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貝多芬(1)
- 世界最具影響性的文壇巨匠3(震撼心靈閱讀之旅經典文庫)
- 《閱讀文庫》編委會主編
- 5492字
- 2015-04-20 21:33:41
1.沉重的童年
1770年一個寒冬的午夜,生活在萊茵街波恩巷的貝多芬家依然燈火通明。一位面色蒼白的少婦正躺在小閣樓里的一張床上精疲力竭地喘息著,淌滿汗水的面頰上浮現出極其痛苦的神情。4個小時過去了,她孕育的那個小生命還是遲遲不肯來到人世,又熬過了艱難的一個小時,突然,一個嬰兒強有力的哭聲劃破了寂靜的黑夜,一個小生命誕生了!這就是與祖父同名的路德維希·范·貝多芬——一個世界級的音樂大師。
貝多芬的父親約翰·范·貝多芬是一位遠近馳名的高音歌手,后來當上了俸祿非常優厚的宮廷樂師。與此同時,他還擔任家庭教師,為波恩城里的一些富家子弟教授唱歌和鋼琴。后來,他和一位正在孀居的年輕婦女瑪麗婭·瑪格達蕾娜·克維利希結了婚。
婚后,約翰嗜酒如命,常徹夜不歸,可是小貝多芬的出世卻給約翰一家的生活帶來了希望。
沉浸在為人父母喜悅之中的約翰夫婦不禁端詳起兒子的小模樣來。只見他們的兒子生得結結實實,高高的額頭閃著智慧的光澤,烏黑的頭發異常濃密。兩只灰藍色的大眼睛里閃著非凡的光彩。約翰越看越感到驚訝,他禁不住對妻子說,這孩子相貌不凡,將來長大了,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
約翰一邊預言著兒子的未來,一邊對妻子說,他再也不喝酒了,他要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好父親。
聽著丈夫這近乎懇求的話語,瑪麗婭感動地點了點頭,心中默默祈禱他這回是真的能改酗酒的惡習。
早晨耀眼的陽光照在這座白雪皚皚的波恩城,也照在了這座剛剛誕生了新生命的小閣樓,并為它帶來了融融暖意。
一陣敲門聲,打斷了約翰夫妻的談話,約翰連忙打開門,進來的是他的父親——宮廷樂隊的指揮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先生。這位身材不算太高,但體格健壯,有著一雙充滿生氣的眼睛的老藝術家,在萊茵街乃至波恩城都十分受人尊敬。
聽說自己得了個大胖孫子,一大早,路德維希便興沖沖地來到了兒子的家。
約翰把父親領到了搖籃旁,老路德維希終于看見了躺在里面的孫子。只見他紅潤的小指頭在微微地顫動著,小嘴在慢慢地蠕動著。望著睡夢中的小孫子,老路德維希不禁喜形于色,久久地望著這個嬰孩,舍不得離開搖籃邊。
他這會兒興奮得舞動雙臂,這股勁兒比指揮了一首振奮人心的樂曲更讓他激動。
時光荏苒,半年過去了。波恩終于熬過了漫長的嚴冬,生機盎然的春天再次降臨人間。小草探出頭來,枝葉悄悄地舒展開來,散發出幽幽的清香。布谷鳥在毛樟樹枝頭飛來飛去,用它那圓潤、甜蜜、動人心弦的鳴叫來抒發自己愉悅的心情。然而,約翰一家并不是由于春天的來到喚醒了對生活的希望;而是由于小貝多芬的出世。
約翰從此戒酒了,因為做了父親后,他感到身上有一種神圣的家庭義務,作為宮廷樂隊的樂師和波恩城里非常出色的男高音歌手,他的演出十分頻繁,但他注重從小培養兒子的樂感。
貝多芬的祖父是宮廷樂隊的指揮,小貝多芬從小就立志要像祖父那樣成為音樂家,但是祖父的逝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他的命運。
1774年4月7日,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安東·卡爾·貝多芬出生了。多了一個弟弟,貝多芬感到家里熱鬧多了。
小貝多芬才只有5歲,卻經常遭到父親的鞭打,父親總是非常嚴厲地逼迫他苦練鋼琴。
其實,就在貝多芬睜大一雙天真無邪的眼睛,環視面前的世界之時,一個響亮的名字已經傳遍了整個歐洲,他就是非凡的音樂“神童”莫扎特。這位比貝多芬僅僅大14歲的神童,5歲就能作曲,6歲時便以其出色的鋼琴演奏令慕尼黑和維也納的皇親國戚們目瞪口呆。此時,這位天之驕子正在他父親列奧波德·莫扎特的帶領下,巡回演出,不僅贏得了鮮花和掌聲,而且還賺得了可觀的鈔票。
在約翰心中,貝多芬的未來就應該像莫扎特那樣。他希望兒子來繼承家族的事業與榮譽,更期盼兒子能一舉成名,改變家里較為困窘的處境。
為了讓兒子能成為名揚四海的音樂大師,約翰還真是費了不少心血。早在兒子蹣跚學步時,約翰就經常把他抱在膝頭,讓他用纖細的小手指在鋼琴上學彈一些簡單的旋律。不久之后,在約翰的督促下,小貝多芬又開始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
父親望子成龍,這可累壞了小貝多芬。每天他都要和父親走過半個波恩城,到父親的酒友家里去,因為這位先生家里有一架音調很準的鋼琴。
小貝多芬繼承了他祖父與父親兩代的音樂血統,非常喜愛音樂。
他父親有時在家里彈著鋼琴,唱著歌的時候,此時不管他在做什么,都會放下來飛奔過去聽父親彈琴和唱歌。
盡管小貝多芬還只是5歲的孩子,可是卻表現出一副認真的神情。
可是自從他開始學習鋼琴起,只要是約翰在家的時候,他就連1分鐘的空兒也沒有了。
只要稍微彈錯了一點,或者累得想打瞌睡的時候,約翰就毫不寬容地舉起鞭子來,痛打兒子一頓。
每天的練習,并不是一個鐘頭或兩個鐘頭而已,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夜。
盡管小貝多芬十分喜歡音樂,可還是忍受不了他父親這種近乎殘酷的訓練方法,有時就哭著反抗。
經他媽媽一番柔聲細語地安慰,小貝多芬往往一面哭,一面點著頭,又坐到鋼琴旁邊去繼續練習。
和同時代地位相當的其他男孩相比,貝多芬所受的早期教育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太差。這要歸功于約翰的努力。同時,歷史應當原諒約翰的某些短處,因為不管怎么說,當潛藏在兒子身上的天資一顯露,他便早早覺察到了。他竭盡自己的全力,嚴格地向小貝多芬傳授音樂基礎知識。
為了更好地培養小貝多芬,約翰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為兒子選購了一架鋼琴。當這部昂貴高級的樂器被人抬進家里的時候,瑪麗婭和兒子小貝多芬簡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的確,在當時,波恩城里能夠買得起鋼琴的人家,是屈指可數的。然而,為了兒子的未來,約翰幾乎是傾家蕩產買下了這架鋼琴,這對一個俸祿一般的宮廷歌手來說,實屬不易。
也就是從這一天開始,小貝多芬好像懂事了許多,每天都要坐在椅子上,在約翰的指導下練琴,年復一年。
1776年10月1日,貝多芬的二弟尼古拉斯·約翰·貝多芬出生了。也就在這一年,貝多芬上學了。他非常喜歡學校開設的功課:音樂、拉丁文、算術……尤其是音樂課,勤奮的他,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天賦和才華,引發了音樂老師的好奇與偏愛。
在父親嚴格的訓練下,貝多芬的演奏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一些難度較高的古典曲譜,他不僅能彈得流暢自如,而且還能彈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童年的生活對貝多芬來說,顯得歡樂不足而沉重有余。這種有些扭曲的家庭教育,又養成了他早熟、愛捉弄人和孤僻的古怪性格。
童年的貝多芬,除了祖父之外,還很喜歡媽媽。
媽媽的溫柔與呵護是小貝多芬生活中的一縷陽光,照亮了因父親苛刻教育而變得有些冰冷的心,使小貝多芬擁有了不少的歡樂。
瑪麗婭也非常喜歡這個聰明而有些孤僻的孩子。丈夫的冷漠,生活的困苦,日常家務的勞累讓她感到壓力重重,不堪重負。有了小貝多芬的陪伴,瑪麗婭才意識到生活并非對她太過殘酷。可以說,兒子的成長與進步是瑪麗婭的惟一慰藉。
大自然是小貝多芬的至愛,他常常和小朋友們一起到森林里玩,尋找森林的居民——松鼠、野兔和小鳥。
小貝多芬也常常和媽媽一起散步,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氣。
一天傍晚,母子倆手牽著手,漫步在萊茵河畔。落日的余暉撒滿了水面,使萊茵河水也染上了一層金色。望著一艘艘遠去的輪船,小貝多芬想如果有一天也能夠登上那樣的大船,到遠方的城市里去開演奏會,那就再好不過了!
那遠方的都市——維也納!音樂之都維也納!
這孩子的神情,也立刻興奮起來。
一個非常新鮮幽麗的清晨,陽光給大地鍍上了一層金色,空氣是清冷而甜蜜的。波恩巷里此刻正彌漫著一股潮乎乎的水氣,樹影子漸漸淡了,星斗漸漸少了,天空也顯得逐漸升高了。
約翰告訴小貝多芬,選帝侯王爺星期天想聽一場戲,他在劇中演一個主要角色,如果小貝多芬好好練琴,就讓媽媽帶著他去聽。
孩子聽到這些話,以為自己聽錯了。不過,他的興奮情緒實在無法掩飾。去選帝侯宮廷聽戲!終于得到了這樣的機會!小貝多芬不禁手舞足蹈起來。他從來沒有這樣開心過。
約翰履行了自己的諾言,小貝多芬見到了大劇院金碧輝煌的大廳,見到了一排排紅色天鵝絨椅子,見到了貴族老爺和梳妝打扮得讓人驚訝的貴婦們,尤其是,他頭一次聽到了一支完整的樂隊奏出的音響,神奇的樂音。他看見父親在臺上做著夸張的動作,唱著悅耳動聽的歌兒。
這天晚上,他上床睡覺的時候,腦子里還是一片喝彩聲。睡著以后,他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個穿號衣的人,舞著手中的指揮棒,似乎把自然界的所有元素都釋放出來,似乎內心所有的熱情都噴涌出來。
童年的貝多芬,盡管有些憂郁,但他那純真、頑皮的天性并沒有因此而被埋沒。他立志長大后去音樂之都維也納闖蕩。
大自然是美的,小貝多芬的心靈在大自然中受到了一種純潔的洗練。大自然的天籟之音,是優美的樂章,與大自然的接觸陶冶了小貝多芬的情趣,潤澤了他的心靈,在未來的藝術生涯中,他將這些天籟之音,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2.兩位恩師
生活的無奈使約翰又揀起了酒瓶子,脾氣越來越壞。盡管如此,約翰還是沒有忘記父親的職責,認真教育下一代,把兒子培養成才。
午夜時分,波恩城也慢慢地睡著了。在昏暗的街道上。約翰和他的酒友皮艾弗爾先生并肩走著,他們步履蹣跚。約翰的這位酒友皮艾弗爾先生可不是個一般的酒徒,他是一位不錯的男高音,彈得一手好鋼琴,而且還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雙簧管演奏家。約翰把他請到家里,是請他來教授貝多芬鋼琴課的。約翰心里明白,憑著自己的能力,是沒法再教兒子了。
這時,小貝多芬已經9歲了。以前父親要他整夜彈鋼琴,他經常吵著哭著大發脾氣。現在,他的脾氣已經好得多了。而且皮艾弗爾的本領的確比爸爸高明幾倍,又肯耐心地教他。所以,這時,他倒覺得比從前快樂些。
更重要的是,皮艾弗爾不會像父親那樣拿鞭子打他。
在小貝多芬看來,成為一個音樂家,無非是讓媽媽過得好一些。
于是,他更加努力地學習彈鋼琴了。
皮艾弗爾先生在音樂方面的天分的確出眾。然而還不到一年,他就離開波恩,又開始了他的飄泊生活。
小貝多芬沒忘記過這個流浪的老師。當皮艾弗爾先生風燭殘年,身陷困境時,小貝多芬得知后,送錢、送物,來報答他的恩德。
1778年3月初,光禿禿的樹木雖然還在寒風中抖動,但是熱愛大自然的人們,能看到春天正悄悄地向人間走來。
在這一段時期,除了皮艾弗爾先生以外,先后指導過貝多芬音樂的還有海恩瑞希·范·伊登、弗朗茲·喬治·洛凡蒂、威里巴德·柯赫赫等人。這些老師走馬燈似的在貝多芬身邊轉來轉去,每個老師都認為貝多芬是個天才,可是人人都覺得力不從心。直到有這么一天……
那是一個再平常不過的黃昏了,放學歸來的貝多芬剛踏進家門,就看見有一位風流倜儻的紳士正在同父親聊天。他是內弗,格羅斯曼——赫爾默恩協會樂隊的指揮。雖然還不過30歲,可是,在指揮歌劇方面,不論是在萊比錫還是在德勒斯登,人人都知道他是位指揮好手。不止這些,他還會作曲。他早已出版了24支奏鳴曲、歌曲及頌歌等好多作品。
內弗是一個非常嚴厲的老師。盡管小貝多芬已經累得精疲力竭,但是,如果發現一點不滿意的地方,他就要嚴厲地訓斥一番。
在小貝多芬學習通奏低音、鋼琴演奏的同時,內弗開始將樂理知識排入了貝多芬的課程表。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音樂是通過聲音塑造的形象,是表達人類思想感情的一種形式。真正的音樂能表達文字所不能表達的內容。在音樂面前,文字可以說只是一種可憐而貧乏的工具,它是出于人們相互理解和共同需要而產生的。可音樂呢,僅僅幾個音節,幾個短短的聲響,就能使人們震驚、感傷、舒暢、激動。人類內心里每一種微妙的情感,它都能生動地展現、表達出來。
內弗先生這些深入淺出的講解,是小貝多芬從未聽過的。他開始被內弗先生那淵博的學識、親切的談吐和閃光的人格力量所傾倒。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里,內弗先生成了貝多芬最盼望見到的人。
從這以后,小貝多芬和內弗變成了忘年交,并把他當作自己的良師益友。因為內弗不僅是在培養一個音樂家,更沒有忘記他是在培養一個人。
時光就在彈奏琴弦的指尖上慢慢流過,貝多芬已經跟隨內弗先生學習了半年有余。憑著一股執著的韌勁,他的鋼琴演奏技巧和樂理知識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
同時,在內弗先生的指導下,貝多芬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涯。
在內弗先生的鼓勵下,貝多芬開始演奏自己的作品,十分投入。
聽完了樂曲,內弗先生點了點頭。
“孩子,你真的很有天賦,但你如果想成為一個能夠流傳千古的作曲家,你就不該這樣寫。”
然后內弗先生說,一個真正的作曲家,應該是能夠肩負起歷史使命的人。用自己的筆,在樂譜上點燃人類的激情。如果一個作曲家留給后人的全部都是哀傷的音符,那么未來還有什么希望?
經過內弗先生的指點,貝多芬覺得自己學到了許多東西。他深深明白了:一個真正的作曲大師不應被個人微不足道的命運所左右,而要有不向風吹雨打和饑寒交迫的生活低頭的氣魄,要學會去忍受生活的種種磨難和艱辛,以自己頑強的毅力和堅韌的意志去開啟蘊含著偉大奧妙的音樂寶庫之門。
貝多芬三下五除二地將那樂譜撕得粉碎,將碎片拋入了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中。他覺得這曲子空洞無物,太過灰暗,不能給人以勇氣,更不能點燃人們對生活的熱望。所以一定要重新譜寫。
小貝多芬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內弗先生。對于他來說,內弗先生不僅是他的良師益友,更是他的一顆福星。在內弗的精心培育之下,貝多芬得到了良好地引導,并且極大地發揮著自身蘊藏的潛能。
1783年,貝多芬的處女作在內弗的大力推薦下出版了,這是根據德雷斯勒的一首進行曲改編的鋼琴變奏曲。這部作品部分顯露了少年貝多芬在鋼琴方面的技巧。
正當貝多芬躊躇滿志之時,他的家境卻一天不如一天。在卡爾和約翰之后,母親瑪麗婭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但不幸的是,這兩個小生命都夭折了。這使得母親在精神和身體上遭到了雙重的打擊。她病倒了,作為家中的長子,那繁重的家務理所應當地落到了他的肩頭。他每天都忙于做飯、洗衣、照顧兩個頑皮的小弟弟。這從早到晚的忙碌,讓他根本沒有精力再去練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