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元旦晚會回來,我沉默了。在桌前坐了許久,不經意間雙眼已經浸濕了。這是在北大參加的第四次院元旦晚會,也是最后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我是以組織者的身份參加的,而今天,我像三年前一樣,坐在觀眾席中,在看,在感受,在回憶,在找尋。晚會在同學們的祝福聲中結束,我沒有久留,心里有種很復雜的情緒,淡淡的,但卻讓人無法抗拒。
想起大一的那個夏天,我坐在未名湖邊的椅子上,看著一群一群穿著學位服的學長拍照。記得最清楚的是一位師兄,站在湖邊的一塊石頭上,很細心很細心地整理著衣角。傍晚金色的陽光照在他的身上,在地上拖出斜斜的影子。我在想,一個男生如此仔細地理衣服,心里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眷顧,依戀……那天以后,我時常想起那位師兄,想起那天金色的陽光。眨眼間,我已成了畢業班的學生,時間在我們一遍遍地告訴自己要珍惜的同時悄然溜走。我又時常會想,當年的那個師兄,現在何方?
大二時聽過楊瀾的講座,記得她說的一句話:“人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長。”北大讓我成長,北大教給我的東西太多太多。迎新的時候,我對新生說:“北大真的太大了,所有的問題你都能在這里找到答案。用你的眼睛去觀察,用你的耳朵去傾聽,用你的內心去感受,用你的頭腦去思考,你一定會被她所感染。”
忘不了于年才老師給我們上的最后一堂課,那堂課也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課。那是一個上午,課堂依舊和平時一樣,于老師認真地講解著每一個知識點。內容講完了,于老師把黑板擦干凈,然后轉過身,微笑著對我們說:“同學們,這是我最后一堂課,下學期我就退休了。希望同學們以后再接再厲,祝你們成功。”那個瞬間,我們都沒有說話,看著他依舊微笑著,默默地走下講臺。剛擦過的黑板,粉筆灰在明亮的光線中飛舞,飛舞在他的身邊,飛舞在我們的心中。沉寂終于被打破了,教室里響起了持續的掌聲。后來,我們問過他:“做了這么多年的教師,您后悔過么?”他回答:“用老祖宗的話來說‘集天下英才而育之,亦樂也。’看著你們成長,我覺得很欣慰,我不后悔。”聽著他的話,看著他那一如既往的笑容和頭上花白的頭發,我們再一次深深地被感動。他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他讓我們懂得什么樣的人生才能夠無悔。
大一的時候一個師兄跟我說:“我現在每天有24個小時,我真希望能有48個小時。”那個時候聽著并不十分明白,三年多了,對那句話的感受也越來越深。夜里十一點寢室熄燈后,樓里自習室卻燈火通明,那是同學們的應急燈照的,大家都還在埋頭苦讀。我常常想,這樣的景象真的是北大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北大的同學們時刻都在努力,成績的背后是數不清的付出。多少次大家咬緊牙關,互相鼓勵,一起加油,彼此的目光讓我們充滿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克服困難。在無人喝彩的時間里,我們學會了為自己喝彩。
北大之大在于她的寬容與批評并存。她包容你,卻又同時批評你。她始終是一個指引者,指引你去思考,去探索。我永遠不會忘記那段抉擇的日子。大四面臨選擇,由于種種原因,家里很不支持我的選擇,給我非常大的壓力。眼看著夢想就在不遠的前方卻不敢去拼搏,我的心里異常痛苦與孤獨。我甚至想放棄自己心中的夢,因為覺得夢想對于我已經成了一種折磨。然而,當我又想起于老師那句“我不后悔”的時候,當我又想起那一次次咬緊牙關的時候,當我想起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有多少人堅持自己的理想奮斗一生的時候,我終于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經得起考驗的信念。北大就是這樣,在你軟弱的時候以她獨特的方式批評你、指引你,讓你在經歷了心靈的掙扎與痛苦之后重獲勇氣,踏上新的征程。
北大之大在于她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久前我參加了北大戰略規劃座談會。會上各院系的學生代表發言異常踴躍,提出了很多前瞻性的想法和問題。其中,一位07級同學的發言給我的印象很深。他說作為一名來到燕園不久的學生,他深深地感受到這個園子里彌漫著的自由與博大的氣息,可是他也對一些現象感到困惑。他覺得現代社會功利性的傾向影響了學校的發展,一些同學表現浮躁,不能踏實讀書做學問。還有其他幾位代表也談了相似的看法,認為現在的學生缺乏責任感,北大的傳統漸漸被忽略。然而,我卻有不同的想法。我覺得北大的傳統、北大的歷史責任感與使命感任何時候都不會消失。在五四那個年代,北大學子為了民族的獨立而奔走呼號;在當今和平年代里,北大學子依舊緊密關注著祖國的發展。不同的時代,責任與使命有著不同的含義,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只要用心去觀察去體會,你就會發現北大的傳統處處閃現。辯論賽針鋒相對,演講比賽群雄逐鹿。同學們對社會熱點話題展開激烈的討論。圖書館里與先哲們對話,自習室里和思想一同前行。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北大傳統的體現么?座談會結束后,那位同學給我發了郵件,同意我的看法。他寫道:“北大誕生在那一個血泊之中,她注定是與救亡、復興相連,所以北大每個人身上都帶有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都想有一天做出貢獻,都有一種在群雄之中脫穎而出的欲望,因為在危機的時刻我們就需要這樣的人去引領社會。”我回信說:“看了你的信我覺得自己變年輕了。從你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你強烈的責任感。好好努力,祝你成功。”
北大之大還在于她充滿了理想與激情。記得那次我參加“愛·活”主題活動的啟動儀式,主持人是張羽,他是北大國政系畢業的,在央視主持《東方時空》。他說:“每次踏進母校的大門,我總是又喜悅又警醒。喜悅的是回憶起當年在這里讀書時的激情與夢想,警醒的是我會問自己‘在社會上工作了這么多年,我的激情還在么?我的夢想還在么?’北大就像一面能夠穿透時空的鏡子,總能讓我找回生活的激情。”雖然已是職業的主持人,但我想這段話一點也不形式,的確是他的心里話。是的,在這個園子里,理想是永不褪色的,激情是不分長幼的。北大人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努力追求著心中的完美。正是這種理想主義色彩,讓北大蘊含著一種高貴的氣息,超凡的氣質。也正是這種色彩成為智慧與創造力的源泉。
那么,到底什么是北大精神?為什么她會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常常去想這個問題,但卻發現每次的答案都不會一樣,因為她前進的腳步從沒有停止過。魯迅先生說:“北大是常為新的。”110年來,她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她與時代的發展絲絲相扣。北大人敢于追尋,勇于挑戰,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北大人是平凡的,但平凡中卻孕育著偉大。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的不懈努力延續著北大精神,正是他們執著的追尋讓這片熱土永遠年輕。也許,正是這永遠不停止的腳步恰恰是北大精神之要義。
(陳偉 北京大學工學院04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