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冬天日短夜長,夏天日長夜短
- 令孩子驚奇的122個科學發現和科學知識
- 陳池
- 1670字
- 2015-04-19 21:58:53
地球的公轉和地球的自轉是形成冬天日短夜長、夏天日長夜短的兩大原因。地球自轉有個角度,夏天太陽直射在北回歸線,冬天在南回歸線。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陽輻射能量會因時因地而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來體現。晝夜長短反映了日照時間的長短。正午太陽高度是一日內太陽的最大高度,反映了太陽輻射的強弱。二者結合起來,可以定性地表達某時某地太陽輻射能量的多少。
由于地球軌道是橢圓形的,隨著地球的繞日公轉,日地之間的距離就不斷變化。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近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近的一端,稱為近日點。在近代,地球過近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1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47100000千米,通常稱為近日距。地球軌道上距太陽最遠的一點,即橢圓軌道的長軸距太陽較遠的一端,稱為遠日點。在近代,地球過遠日點的日期大約在每年的7月初。此時地球距太陽約為152100000千米,通常稱為遠日距。近日距和遠日距二者的平均值為149600000千米,這就是日地平均距離,即1個天文單位。
這就影響了日晝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自春分日至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大于夜長;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其中,夏至日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落,出現極晝現象。而南半球則反之。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間,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大于晝長,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其中,冬至日這一天,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而且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太陽整日不出,出現極夜現象。而南半球正好相反。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在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冬至日那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正午太陽高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在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綜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緯度地區的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個季節;同時,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緯度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緯度分異的規律,形成了五帶。
在前面,我們提到過極晝和極夜。所謂極晝,就是太陽永不落,天空總是亮的,這種現象也叫白夜;所謂極夜,就是與極晝相反,太陽總不出來,天空總是黑的。在南極洲的高緯度地區,那里沒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節律,沒有一天24小時的晝夜更替。晝夜交替出現的時間是隨著緯度的升高而改變的,緯度越高,極晝和極夜的時間就越長。在南緯90度,即南極點上,晝夜交替的時間各為半年,也就是說,那里白天黑夜交替的時間是整整一年,一年中有半年是連續白天,半年是連續黑夜,那里的一天相當于其他大陸的一年。如果離開南極點,緯度越低,不再是半年白天或半年黑夜,極晝和極夜的時間會逐漸縮短。到了南緯80度,也有極晝和極夜以外的時候才出現1天24小時內的晝夜更替。如果處于極晝的末期,起初每天黑夜的時間很短暫,之后黑夜的時間越來越長,直至最后全是黑夜,極夜也就開始了。而在南極圈(南緯66度33分),一年當中僅有一個整天(24小時)全是白天和一個整天全是黑夜。極晝和極夜的這種自然現象在地球的另一極北極也同樣出現,不過它出現的時間與南極正好相反。北極若處在極晝,則南極為極夜;反之亦然。
極晝與極夜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在沿橢圓形軌道繞太陽公轉時,還繞著自身的傾斜地軸旋轉而造成的。原來,地球在自轉時,地軸與其垂線形成一個約23.5度的傾斜角,因而地球在公轉時便出現有6個月時間兩極之中總有一極朝著太陽,便全是白天;而另一個極則背向太陽,于是全是黑夜。南北極這種神奇的自然現象是其他大洲所沒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