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六馀論
- 明初的人物、史事與傳說
- 陳學霖
- 4045字
- 2015-04-22 00:24:15
最后尚需探討,就是朱元璋對火德的態度對其帝王形象的塑造的影響,而究竟明朝后期有無繼續討論本朝德運的問題。關于前者,官史利用火德對朱元璋的神化始于永樂元年(1403)的重修、九年至十六年(1411—1418)的三修《明太祖實錄》。當時由翰林學士解縉主導重修的永樂史官,在編纂用于改編建文朝始修的《太祖實錄》的開國史料時,便有兩則描述朱元璋早年現身時的“紅光”神異景象。按《明太祖實錄》卷二五七,始修于建文元年(1399),董倫等總裁,王紳等纂修;永樂元年(1403)重修,李景隆監修,解縉總裁;九年(1411)三修,姚廣孝等監修,胡廣等總裁,十六年完成。今僅傳三修本。關于《太祖實錄》再修、三修之用意,吳晗扼要評云:“固一以迎立建文遺臣之指斥,一以欲隱太祖生前之過舉,一以歌頌‘靖難’之舉為應天順人。而其最重最要者,實為‘適出’及偽撰太祖本欲立燕王之故事,以自解于天下后世也。”見吳晗《記明實錄》(1948), 重載《讀史札記》,頁189,詳頁186—196.又參謝貴安:《明實錄研究》,頁122—131.解縉傳記見《明史》卷一四七,頁4115—4123;Hoklam Chan撰傳,DMB, vol。1, pp。554558.解縉對重修《明太祖實錄》的貢獻詳同前作者, “Xie Jin (13691415) as Imperial Propagandist: His Role in the Revisions of the Ming Taizu shilu,” T’oung Pao XCI。13(2005):58124.佚名編纂的《皇明本紀》載朱元璋出生及日后的情況說:“上自此生,常有神光滿室,每一歲間,家內必數次夜驚,似有火,急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他無火。”解縉編的《天潢玉牒》記朱元璋既長,師事沙門高彬于里之皇覺寺,又言:“在寺居室,夜有紅光,近視弗見,眾咸異之。”兩處所言的“紅光”便隱喻朱元璋具有火德,作為帝皇超異凡人的征象。永樂十六年完成的三修《明太祖實錄》便撮錄上述,記云:“上生,紅光滿室,時天歷元年戊辰九月十八子、丑也。自后夜數有光,鄰里遙見,驚以為火,皆奔救,至則無有,人咸異之。……上遂歷游光、固、汝、潁諸州,凡三年,時泗州盜起,列郡騷動,復還皇覺寺。上所居室夜復有數光,近視弗見,僧皆驚異。”見《明本紀校注》,頁1;解縉:《天潢玉牒》,《集成》本(上海商務,1937),頁3;《實錄》卷一,頁2、4.由是奠定明太祖的官方帝王塑像的造型。
隨后,明人描述太祖皇帝的形象都以火德為根本,而成化黃瑜(1426—1497)《雙槐歲抄》卷一“圣瑞火德”條綜合聞見,作為明太祖火德的證據: 太祖高皇帝功德福祚,超越邃古,貞應之符,有開必先,自堯舜以來,未有若是之盛也。〔一〕初,皇考仁祖淳皇帝居濠州之鐘離東鄉,皇妣淳皇后陳氏嘗夢黃冠,饋藥一丸,燁燁有光,吞之既覺,口尚異香,遂娠焉。及誕,有紅光燭天,照映千里,觀者異之,駭聲如雷。天歷元年戊辰九月十有八日、丁丑日昳時也。〔二〕河上取水澡浴,忽有紅羅浮來,遂取衣之,故所居名紅羅幛。鄰有二郎神廟,其夜火光照耀。及天明,廟徙東北百余步。〔三〕自是室中常有神光,每向晦將臥,忽煜爚若焚。家人慮失火,亟起視之,惟堂前供神之燈耳。帝王之生,必有圣瑞,章章如此。〔四〕及討元狄,旗幟、戰帽、襖裙皆用紅色,蓋以火德王,色尚赤故也。〔五〕既葬仁祖淳后之明年,為至正乙酉,淮楚間童謠曰:“富漢莫起樓,窮漢莫起屋。但看羊兒年,便是吳家國。”至即吳王位,元年丁未即羊兒年也。〔六〕明年戊申建元洪武,六月壬寅,彰德路天寧寺塔忽變紅色,自頂至踵,表里透徹,如煅鐵初出于爐上,有光熖迸發,自二更至五更乃止。癸卯、甲辰亦如之。先是河北有童謠云:“塔兒黑,北人作主,南人客。塔兒紅,朱衣人作主人公。”其應如此。未幾,元主北遁,而天下一統矣。見黃瑜:《雙槐歲抄》,《集成》本(長沙商務,1939)卷一,頁1. 以上的史文皆有出處,如〔一〕出《皇明本紀》;〔二〕出王文祿(1503—1586)《龍興慈記》;〔三〕出《天潢玉牒》;〔四〕出劉辰《國初事跡》;〔五〕出至正五年淮、楚間童謠,載權衡《庚申外史》及《元史·五行志》;〔六〕出至正二十八年彰德路童謠,載《元史·五行志》。見《明本紀校注》,頁1;《天潢玉牒》,頁3;王文祿:《龍興慈記》,載沈節甫編輯:《紀錄匯編》卷一三,頁2上—2下;《國初事跡》,頁20下—21上;權衡:《庚申外史》,見任崇岳:《庚申外史箋注》,頁63;《元史》卷五一《五行志二》,頁1103.參盧心銘:《元代人民起義與民間歌謠》,《元史論叢》第5輯(1993),頁319、325.〔一〕、〔四〕出史官記敘,〔二〕、〔三〕記載傳聞,〔五〕、〔六〕來自童謠,而所有提及“紅光”或“紅色”的都影射朱元璋的火德,可見民間的流傳故事皆有來歷。但值得注意,黃瑜雖然暢談太祖火德,并無提到火德與陰陽五行的德運的關系,因此他的描述吻合官方的立場。此外,正統十四年(1449)七月,英宗(1436—1449; 1457—1464在位)出征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偏西)喪師被擄北狩后,谷應泰(1620—1690)《明史〔朝〕紀事本末》報稱皇帝曾陰遣使諭鎮守裴當,裴當請占吉兇者于卜者仝寅,仝寅說:“庚午中秋,車駕其還乎?計七八年當復辟。午,火德之王也。”故無論是否真有其說,仝寅謂午為“火德之王”,并據此推斷英宗將會回鑾,這也反映明中葉時人對火德的觀念。谷應泰:《明史〔朝〕紀事本末》(中華,1977),卷三五《南宮復辟》,頁527,系于代宗景泰三年(1452)七月下。但此事《明英宗實錄·郕戾王附錄》并無有關記載,史源不詳。
不過,明中葉后載籍卻出現國朝為土德的說法。此說首見羅玘(1447—1519)的《送益國長史胡君之國序》:“今天子建親藩,首興,次岐,又次亦以益鳴其國。封子建昌,于天文其次鶉尾。鶉尾、火位也;火,土母也。國家以土德王,茲封也而冠以茲名也,得無意乎?”羅玘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官至南京吏部侍郎,正德七年(1512)致仕。但是國朝為土德的說法并不見于官史,羅玘之言,若不是一己之見,即反映其時仍然熱衷陰陽五行學說的儒士的主張。見羅玘,《圭峰集》,《四庫》本,卷六,頁22下—23上。羅玘傳載《明史》卷二八六,頁7344—7345.他們提出土德異說,大概不認為朱明延續趙宋的火德,而是繼承其德運,因此根據五德終始說的行序,認為應居土德,而將元朝列入閏位。但萬歷間張養蒙撰《五德之運考》,謂“我朝受命,有謂其尚火德,有謂其尚土德,紛紛無定”,則知到此時朝野并無討論國朝德運,而儒士各有所持,互抒己見。由此可知明朝開國以后,德運的確定已不是關乎朝廷正統的首要大事,亦不再是一種莊嚴的國家典制行為,故此無論是火德或土德,都只是朝野間流傳的某些非正式的觀點,難怪清人并不知明朝民間尚有德運的討論,所以清初官修的《古今圖書集成·皇極典·帝運部匯考》記敘歷代王朝德運,也就止于女真金朝的土德。見張養蒙:《五德之運考》,載黃宗羲編:《明文海》,《四庫》本,卷一二〇,頁3上;見《古今圖書集成》《皇極典》卷一七〇《帝運部匯考》,頁3上—4上。
事實上,自明鼎革以后,陰陽五行的德運說對政治的影響愈益衰微。清朝名號的原出雖然議論紛紜,高宗乾隆帝曾說“皇清發祥大東,東方之色為清”,近代學者有稱“清為金一音之轉”、“少昊金天氏稱父為清,又稱土為清”、“大清取以水克明之火”、及“國號出于《書·泰誓》‘永清四海’”各說,但有清一代并未再見講求德運的記載。按大清國號之本意,清代檔案、史籍均無解釋,故后人有多種臆測,但都不足為據。有關各說,參見市村瓚次郎:《清朝國號考》,《東洋協會調查學術報告》(東京:東洋協會,1920)第1冊, 頁139—146; 稻葉巖吉:《清朝全史》(東京:早稻田大學出版部,1914),頁300—310;蕭一山:《清代通史》(臺灣商務,1962修訂本)第1冊,頁186—187;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海:新知書店,1947),頁620;中山八郎: 《清の國號について》,載《中國史研究》第3號(大阪:大阪市立大學中國史研究會,1963),頁1—35;及松村潤:《大清國號考》,載《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頁27—35.關于清朝諸帝對五德終始說的態度,高宗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73)的《御題“大金德運圖說”有序》說得最清楚。 他說:“五德之運,說本無稽……自漢儒始有言五德迭王,遂推三皇五帝各有所尚,后更流為讖緯,抑又惑之甚矣。夫一代之興,皆由積德累仁,豈遂五德之生克?……元明制度尚黃,不侈陳五德之王,其意甚正。本朝因之,足破漢魏以后之陋說。”見《御題“大金德運圖說”序》,載《大金德運圖說》,《四庫》本,頁1上—1下。此文之討論及英譯見Hoklam Chan,Legitimation,pp。144145.《大金德運圖說》是金朝宣宗朝官方編纂關于討論德運的冊牘,是歷代僅存的一部王朝德運論議的記錄,乾隆時收入《四庫全書》。高宗通過題詩表達對此漢人政治文化傳統的否定,立場堅定、理據鮮明,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何清朝不再講求德運。若果說宋儒是五德終始說的掘墓者,那么清高宗是正式宣布它死亡的判官。參劉浦江:《“五德終始”說之終結》,頁190引申前說。不過,從歷史的過程來看,蒙古以“大元”為國號而并未議論德運已開其端,元末徐壽輝與韓林兒皆以“宋”為國號又再恢復火德不啻復辟,到朱元璋開國建立明朝,崇尚火德作為天命所鐘的象征但不配以五德轉移理論,斷絕繼統之說為一制度上的大突破,為清人樹立楷模。因此,從歷代帝王統治者對政治的考慮、意理的取舍,試圖建立正當性王朝的模式的過程來看,朱元璋劃時代的決定的歷史意義就在這里。
本篇原載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50期,2009.
§§第二篇俞本《紀事錄》與元末明初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