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言

清代統治者常說“滿漢一家”、“不分滿漢”,并利用漢化政策緣飾,似乎看不到滿漢的區別。實際上,清代統治旗人與漢人是不同的。近年來我閱讀滿漢家譜,發現漢人致力于科舉考試,旗人則有各種方式晉升仕途,本書主要探討清代皇權對滿漢世家的影響。

明清家族的論著相當多,早期中國學者如呂思勉著《中國宗法制度小史》、陶希圣著《婚姻與家族》、高達觀著《中國家族社會之演變》。瞿同祖的《中國的法律與社會》為討論家庭與法律的經典著作。潘光旦《明清兩代嘉興的望族》用血系分圖、血緣網絡圖、世澤流衍圖表討論嘉興望族。孟森《海寧陳家》考證乾隆皇帝出生于海寧陳家傳說的真偽。

近二十年來葉顯恩研究徽州家族、陳支平研究福建家族。劉翠溶利用人口統計方法研究家族人口與社會變遷,馮爾康則針對家族制度作一般討論。何齡修、郭松義等《封建貴族大地主的典型——孔府研究》,分析孔府租佃關系等。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討論清代宗族法的內容、制訂與執行,亦論述家族法與國家法律關系。馮爾康、常建華等編著的《中國宗族社會》討論中國宗族的五個發展階段,明清為第四階段,論述這時期的家族制度,包括婚姻、姓氏、墓葬、祠堂、族譜、族田等,分析宗族的形態特征、等級結構、社會功能諸問題。

徐揚杰著《明清家族制度史論》討論家族結構、家族規模、家族生產、家族財產、家族倫理、家族觀念、家族法律、家族祭祀、家族教育、家族譜牒、家族械斗、家族防衛、家訓族規等。鄭振滿研究福建家族《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討論家族婚姻、血緣、收養、過繼,而形成繼嗣關系。他將宗族組織分為三種類型:以血緣為聯結紐帶的繼承式宗族;以地緣關系為聯結紐帶的依附式宗族;以利益關系為聯結紐帶的合同式宗族。郭松義《倫理與生活》一書討論清代的旌表制度,鼓勵寡婦守節,士紳家庭可以借著家族的財力養活孀婦。下層的寡婦再嫁有其實際生活上的需要,譬如轉房婚或稱收繼婚。郭松義、定宜莊合著《清代民間婚書研究》,認為官府在婚姻跨進司法門檻才會介入,國家始終將婚姻劃在“禮”的范疇之內。劉小萌《清代北京旗人社會》利用滿洲家譜,討論北京旗人社會生活。

日本學者清水盛光、多賀秋五郎、仁井田皗、千種達夫、滋賀秀三等人對明清家族的研究亦舉世聞名。1967年兩位日本學者出版了家庭與法律的重要著作,即仁井田皗的《中國社會の法と倫理:中國法の原理》和滋賀秀三的《中國家族法の原理》,二書是討論家庭法的日文經典著作。由于日本學者曾于1940年代參與華北習俗調查,他們引用地方習慣法探討家庭的婚姻、繼承、分產等問題,較少觸及國家法律對家庭的影響。

西方學者如人類學家Daurice Freedman研究中國華南家族組織、Arthur P。Wolf研究家族過繼與婚姻。這些論著清楚地描述明清漢人家族的組織的內涵與形態。Pamala K。Crossley(柯嬌燕)的著作OrPhan Warriors:Three Manchu Cenerations and The end of the Qing Wor1d討論杭州駐防的三代滿洲人金梁家族。

目前,家族史研究成果豐碩,本書探討的角度和資料是有些不同的,以下分述之。

一 研究資料來源

中國傳統社會的人際關系往往建立在親屬、姻親和門生故舊的基礎上。要了解政治圈的人際網絡,必得借助族譜中有關仕宦和婚姻記錄,所以族譜的史料價值不容忽視。其他史料像年譜、墓志銘、士人詩文集等,亦為研究政治人物相當有用的資料。浙江地區人文薈萃,著作繁多,史語所傅斯年圖書館藏有許多清人文集和地方志,有助于了解家族的分布和人物生平等。故宮博物院藏有許多起居注冊、軍機錄副奏折、宮中檔。后來到近史所工作,張玉法所長要我協助《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編輯,順便介紹本所搜藏的檔案。當時,陳永發教授擔任圖書館館長,購買許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發行的微卷,如《內閣會試題名錄》、《內閣進士登科錄》、《內閣八旗世襲譜檔》、《內務府堂人事類》、《玉牒》、《內務府各司人丁家譜》等,我閱讀微卷后,開始利用旗人的家譜和戶口冊進行研究。首先利用《鈕祜祿氏家譜》和《吉林他塔喇氏家譜》做研究,也利用《內務府堂人事類》討論內務府人丁編審制度的社會流動、繼承等問題。

我利用《內務府堂人事類》檔案作量化分析,但很多制度問題不能光靠數字解決。1993年以來,我常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看檔案,閱讀《宗人府呈稿》、《宗人府來文》及《內務府刑罰類》、《內務府慎刑司呈稿》、《內務府財務類俸米冊》,這些檔案記載旗人的俸餉、分家或是爭訟問題,讓我對北京旗人的生活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曾出版兩本書。從漢人家族研究到滿人家族研究過程,讓我了解到清朝統治政策表面上說是“不分滿漢”,其實對滿漢人的福祉政策有許多差異。

二 研究角度

第一,從政治看世家的興衰。

孟森教授考證海寧陳家,證明乾隆皇帝出身于海寧陳家為子虛烏有之事,閱讀是書以及何炳棣教授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1 China:AsPects of Socia1 Mobi1ity,1368-1911后,我好奇這些家族經過科舉考試之后,在政治仕途上的發展,因此閱讀《明實錄》、《清實錄》以及文集等,看這些家族在明清政壇上的興衰。清初禁止結社,這些家族為了自保,透過婚姻關系鞏固勢力;康熙年間發生皇位繼承問題,各擁其主;雍正時又因結交皇子等事,遭文字獄。

第二,經濟史的角度。

《孟子·梁惠王篇》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欲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明代的皇帝開皇店,清朝的皇帝尤其到乾隆時代,歐洲與亞洲的貿易頻繁,乾隆皇帝感覺到中外貿易帶來的利潤,他營利的方式是派遣許多的內務府包衣(奴仆)到各稅關當差,在明訂稅額之外的盈余算是皇帝私人收入。再把皇帝的資金在北京開三十幾家當鋪,后來發現當鋪的利潤不過百分之八,便把這項生意結束改將資金借給商人,賺取百分之十二的利息。許多家族上行下效,從事商業活動。像海寧陳家、查家經營鹽業、當鋪生意等,高樸則公然打著進貢的旗號,千里迢迢把新疆的玉石運到蘇州販賣。其次又如學者對明清的大地主所有制及地租形態的討論,由孔府的莊田為例探討土地規模和定額地租的問題。

第三,人口史、家庭史的研究方法。

就讀博士班時,劉翠溶教授開“歷史人口學”的課程,她很詳細地教導人口學統計方法,課后還要求我們做習題。我到《聯合報》的國學文獻館抄錄海寧陳家和查家的家譜,每張卡片記錄男性的姓名、生卒年、功名、婚姻、生子女的資料,共抄錄一萬四千多張卡片。然后,利用電腦程式編列生命表(life table)、計算各年齡別存活率(survival rate)、預期壽命(exPection of life)等。利用這些家譜資料寫博士論文,都是劉老師認真指導的結果。

1988年我到近史所工作,繼續做家族史。當時閱讀《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孔府檔案選編》,寫了孔府的論文。1991年,近史所與U。C。Da-vis大學合辦的“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會議”,我閱讀《宮中檔朱批奏折》,把鄂爾泰的奏折都輸入電腦,原本想寫鄂爾泰的傳記,但寫了《乾隆朝的滿黨與漢黨》一文之后,把鄂爾泰傳記寫作計劃丟在一邊,打了幾十萬字的資料也隨著電腦不斷更新,資料就不見了。

從對鄂爾泰的研究,我發現滿人晉升之道也不是科舉,從筆帖式一路也可以到公卿,所以選擇皇帝的姻親——鈕祜祿氏作研究。為了做城鄉對比,也選擇吉林的他塔喇氏分析人口行為,包括生育率、結婚率、死亡率以及人口成長諸項目。1992年參加李中清教授主持的“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及其環境”計劃。學習John Hajnal、Peter Laslett、R。S。Schofield、E。A。Wrigley等學者們分析英國家庭規模的方法。利用內務府的戶口冊討論家庭規模,在北京城的以內管領人丁——辛者庫為例,而鄉村則以莊頭和壯丁的戶口冊作分析。

章節安排,第一章討論明末清初世家的形成與興衰。選取家族有江浙地區長洲申氏,太倉王氏,海寧陳氏、查氏,以及山東新城王氏。明代萬歷皇帝數十年不理朝政,首輔申時行、王錫爵等結黨營私。明清更迭之際,有世族選擇降清,亦有集體殉難。康熙建儲及雍正頒布禁止結黨,使這些家族在政局中逐漸衰弱。第二章討論明清浙西世家的婚姻——以海寧陳氏為例,由于《海寧渤海陳氏宗譜》詳細記載了兒女婚嫁的對象,所以我在此章分析了陳氏家族所建立的婚姻網絡。第三章討論明清海寧查、陳兩家族的人口行為,主要討論家族的經濟基礎和科舉人數。從經濟和社會地位兩個層次討論族人在生育率、結婚率、死亡率上的差異。第四章討論清代山東孔府的莊田。孔府也是海寧陳家的姻親之一,利用《曲阜孔府檔案史料選編》、《孔府檔案選編》討論孔府的經濟生活和租佃關系。第五章關注乾隆朝的西林覺羅與桐城張氏家族,從鄂爾泰和張廷玉的年譜、文集和檔案,討論這兩家族在乾隆初年的際遇。第六章討論清代的鈕祜祿氏與吉林他塔喇氏。鈕祜祿氏為開國五大臣之一額亦都家族,累世與皇室結親,成為清代的“八大家”之一。居處偏遠地區的吉林他塔喇氏社會地位低,兩家族的人口行為呈現明顯差異。第七章探討乾隆朝的高佳氏。高斌為皇室姻親,其子高恒、侄高晉及孫高樸等皆因此得官,本章主要討論乾隆皇帝利用高樸案的契機實施玉石專賣。第八章討論內務府辛者庫人的家戶與生計,辛者庫人是內務府的食家口人丁,地位不高。但通過當差與捐納,地位逐漸上升。

§§第一章 明末清初世家的形成與興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左市| 绥德县| 大余县| 平阴县| 中宁县| 汪清县| 永春县| 卫辉市| 揭东县| 贺兰县| 新乐市| 中西区| 曲水县| 永兴县| 萍乡市| 克什克腾旗| 齐河县| 琼结县| 磐石市| 青铜峡市| 剑川县| 宜城市| 阿拉善右旗| 资阳市| 隆化县| 红河县| 阜新市| 雷山县| 阿尔山市| 永福县| 无为县| 县级市| 安丘市| 武威市| 广宗县| 淄博市| 庄河市| 平湖市| 耒阳市| 六盘水市|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