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賓至如歸
- 心靈情感的故事(中華典故故事全集)
- 周治主編
- 1230字
- 2015-04-18 14:52:07
“賓至如歸”是說,賓客到來之后,就好像回到自己的家里。形容主人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葘患?”
魯襄公三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前542年),魯國的國君魯襄公死了。當月,鄭國大夫子產陪同鄭國國君到晉國出訪。晉國國君考慮到魯襄公剛剛去世,就沒有接見他們。子產生氣了,派人把所住賓館的圍墻全部拆除,讓自己的馬車可以自由出入。晉國大夫士文伯很不高興,當面責備子產說:“我國的政事和刑罰都沒有做好,導致盜賊蜂起,真不知諸侯國的大臣們到我國訪問寡君的時候,如何才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因此,我們才派官吏修繕賓館,把賓館大門造得高高的,把圍墻砌得厚厚的,以保證來客的安全。而你卻把墻拆毀了,雖然你們的隨從能夠保護好你們,可是別國的賓客又怎么辦呢?我國是諸侯的盟主,修建賓館的圍墻,旨在接待好各國的賓客。如果把墻拆除了,叫我們拿什么來保證賓客的安全呢?寡君因此派我前來請教。”
子產回答說:“我國是一個小國,又處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大國可以隨時向我國索要東西,沒有一定的時間。因此,我國國君從不得安生,搜求國內所有的財貨,親自帶來朝見貴國。然而卻碰上貴國執事沒有時間,我們見不到他們,又沒有得到貴國的旨令,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次朝見。我們既不敢呈上財物,又不敢把它放在露天里。如果馬上呈上去吧,都是君王府庫中的財物,不經過一定的儀式,我們就不敢奉獻。把它們放在露天里吧,又怕日曬雨淋導致腐敗毀壞,以至于更加加重我國的罪過。我聽說,文公做諸侯盟主的時候,自己住的宮室很小,連一個可供觀賞的臺榭也沒有。可是,卻把接待各國諸侯的賓館建造得富麗堂皇,如同國君的寢宮一樣,倉庫、馬棚都修繕得很好,負責建筑的官吏及時修整道路,泥瓦工按時粉刷墻壁。諸侯的賓客剛剛到來,掌管柴火的官吏立即點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們仔細巡視賓館,隨時提供服務。車馬有一定的地方安置,賓客的隨從有人替換,管車的給車軸加油,管灑掃的和看守牲口的都認真地完成自己該做的事情。各個部門的官吏,隨時檢查招待賓客的工作。文公及時辦理賓客的公事,每一件都處理得十分恰當。他同賓客共憂同樂,賓客有不如意的事,就前去安慰;賓客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耐心加以指點;賓客缺少錢物,就加以周濟。賓客來到這里,就像是在家里一樣,沒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既不怕強盜和小偷,也不擔心干燥和潮濕。現在卻不同了,晉君居住的銅鞮別宮方圓有數里之大,而賓客居住的地方卻如同奴仆居住的小屋子。車子進不了大門,而又無法翻墻進去;盜賊公然逞兇,天災也隨時降臨;接見賓客沒有明確的時間,召見的命令也不知道什么時候下達。如果不拆除圍墻,就沒有地方存放財物,那我們的罪過就更重了。請問執事,將怎么安排我們?魯襄公病逝,不但是貴國國君的喪事,也是敝國的喪事。如獲準及時獻上禮物,我們一定把墻修好后再離去。如果能這樣,就是晉君對我們的恩惠了。我們怎敢害怕困頓和勞苦!”
晉君聽說這件事之后,便接見了鄭君和子產。不久,晉國重新修建了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