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競爭中策略為什么重要
- 取勝之道:孫子兵法與競爭原理
- 宮玉振
- 5484字
- 2015-04-21 11:21:25
明茨伯格在談到戰(zhàn)略定義的“5P”(Plan、Ploy、Pattern、Position、Per-spective)時指出,戰(zhàn)略本身就包含著“策略”(Ploy)的含義,即為了擊敗反對者或競爭者而采用的特定的計謀。馬浩也指出:“在操作層面上,戰(zhàn)略可以被理解為一個睿智機敏的策劃、聰明狡黠的計謀或者乖巧伶俐的手腕,以利于在某個爭斗或沖突中比對手占得上風。相比于總體計劃而言,作為計謀的戰(zhàn)略,在時間上更加迅速和短暫,內(nèi)容上更加具體和特定,范圍上更加有限和明確,實質(zhì)上更具有操作性和策略性。”
就像戰(zhàn)爭一樣,競爭從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行動—反應”的互動行為。成功的行動一定會激起對手的反行動,對手一定會企圖模仿或阻撓這些行動,使這些行動所能帶來的優(yōu)勢迅速減弱乃至完全喪失。博弈論認為,博弈的一方采取任何行動的結(jié)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博弈另一方做出的選擇。因此在競爭中,“競爭計劃的成功與否不單純?nèi)Q于你自己。市場行動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手的反應程度”。在競爭中并不存在獨立的最佳戰(zhàn)略選擇,最佳的戰(zhàn)略是以其他企業(yè)的行動為條件的。一個參與者的行動能促使其他參與者改變他們的行動,反之亦然。正因為如此,高明的競爭者在采取市場行動時,就不僅僅從自己的角度,而且還從對手的角度來考慮行動的方案,以引導對手的行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轉(zhuǎn)化,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行動的成功。
克虜伯(Krupp AG)和霍西(Hoesch AG)都是德國公司,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克虜伯都在不懈地追求霍西,希望能與后者合并,但卻遭到了拒絕。克虜伯并不灰心,它決定采取一個更具有侵略性的戰(zhàn)術(shù),也就是通過購買后者的股份來接管霍西。但是克虜伯也明白,如果霍西知道了克虜伯的意圖,它可以非常容易地著手進行有效的反擊。克虜伯很清楚,行業(yè)的玩家一定會在金融交易中尋找克虜伯企業(yè)接管霍西的證據(jù),比如說異常地集中購買霍西的股票。這樣一來,克虜伯就必須找到一條途徑來掩藏它購買股票的行為,從而避開霍西的反擊行動。這兩家公司都實行“家族銀行”的傳統(tǒng),借此一家公司可以與它的主要銀行保持密切關(guān)系。典型的情況是,德國公司的“家族銀行”在公司中是重要的股東,占有董事會的席位,并參與高層管理。如果要掩蓋自己的行動,克虜伯必須在這一傳統(tǒng)之外另尋他途。于是,克虜伯一反常規(guī)地沒有通知它的“家族銀行”或者其他主要的銀行它所要采取的行動。相反,克虜伯通過另外的一家瑞士銀行緩慢地、匿名地購買霍西的股票。購買股票的行動看起來就像是“正常”的每日交易,因此克虜伯得以聚集了霍西24.9%的股份而沒有引起霍西的懷疑。等到1991年10月份克虜伯宣布它在霍西擁有的股份時,對于霍西來說,已經(jīng)只能束手就擒,克虜伯的競爭者們也因為為時太晚,而沒有辦法發(fā)起競標之戰(zhàn)。由此,克虜伯便通過將異常的行動隱藏在正常的面紗之下,成功取得了對霍西的控制權(quán)。
孫子說:“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戰(zhàn)爭與競爭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要想保證自己行動的成功,一方面要充分發(fā)揮和利用自己的優(yōu)勢,保證自己的行動是有效的,另一方面還要抑制和剝奪對手的優(yōu)勢和反應的能力,從而讓對手不做出反應,或者無法做出有效的反應。這是保證市場行動成功的一個關(guān)鍵性的前提。競爭理論的研究者們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一點。邁克爾·波特曾經(jīng)指出:“尋找某些能夠從競爭對手的延遲反應中獲得收益的戰(zhàn)略性行動,實施這樣的行動并且能夠最大限度地延緩競爭對手的反應,這就是企業(yè)競爭互動的關(guān)鍵法則。”從事動態(tài)競爭理論研究的華人學者陳明哲也認為:“了解在什么情況下,能讓行動者所采取的競爭性行動,不會引起任何競爭性回應,或者可以延緩競爭性回應的時間,進而使行動者獲利,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行為能使對手無法做出有效的反應?究竟什么樣的行動可以有效地限制競爭者的行為?從手段上來說,在戰(zhàn)爭中作為策略的“詭道”運用,無非有兩種,一是隱真,一是示假。
隱真,就是通過隱蔽和秘密的行動,使對手得不到關(guān)鍵的信息,從而被蒙在鼓里,以此來減少乃至消除對手進行反應和回擊的威脅。“兵聞則議,見則圖,知則困,辨則危”。一般作戰(zhàn),敵人探聽到我軍興兵,就要研究對策;敵人發(fā)現(xiàn)了我軍的行動,就要設(shè)法破壞;我軍的企圖被敵人了解,必致為敵所困擾;我軍的規(guī)律被敵人摸清,必致為敵所危害。對抗雙方都在先機遏制與破壞對手的行動。我們會這樣做,對手也會這樣做,所謂的“謀見則窮,形見則制”。因此在戰(zhàn)爭中,隱蔽與秘密就成為戰(zhàn)爭指導的重要法則之一:“用莫大于玄默,動莫神于不意,謀莫善于不識。”作戰(zhàn)最重要的是保守機密,行動最重要的是出其不意,計謀最重要的是不被識破。孫子說:“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作戰(zhàn)計劃和行動偽裝到最好的地步,就顯示不出任何的形跡。顯示不出任何的形跡,即便是隱藏再深的間諜也窺察不到我軍底細,最聰明的敵人也想不出對付我軍的辦法。只有這樣,才可以達到最大的出其不意,最大限度上保證行動的突然性。
示假,就是通過誤導性的或模糊性的行動和信號,使對手做出錯誤的判斷和選擇。用孫子的話說,就是“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誤導性的“示形”的目的,是將對手對情況的理解和判斷導向錯誤的方向,誘使對手運用資源對付這種并不真實的情況,從而讓策略的運用者有機會實施另一種行動方案;模糊性的“示形”的目的,是增加對手的不確定性,使對手猶豫不決,從而推遲對手反應的時間,降低對手反應的效率,削弱對手的有效反應能力。孫子認為,“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在戰(zhàn)爭活動中,越是通過策略的運用讓對手陷入大的不確定性之中,就越可以抑制和剝奪對手的優(yōu)勢,自己發(fā)起的行動的效果也就越好。
就像戰(zhàn)爭中偽裝、秘密、誤導、欺騙對于抑制和剝奪對手的優(yōu)勢具有關(guān)鍵的作用一樣,在競爭中,隱秘性、突然性、復雜性、多樣性、不可預測性的行動相對來說,更容易造成對手沒有辦法做出有效的競爭性反應。動態(tài)競爭的實證研究表明:“如果公司制定出了某一復雜的行動序列,比如說從多重點線上攻擊對手,這時會造成競爭性反應的延遲。還有,具有侵略性的公司會運用戰(zhàn)略上的變化來避免被對手預測到。所以說,通過執(zhí)行無法預料的競爭性行動序列,公司也一樣能夠攪亂競爭對手的競爭模式,從而造成對方的競爭性反應的延遲。”“當公司采用的行動序列相對于對手的行動序列更具復雜性、不可預見性和多樣形式,這家公司的利潤收入增長率會比較高……如果公司有能力在一個重要的時期之內(nèi)維持包含了許多行動的競爭性攻擊,其業(yè)績表現(xiàn)比較出色。”“積極的股票市場回報也與序列的不可預見性和復雜性相關(guān)。”
我們已經(jīng)講過,取勝之道,重要的不僅僅是充分利用和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還在于剝奪和遏制對手的優(yōu)勢,使對手的優(yōu)勢發(fā)揮不出來;重要的不僅僅是自己如何行動,還在于如何引導、操縱和塑造對手的行動。而引導對手的行動,讓對手無法做出有效反應,也無非是“隱真”、“示假”這兩種手段。這也就是說,無論是在競爭中還是在戰(zhàn)爭中,行動者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證自己行動的成功,都需要運用“隱真”、“示假”的策略手段,來隱藏自己的意圖和行動,誤導對手的判斷,從而破壞對手做出反應的能力。
實證研究表明,在競爭中,直來直去、缺乏策略掩護的行動,成功的概率往往要低很多。其原因在于,缺乏策略運用的進攻行動,以及直接進攻對手主要市場的行動,往往會使對手比較容易察覺到威脅,并有強烈的動機做出回應。但如果是精心設(shè)計、隱蔽的、間接的攻擊,或者對手難以組織起有效反擊的行動,競爭者就往往難以做出有效的回應。陳明哲對此有過這樣一段闡述:“一般來說,在任一競爭者皆不具有支配力的情境下,采取精心設(shè)計的(subtle)攻擊策略會比蠻勁十足(brutal force)的策略來得有效。”因為“精心設(shè)計的競爭性行動比較可以降低競爭性回應,并且避免擴大可能耗盡所有競爭者資源的競爭。當廠商采取隱秘的、難以回應的且鎖定市場邊緣區(qū)域的競爭性行動時,他們比較可能創(chuàng)造出‘不對稱性’(asymmetries),因而獲取持續(xù)的報酬;也就是說,他們比較不會驚動競爭者去采取有效的回應,因此可以減少代價昂貴的沖突發(fā)生”。由此陳明哲認為,“透過某些微妙且審慎算計的競爭性行動,廠商可以避免引起競爭性回應,借此達成既定目標。”
在競爭研究中,學者們確實對于戰(zhàn)爭中的策略運用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陳明哲借鑒軍事策略的原理,研究了“攻擊(thrust)”、“偽裝(feint)”與“謀略(gambit)”這三種調(diào)動對手的“資源轉(zhuǎn)向策略”。所謂的“攻擊”,就是在一個競爭場域中采取明顯的直接攻擊,其目的是讓競爭者撤回資源,使他們了解到投入更多資源在那個競爭場域,將非常困難且會有高成本。所謂的“偽裝”,就是一個廠商攻擊一個競爭者認為重要的焦點市場,但對攻擊者而言卻并不那么重要,非其真正的目標市場。偽裝通常緊接著或伴隨著廠商將資源投注在真正的目標場域。為了避免競爭者將資源投注在目標場域,廠商從事偽裝,試圖迫使競爭對手將資源轉(zhuǎn)向來防御他的焦點競爭場域。所謂的“謀略”,就是一個廠商明顯地犧牲他在一個焦點市場的地位,清楚地表達出他希望競爭者將資源轉(zhuǎn)向那個市場,增加他在那個市場的影響范疇,然后,執(zhí)行該謀略的廠商,即可將資源轉(zhuǎn)向來防御他的焦點競爭領(lǐng)域(在目標市場中,競爭對手可能正在降低資源承諾)。陳明哲并指出:“攻擊、偽裝與謀略三項策略可以結(jié)合形成更復雜的策略性轉(zhuǎn)向行動。例如,攻擊可以與偽裝或謀略結(jié)合。”他認為,“在不同時間點及多重的觀點下,透過攻擊、偽裝與謀略的結(jié)合,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可以重新引導多重競爭者的資源方向。”
動態(tài)競爭的另一位代表性學者、《超競爭優(yōu)勢》的作者達韋尼也運用軍事策略的思路,提出了他的“新7S”理論。達韋尼說:“超優(yōu)勢競爭的企業(yè)就是運用同時和一連串的策略出擊,來騷擾、鉗制、阻止競爭對手,或使對手產(chǎn)生錯誤。”“新7S”中的最后三個“S”,即“改變規(guī)則、告示、同時和一連串的策略出擊”,其目的都在于“改變、塑造或影響競爭對手還擊的方向或本質(zhì)”,破壞對手做出有效反應的能力。
以達韋尼所說的“告示”為例,達韋尼說,“公司運用告示造成競爭對手的判斷錯誤,或者對公司的行動展開過慢或無效的回應。”達韋尼認為,公司可以運用“告示”來打亂對手的計劃。他列舉了IBM和微軟宣布“霧件”(Vapor ware)、也就是宣布根本不存在的軟件的例子,指出IBM和微軟的目的就是要以此來阻止競爭對手的行動,鼓勵客戶等待他們的產(chǎn)品,不要購買搶先上市的競爭產(chǎn)品從而讓競爭對手感到前途未卜,并破壞了他們推出新軟件的計劃。在達韋尼看來,“公司以告示來混淆或影響競爭對手。在破壞競爭對手、創(chuàng)造暫時優(yōu)勢的一系列競爭攻防當中,告示往往是第一招。”
達韋尼認為,“決定企業(yè)成功與否的因素,在于企業(yè)是否具有隨心所欲操縱一系列互動的能力。”邁克爾·波特在《競爭戰(zhàn)略》一書中,也專門討論過在競爭中企業(yè)可以怎樣運用市場信號和競爭行動來對競爭對手進行戰(zhàn)略操縱。波特指出,市場信號可能是競爭者動機、意圖和目標的真實反應,但也可能是虛張聲勢。所謂的虛張聲勢就是競爭者為了本身利益而設(shè)計誤導其他企業(yè)采取或不采取某些行動的信號。波特并警告競爭者,“一個宣告可能是一項精心設(shè)計的欺騙,以造成競爭對手為加緊防御并不存在的威脅而耗費資源。”
萬科董事長王石在回憶錄《道路與夢想:我與萬科20年》一書中,曾經(jīng)講述了萬科歷史上一個精彩的策略運用故事。1985年,由于政策的變化,進口放像機市場出現(xiàn)萎縮的端倪,只是大部分珠三角商家還沒有覺察出來。頭腦清楚的王石從各種信息渠道敏銳地得出判斷:放像機即將成為滯銷品,價格將直線下降。然而,這時萬科新簽合同的2萬臺放像機正在進貨途中,已不可能中途退貨。這種情況下,一旦市場崩潰,必然帶來巨大的損失。于是,萬科出人意料地在《羊城晚報》、《南方日報》上登出緊急求購2萬臺放像機的廣告。廣告登出之后,售賣放像機的電報雪片似地飛來。萬科組織了4個驗貨小組到珠三角求售的商家驗貨。當時除了個別小批量,大部分都是期貨。萬科的采購人員咬定:必須看到現(xiàn)貨檢驗之后才能簽訂合同。這樣,放像機沒有進一臺,市場零售價卻微妙地從2700元上揚到2900元,市場暫時穩(wěn)住了。當許多商家還在幻想著王石的大訂單時,萬科卻迅速將自己的2萬臺放像機以成本價走了出去。當萬科的資金一筆筆回籠的時候,進口批發(fā)價卻不知不覺中緩慢地滑到了2100元。醒悟過來的商家開始降價拋貨,批發(fā)價格從2000元一直跌到900元。當價格跌到800元時,王石卻殺了個回馬槍,回過頭來購進市場存貨,而后以1100~1200元的價格通過自己控制的渠道銷了出去。這樣下來,萬科不但彌補了之前的虧損,反而贏利400萬。
不難看出,王石求購2萬臺放像機的廣告,正是達韋尼所說的誤導性的“告示”和波特所說的誤導性的“宣告”。這種行為與孫子“詭道”中的“示形”、“動敵”,也就是波特所說的戰(zhàn)略操縱,其內(nèi)涵是非常一致的。戰(zhàn)爭中“詭道”的根本目的,就是通過“示形”來“動敵”,達到調(diào)動對手、影響對手,造成對手的錯誤判斷,改變對手的行動,剝奪對手的優(yōu)勢,使對手沒有辦法對我的行動做出有效的反應,從而掩護我的真實企圖,達成我的行動的突然性。在競爭中,通過種種“示形”的手段,向?qū)κ终故疽幌盗械募傧螅赃_到吸引對手關(guān)注、跟進的目的,同樣可以有效地造成對手的錯誤判斷,從而操縱對手的行為,使對手做出錯誤的反應,將對手置入不利的境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