位低下的人可能會比地位高的人更有才能,關系疏遠的人可能比關系密切的人更有才能。因此,地位高、同國君關系親近的,并不一定都是賢能的人才。

然而,地位低下、同國君關系不密切的人,往往不容易了解和被認識。所以,在考察一個人是否賢能的時候,需要特別慎重,而不能偏聽極少數人的意見。就拿君王周圍的情況來說吧,如果您的左右都說某人賢能,這個人未必就可以用;如果諸大夫也說這個人賢能,也未必可以用;但如果舉國人民都說這個人賢能,君王再經過考察證實這個人確實賢能,然后才可以委以重任。如果您的左右都說某人不行,您先不要輕信;如果諸大夫也說其人不行,您也先別輕信;如果舉國人民都說這個人不行,大王再經過考察證實這個人確實不行,然后再罷免。如果您左右的人都說某人可殺,您先不要輕信;如果諸大夫也說此人可殺,您也不要輕信;如果舉國人民都說此人可殺,大王經過考察,證明這個人的確該殺,然后再殺他。

這樣,殺他的不是大王你個人,而是全國人民了。

黃池大會

這個故事是講越王勾踐養精蓄銳了很多年,終于借黃池大會的機會打敗了吳王夫差。

此典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十四年春,吳王北會諸侯于黃池,欲霸中國以全周室。

六月丙子,越王勾踐伐吳。……吳王已盟,與晉別,欲伐宋。太宰曰:‘可勝而不能居也。’乃引兵歸國。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敝,于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

公元前486年,夫差為攻打齊國,動用大量的人工挖掘運河,直通淮河,貫通了長江和淮河兩大流域。如此來就可以利用運河率領水軍從水路攻打齊國了。公元前484年,在艾陵(在山東省泰安縣)打敗齊軍,抓獲齊國的大將國書。齊國的副將高無丕幾乎送命。夫差獲勝,更讓他相信水上進兵的方便。

于是他就征集了比上次更多的民工繼續挖掘運河,北通沂水,西通濟水。這樣一來,吳兵從吳都坐船,一路可以從運河直上北方,從長江到淮河,再從淮河到泗水、沂水、濟水。巨大的挖掘運河工程完成后,南北水上交通方便了,夫差要做霸主的心愿就可以實現,但是吳國的人力、物力、財力都用得差不多了,如果再出現其他情況,就很難支持了。

周敬王三十八年、吳王夫差十四年、晉定公三十年、齊簡公三年、魯哀公十三年、衛出公十一年(公元前482年),夫差與魯哀公、衛出公一起到了黃池(衛國的地方,在河南省封丘縣西南),派人去請晉定公開會。晉定公不想去。趙鞅勸他說:“夫差這回親自帶著大隊人馬到中原來,氣勢非常強大。他誠心跟咱們挑釁。他派使者來請咱們去開會,這是‘先禮后兵’的意思。如果不去,反而中了他的詭計。我想不如領著大隊人馬上黃池去,無論會發生什么事,到時候隨機應變。”晉定公就帶著趙鞅去會見吳王。

到訂盟約時,他們為爭次序,爭執了很多天。

次序先后關系重大,誰也不肯讓步,會議陷入了僵局。

正在僵著時候,吳國派人來見夫差,偷偷報告:“越王勾踐派范蠡為大將,親自率兵攻打吳國。太子友、王孫彌庸已經陣亡;大將王子地抵擋不住,退到城里去了。情況非常緊急。請大王趕緊回去。”夫差聽了,心里雖然焦急萬分,卻不露聲色。他說:“咱們不能再跟晉國耗費時間了,你立刻。你把三萬六千士兵準備好,明早就向晉君進攻,逼他訂立盟約。”王孫雄說:“還是回去要緊。”夫差說:“不這么辦,怎么能回去啊?

晉國不敢跟咱們對抗。不把會盟辦完撤兵,趙鞅會來為難咱們。”王孫雄和伯很佩服吳王隨機應變的能力。

第二天,天剛亮,夫差擊鼓,三萬六千兵打起鼓。趙鞅急忙派人打聽。夫差說:“天子令我主持會盟。晉候不服,非要耽誤時間,你就去對他說,無論答不答應都必須在今天給個答復。”那人回去,告訴晉定公。魯哀公和衛出公都在場,趙鞅勸晉定公讓步,但夫差也得讓步,中原諸侯才有面子。晉定公派人對夫差說:“天子既然有令,我們哪敢不聽呢?貴國既然尊重天子,同樣是天子的臣下。這吳王的稱呼就不妥當。

請把王號去了,改稱‘吳公’,我們聽從吳公。”夫差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用“吳公”的名義先“歃血”,晉侯第二個“歃血”,接著魯侯、衛侯跟著“歃血”。黃池大會就“圓滿而散”。夫差帶軍從江淮水路回去。

夫差害怕齊國宋國不服,派使者上成周朝見周敬王說:“楚國不尊重天子,闔閭征伐楚國,把他打敗。如今齊國也不尊重天子,只好出兵征伐。托天子洪福,打了勝仗,特向天子奉告。”天子連忙慰勞吳國的使者,捎話給夫差:“伯父輔助王室,我就放心了。”周敬王還賜給夫差一張大弓和一塊祭肉,以表明承認他為霸主。

吳王在半路上聽到一個壞消息。士兵知道國內打了敗仗,加上遠途勞累,都無心打仗。越國的兵馬經過幾年訓練,強大起來,兩軍交手,吳國的兵馬就被打得七零八落。

夫差問伯:“你不說越國絕不會背叛嗎?現在這是怎么回事了?還不趕緊去跟越王講和求饒!”

于是伯就帶著貴重的禮物來到越國兵營,跪在勾踐面前,央求雙方講和。范蠡對越王說:“吳國不是很快就會滅掉的,不如答應伯,也算報答他從前待咱們的好處。”勾踐答應跟吳國講和,退兵回去了。

這回黃池大會不只給越國一個進攻的機會,還引起了衛國和楚國的內亂。

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

“家貧思賢妻,國亂思良相”比喻愈是在困難的情況下,愈要用人得當。

此典出自《史記·魏世家》:“先生嘗教寡人曰‘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二子何如?”

一天魏文侯對他的謀士李克說:“諺云:‘家貧則思賢妻,國亂則思良相。’我想:魏成子和翟璜兩個人都很好,因而不知道到底讓誰做相國好,你覺得兩人誰強些呢?”李克說:“你拿不定主意,是由于平時考察不夠。考察一個人的標準是:平時要看他親近些什么人;富裕了要看他和什么人做朋友;當官了要看他推薦什么人;不做官了,要看他哪些事不屑于干;貧窮了要看他哪些錢不屑于拿。通過考察這五個方面,就可以決定這兩個人誰強些。”魏文侯說:“行了,你休息吧,我知道該封誰做相國了。”

李克出來,遇見了翟璜,翟璜說:“聽說文侯找你商量誰能夠做相國,決定了沒有?”李克說:“魏成子為相國。”翟璜不服氣地說:“我哪一點不如魏成子?國王缺西河太守,我薦舉西門豹;國王要攻打中山,我推薦樂羊;國王的兒子沒有師傅,我推薦屈侯鮒。結果是:西河大治,中山攻克,王世子品德日益增長。我為什么不可以做相國?”李克說: “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的千鐘俸祿,百分之九十用來招攬人才,所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個人都從別的國家應募而來。這三個人,魏文侯都以師禮相等。而你所推薦的人,不過是魏文侯的臣仆,你怎么比得上魏成子呢?”翟璜思忖了一會,慘然失色說:“你說得沒錯,我是比不上魏成子。”果然,魏文侯讓魏成子當了相國。

揭竿而起

“揭竿而起”的意思是高舉義旗,起來反抗。現在多用它指人民起義。

此典出自漢代賈誼《過秦論》:“然而,陳涉,甕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 起阡陌之中,率罷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而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賈誼(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漢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過秦論》是賈誼早期論述秦帝國滅亡的重要著作。

這段話意思是說:陳勝一個用破甕口做窗、用繩子閂門軸的農民的兒子,是一個沒有土地的雇農,被流放的罪犯,論德才既沒有孔子、墨子的賢德,也沒有陶朱公(春秋末年,越國大夫范蠡棄官到陶地經商成為巨富,號陶朱公)、猗頓(春秋時魯國人,在猗氏經營鹽業成為巨富)那樣富有;迫于生計他來到軍隊,不久,便率領士卒以木棒為刀槍高舉義旗,天下窮人紛紛響應,山東等地的豪杰紛紛起義,于是秦王朝很快就被推翻。

近悅遠來

人們用“近悅遠來”形容附近的人得到恩澤而感到高興,遠方的人也聞風前來歸附。

此典出自《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

‘近者悅,遠者來。’”

春秋時期,孔子周游諸國,宣揚其政治主張,希望各諸侯國的君主能夠采納和運用他的主張。一次,孔子來到楚國,葉公向他請教如何管理政事。孔子回答說:“要使那些在你統治下的老百姓感到高興,使那些不在你統治下的老百姓前來投靠你。”

晉國苦奢

這則典故說明一個道理:“上之所好,下必甚焉”。居于領導地位的人,一言一行都會對群眾產生影響,關系到世運人心,必須謹言慎行。

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上》:“昔晉國苦奢,文公以儉矯之,乃衣不重帛,食不兼肉。

無幾時,人綿大布之衣,脫粟之飯。”

這段話意思是說:

從前,晉國流行講排場、擺闊氣的風氣,晉文公便決定以身作則,用儉樸節約的作風去糾正它,他不穿華麗高貴的絲織品,不吃美味佳肴。

果然沒過多久,人們都穿起了粗布衣服,吃起糙米飯來。

寬猛相濟

“寬猛相濟”指施政時寬大與嚴厲要相輔而行。

此典出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

春秋時,鄭國的政治家子產執政后,實行改革,整頓貴族田地和農戶編制,并把刑書(法律條文)鑄在鼎上公布。

因而不久就使國力增強,威信提高。

公元前522年,子產病危。臨死前,他對大臣子太叔說:“我死以后,由您執政。只有有德的人才能用寬大來使百姓服從,其次就是嚴厲了。火猛烈,百姓看著就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懦弱,百姓輕慢而玩弄它,所以死于水的就很多。

因而寬大不容易做到啊!”

子產死后,子太叔執政。他不忍心嚴厲,而實行寬大,結果鄭國出現了很多盜賊,并且聚集起來侍機鬧事。子太叔后悔地說:“我早聽子產老人家的話,就不至于到這一步了。”于是發兵攻打盜賊并全部殺掉。這一來,其他盜賊也就收斂了。

孔子聽說這件事后,非常贊賞子太叔的做法。他說:

“好啊!政事寬大百姓就怠慢,怠慢了就用嚴厲來糾正。嚴厲了百姓就傷殘,傷殘了就實施寬大。用寬大調劑嚴厲,用嚴厲調劑寬大,這樣政事就調和了。”

離朱之明

“離朱之明”形容目光敏銳,能洞察秋毫。

此典出自《孟子·離婁上》:“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同“圓”)。’”

漢代趙岐解釋說:“‘離婁,古之明目者,黃帝時人也。黃帝亡其玄珠,使離朱索之,離朱即離婁也,能視,于百步之外見秋毫之末。’”

這段話意思是說:

黃帝時,有一個人叫離婁,也叫離朱。

他有一雙神奇的眼睛,能在百步以外看清鳥獸在秋天新長出的細毛。一次黃帝丟失了玄珠,就派離婁去尋找。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眼力、公輸般(春秋末期魯國人,亦稱魯班)那樣高超的技巧,如果沒有圓規和直角曲尺,仍然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路軾怒蛙

這個典故說明“上之所以率下,乃治亂之所由也”。越王路軾怒蛙,便能鼓舞民氣,英勇赴敵。

此典出自《尹文子·卷上》:“越王勾踐謀報吳,欲人之勇,路逢怒蛙而軾之。

比及數年,民無長幼,臨敵,雖湯火不避。”

越王勾踐處心積慮想報吳仇,想讓人民都英勇堅強起來,走路碰到一只發怒的蛤蟆都要憑軾伏身以表敬意。

過了幾年,人民無論老少和敵人打起仗來,就是赴湯蹈火都不退縮。

民為邦本

“民為邦本”意思是,人民是立國的根本,要治理好國家,必須依靠人民,而不能違背民眾的意愿。

此典出自《尚書·五子之歌》:“皇祖有訓,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夏朝的國君太康,本來是大禹的孫子,他在繼任國君后荒淫無度,不問國事,一天到晚只知打獵尋樂。所以,老百姓都非常怨恨他。有一次,太康到洛水的南面去打獵,連續一百天不回京城。有窮國的君主羿趁機起兵反叛,并鼓動夏國的老百姓,把太康阻止在黃河南岸。于是,羿篡奪取了夏國的政權。

太康有五個弟弟,當羿起兵反叛時,他們用車載著母親從京城逃了出來。雖然他們都非常怨恨太康,但心想:“我們是夏國的子孫,怎么因羿叛亂就躲得遠遠的呢?我們一定要恢復夏國。”因此,他們就和母親一起在洛水之濱住了下來。

后來,太康的五個弟弟一起作了一首歌,贊揚大禹的功勞,譴責太康的荒淫,其中一段歌詞是:“英明的祖先告誡我們:

人民不可鄙視而只能親近。國家有了人民,好比大樹扎下了穩固的根。一個人統領著萬民,就好比用腐朽的繩索駕駛著快馬在奔馳,隨時要戰戰兢兢(“皇祖有訓,民可近而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予臨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馭六馬。為人上者,奈何不敬”)。

太康死后,弟弟中康做了國君。后來,羿也荒淫無道,老百姓紛紛起來反抗。中康和他的弟弟們趁機起兵,恢復了夏國。

牛頭馬肉

“牛頭馬肉”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允許別人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以身作則,才能取信于人。

此典出自《晏子春秋·內篇雜上》:“靈公好婦人而丈夫飾者,國人盡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飾者,裂其衣,斷其帶。’裂衣斷帶,相望而不止。晏子見,公問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飾,裂斷其衣帶,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對曰:

‘君使服之于內,而禁之于外,猶懸牛首于門而賣馬肉于內也。公何以不使內勿服,則外莫敢為也。’公曰:‘善。使內勿服,不月而國莫之服’”

這段話意思是說:

齊靈公喜歡內宮的婦女女扮男裝,結果上行下效,蔚然成風,全國婦女都穿起了男裝。

于是靈公就派官吏禁止這種現象,下令說:“凡是女扮男裝的,一律撕毀所穿衣服,扯斷所系帶子。”

然而,盡管人們親眼看到有人遭到懲罰,但是女扮男裝的風氣依然禁止不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涞水县| 凉山| 略阳县| 桦川县| 韶山市| 营山县| 吕梁市| 庐江县| 台北县| 米易县| 交口县| 城市| 拜泉县| 隆德县| 定结县| 宜丰县| 三江| 荥经县| 军事| 东乡族自治县| 长岭县| 三原县| 泰宁县| 达孜县| 青田县| 长武县| 清原| 石城县| 南川市| 化隆| 宝清县| 勐海县| 高邑县| 皮山县| 辛集市| 甘南县| 芜湖市| 锡林浩特市| 蓝山县| 南岸区| 广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