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中“邏輯”一詞,是從英語中logic音譯過來的,有“規律”、“法則”等意思。中國古代稱邏輯這門學問為“名”或“辯”。中國近代學者有的使用日本人翻譯的“論理學”,有的使用孫中山先生倡導的“理則學”。“邏輯”這個名稱最初由嚴復翻譯過來,后經章士釗提倡得以普遍使用。1950年后,中國內地學者普遍使用“邏輯”這個名稱。
當我們在語言中使用“邏輯”這個詞時,通常有以下四種含義:
1.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性。如“經濟建設的邏輯”。
2.人們思維的規律和規則。如“寫文章要講邏輯”,“說話要合乎邏輯”等。
3.某些特殊的理論、觀點和看問題的方法。如“某人的議論真是強盜邏輯”。
4.邏輯學,即關于推理和論證的學問。如“這是一本邏輯書”。
邏輯學的發展經歷了由古代、近代到現代的發展歷程。古代邏輯發源于三個學說:
1.中國先秦的名辯學。主要代表人物有墨子、荀子、韓非子等。
2.古代印度的因明學。代表人物有陳那、法稱等。
3.古希臘的邏輯學。主要人物是亞里士多德,他被稱為“邏輯之父”,代表作是《工具論》。邏輯學在近代的發展主要是培根等人所創立的歸納邏輯。他在《新工具》一書中,貶演繹,倡歸納,認為歸納是邏輯學的基礎和根本。愛因斯坦曾經說“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愛因斯坦所說的形式邏輯體系即體現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的實質公理化方法,是一種邏輯的應用,它的理論形式就是由亞里士多德創立的演繹邏輯公理系統。愛因斯坦所說的“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系”,就是指由培根等人所創立的歸納邏輯。邏輯學在近代的另一個發展方向就是由黑格爾創立的辯證邏輯。普遍認為,歸納邏輯和辯證邏輯作為學科都還不很成熟,都還屬于科學方法論的范疇。古代邏輯和近代邏輯的內容,通常也稱為傳統邏輯或普通邏輯,特點是使用自然語言,具有歧義性和不精確性,與自然語言和日常思維有密切聯系。
現代邏輯又稱符號邏輯、數理邏輯等,其先驅人物首先是300年前的萊布尼茨,他提倡用數學方法來研究邏輯,然后是200年前的布爾,他創立了邏輯代數又稱布爾代數,本質上是一種二進制數學。一般地,一種具體的邏輯只有在它的一階演算建立之后才能說它存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通常認為數理邏輯的真正創立者是100年前的弗雷格和羅素。弗雷格在1879年出版的《概念文字》中,構造了第一個公理化且完全的命題邏輯演算系統,構造了第一個近乎完全的謂詞邏輯公理系統。羅素則在1910年出版的《數學原理》中,建立了完全的命題演算系統和一階謂詞演算系統。弗雷格和羅素所建立的是邏輯的對象理論,而邏輯的元理論則是由希爾伯特和哥德爾等人完成的。希爾伯特在1928年證明了一階謂詞邏輯的一致性定理,哥德爾則在1930年證明了一階謂詞邏輯的完全性定理,并且在1931年證明了形式算術系統的不完全性,即哥德爾不完全性定理。邱奇(Church)在1936年證明了一階謂詞邏輯不存在能行可判定方法。
數理邏輯與傳統邏輯相比,充分地使用了人工語言或符號語言,具有精確性和嚴格性,與數學和科學的發展聯系十分密切。然而,一階邏輯雖然可以完滿地解決日常思維中的邏輯推理問題,但是由于充分地使用了數學工具,對于一般需要掌握邏輯的人來說,存在著非常大的困難,對于日常思維的論證也不太實用。例如,要論證“喝酒好不好”,我們會列舉出論據:喝酒有害健康、喝酒導致不必要的支出等等。如果我們根據數理邏輯,只能宣布這個論證不是有效的。但這樣的做法顯然不合適,因為我們不能懷疑這個論證的結論獲得了前提在某種程度上的支持,而我們通常接受這樣的論證。現代邏輯的專業化和技術化發展趨勢讓人們不得不重新思考邏輯究竟是用來做什么的。所以,我們也許需要重新考慮“有效性”這個概念的定義。除了形式的有效性外,還需要有非形式的有效性;除了演繹有效之外,還需要有證據支持度等不同的標準。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北美及西歐的越來越多的學者在考慮建立一門新的邏輯課程,即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或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
批判性思維學科自產生以后,關于它就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斯柯雷文和玻爾合著的《批判性思維的定義》一文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智力的訓練過程”。總的來說我同意這一看法,即批判性思維從根本上說是一門思維訓練學科,基本功能是培養和訓練人的思維能力,而且主要是培養和訓練人的理論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但理論思維僅僅是一種天賦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加以發展和鍛煉,而為了進行這種鍛煉,除了學習以往的哲學,直到現在還沒有別的手段。”恩格斯還指出,自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后,“在以往的全部哲學中還仍舊獨立存在的,就只有關于思維及其規律的學說——形式邏輯和辯證法。”在這里,恩格斯所說的邏輯就是指古希臘哲學家所發現的演繹邏輯和近代哲學家所發現的歸納邏輯,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傳統邏輯或普通邏輯。我完全同意恩格斯的觀點,我始終認為邏輯是批判性思維的基礎。批判性思維能力包括對各種信息的理解、識別、分析、綜合、比較、判斷等方面的能力,但推理和論證能力在其中最為重要,要善于批判性思維首先要擅長推理和論證。從根本上說,批判性思維是一門邏輯學科。
本書先介紹推理,后介紹論證。在推理部分,先考察演繹推理再考察歸納推理,先考察簡單句的推理,再考察復合句的推理,最后是考察如何推出結論的一些重要方法。在論證部分,先考察對論證的削弱、加強和假設,后考察解釋和評價,最后考察論證的有效性分析。本書寫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強調案例分析。邏輯的學習和思維的訓練,如果僅僅靠從理論到理論的理解,或者僅僅從符號到符號的推演,在許多情況下往往是很難奏效的;如果我們能夠通過有針對性地分析大量生動、有趣而又能夠說明問題的案例,則我們對邏輯問題的學習和掌握就會順利得多。批判性思維體現了案例分析學科發展的大趨勢。管理學教授羅賓斯博士,在最初從事大學管理學導論這門課程教學的時候,發現當時所用的管理學教材大部分內容都是“與實際缺乏關聯性,好像完全脫離于管理的現實世界”的“理論之上的理論”,于是他“不得不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列舉實例,對書中的理論與實際操作的關鍵性進行解釋”。之后,他將案例教學的經驗寫成教科書,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具有世界性廣泛影響的《管理學》——美國800多所大學和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著名大學及工商管理學院選用的教材。批判性思維從一開始就倡導案例教學。本書特別注重通過分析國外GRE、GMAT、LSAT等能力型考試中的邏輯和批判性思維訓練題,以及國內近年來MBA、MPA、GCT等考試中的邏輯試題來加以闡述,所以,本書不但適合作為大學本科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的教材,也應當是國內MBA、MPA、GCT、MPAcc等考生關于邏輯方面的必備參考書,對于參加國外GRE、GMAT、LSAT考試的人員也會有很大的幫助。
§§第一章 結論的得出: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