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多·雨果(1802——1885),19世紀法國重要的詩人、小說家、戲劇家和社會活動家。1802年2月26日出生于法國東部的貝尚松省。雨果在文藝思想上支持浪漫主義,在政治上支持資產階級自由主義。1827年發表了韻文劇本《克倫威爾》及其《序言》。這篇《序言》成為當時浪漫主義運動的重要宣言,雨果也被認為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領袖。
雨果的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1831)、《悲慘世界》(1862)、《海上勞工》(1866)、《笑面人》(1869)等。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時,雨果正在布魯塞爾。公社遭到殘酷鎮壓之際,他大聲疾呼為公社辯護,全力爭取對公社社員的赦免。187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是雨果后期的重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道主義思想。
《悲慘世界》是以真實的事件為基礎創作的。1801年,貧苦農民彼埃爾·莫因偷了一塊面包,被判5年苦役,出獄后,隨身帶一張黃色的身份證,到處找不著工作。此事引起了雨果的關注。約在1828年時,他打算以彼埃爾·莫為題材寫一部小說。1845年動筆,1862年在蓋納西島流亡時完成。其間經歷了1848年革命,使得小說的內容大大擴充,思想也得以深化。
《悲慘世界》是一部規模宏大的巨著,100多萬字。小說描寫了冉阿讓、芳汀、珂賽特三位主人公的悲慘遭遇,無情地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下“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這一主題。
《悲慘世界》是一部揭示社會問題的長篇小說,作者雨果稱這部小說為“社會的史詩”。小說寫成后,用9種文字同時在歐洲一些國家出版,受到進步作家們的熱情贊賞。
20世紀30年代,《悲慘世界》開始介紹到我國,引起讀者的極大興趣。著名作家茅盾把它同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相提并論,說它“有《戰爭與和平》那樣偉大的氣魄,那樣多方面的生活描寫,那樣多的篇幅”,因此,值得每個人去認真研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