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淺談書法(1)

一.緣起

幾位友人及學(xué)生都說我的書法好,其實是過譽了。朽人雖愛好書法、音樂等藝術(shù),但自愧生來沒有什么天賦,僅天性喜好而已!至于藝術(shù)成就,則自視沒有少許悟性,所以更沒有“成就”可言了。

但幾位同好書法之友人一再相邀,幾番推遲不得,故只好不揣淺薄,在此與大家妄談。

為了方便大家了解,我擬從書法流派及其發(fā)展簡史談起,以助諸君知其概貌,粗窺書法之歷史脈絡(luò)。

二.五大書體及其流派

書法,顧名思義就是書寫文字的規(guī)則或方法,用以記錄或傳遞信息,故文字不可不重視。然而,各國的文字,因其產(chǎn)生之年代與人們認(rèn)識的不同,故在結(jié)構(gòu)、分布及至章法多不相同;甚至一國文字,因歷史變遷之不同,而有不同之形體,故有書體及流派之由來。

古書云“書畫同源”,而實際亦如此。以我國漢字為例,即從形象之圖畫開始的,后來書法成為一門藝術(shù),即是“字如畫”或“畫如字”,自有它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自秦漢以來,不少書法名家多為書畫大家,甚而融字之法入畫,或融畫之勢入字,頗有開創(chuàng)之大家,故有五體流派之由來。

進(jìn)而述之——工筆中之人物,其臉或手、或臂、或衣褶,多為玉筋篆的筆法;再者,花卉畫中之花、瓣、莖、葉,亦是篆書的筆法,故而線條或流暢柔軟,或堅硬如鐵,可證以書繪畫者也。而繪畫之腕力、手勢,與書法主力度與技法,亦多有默然相契之處,此為“以畫入筆者”之明證也。若論書體,一般稱正、草、隸、篆及行書,共稱“五體”。現(xiàn)從發(fā)展之次序,首以甲骨文為先,次為鐘鼎文、石鼓文、大篆、小篆,以上是“古文”的范疇;而后才有隸、草等體。現(xiàn)簡要講一下它們的歷史由來及其流派。

1.古文

(1)甲骨文

甲骨文為我國最早的文字形式,是以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前10世紀(jì))的龜甲、獸骨為載體的文獻(xiàn),此為已知的最早的漢語文獻(xiàn)形態(tài)。

早期那些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曾被稱為“契文”“甲骨刻辭”“卜辭”或“殷墟文字”,現(xiàn)通稱為“甲骨文”。因商、周時期的帝王,凡諸事多用龜甲或獸骨進(jìn)行占卜,以察吉兇或定國事,后將占卜之結(jié)果刻于甲骨之上便保存,此即為“甲骨文”之由來。

當(dāng)然,除占卜吉兇外,甲骨文內(nèi)容涉及面亦廣,如天文、歷法、氣象、地理、封地、世系、家族、人物、官職、征伐、刑獄、農(nóng)業(yè)、田獵、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zāi)禍等,故甲骨文是研究我國古代——尤其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及語言文字極為珍貴之資料,已發(fā)掘的甲骨文獻(xiàn)中的殷商甲骨卜辭,主要是殷墟甲骨。殷墟甲骨是商代自盤庚遷殷至帝辛(商紂王)270余年間的遺物,大多數(shù)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或其附近。自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發(fā)現(xiàn)后,大量有字甲骨遭私人濫掘,并為古董家、學(xué)者和一些駐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所收集。1928年秋才由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組織人員進(jìn)行科學(xué)發(fā)掘。

最早編纂甲骨文獻(xiàn)的人是江蘇丹徒的劉鶚。光緒二十九年(1903),劉鶚在羅振玉的幫助下,編纂并出版了歷史上第一部甲骨文集《鐵云藏龜九》因此,研究甲骨文早期貢獻(xiàn)最大的是金石學(xué)家羅振玉。

當(dāng)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卜,他們把卜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涂上紅色標(biāo)示吉利,黑色標(biāo)示兇險。這些文字皆用刀刻,大字約一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精致非凡。

(2)金文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xiàn)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則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常常作為“青銅器”之代名詞。金文(或鐘鼎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以內(nèi)容而言,金文的內(nèi)容多為當(dāng)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zhàn)、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記錄,皆反映當(dāng)時之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道麗,古樸厚重。相對甲骨文而言,化板滯為流暢,變化多且豐富。以字體而言,金文基本上屬籀(大篆)體。

周宣王時所鑄之《毛公鼎》,上面的金文極具有代表性,其銘文共32行,共497字,是出土之青銅器銘文中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jié)構(gòu)嚴(yán)整,瘦勁流暢,布局不弛不急,字之位置排列得當(dāng),是金文作品中之杰出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亦是金文中難得之作。

古文中除殷墟甲骨較為著名外,鐘鼎方面有《盂鼎》《小盂鼎》《散氏盤》《毛公鼎》,乃至《三體石經(jīng)》中的古文。

(3)篆書

“篆”者,依《法書考》解釋:“篆者,傳也,傳其物理,施之無窮。”謂為傳遞事物的信息或道理,可以傳承、延綿,以至無窮。

《說文》云:“篆,引書也。”謂引筆而書,引書成畫,積畫成形,形以象字之意也。在六書中,指事、形聲、會意、轉(zhuǎn)注、假借皆以象形為基礎(chǔ)而來。故象形字為最早之文字形狀,亦是篆字的主要特征,此為其一。

篆書特征之二,是其筆畫有轉(zhuǎn)無折,一切轉(zhuǎn)彎之筆畫,都成圓轉(zhuǎn)而成,無有方折。

此所謂“篆”為廣義的“篆”,泛指秦代與秦代以前的各種字體。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經(jīng)多次的變化,其歷史可分三階段,即:古文(包括甲骨文、鐘鼎文等)、大篆(籀書)和小篆。大、小二篆,雖出自鐘鼎甲骨,但依然為原始字體。唐代孫過庭曾在《書譜》中說過:“篆尚婉而通。”就是說篆書的筆畫必須婉轉(zhuǎn)而通順;所謂通順,指轉(zhuǎn)彎的筆畫沒有方折筆勢,而成圓轉(zhuǎn)。秦時,隸書自小篆中出,漸成新的字體,當(dāng)時還是隸書的初形。

至漢代時,隸書漸興,時為以后,此一時期為隸書成熟期、壯年時期,是隸書當(dāng)?shù)赖牡湫蜁r期。作為實用文字,二篆逐漸退位讓于隸書;但作為書法藝術(shù),仍有名家,如漢相簫何所作,時稱“簫籀”。后漢篆書名家中有位名叫曹喜的,時稱“篆書之工,收名天下”,史書中說他“喜傾慕李斯筆勢,少異于斯而亦稱善。”此人喜尤工懸針篆、垂露篆與薤葉篆。

另外,后漢名家還有蔡邕,他是《熹平石經(jīng)》的書寫人,著有《篆勢》,史書中說他“蔡邕書采斯喜之法,為古今雜形”。此外,許慎工小篆,師法李斯,筆法奇妙,著有《說文解字》14篇,對后世影響極大,承傳了篆(籀)書法度,成為后世學(xué)習(xí)之圭臬,曾被奉為“楷書正誤”的標(biāo)準(zhǔn)。后漢著名篆書遺跡中的《嵩山少室》《開母廟》和《西岳廟》三石闕,還有漢碑篆額若干種。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雖楷、行、草等書體均已誕生,而仍不乏篆書名涼。如魏時《正始三體石經(jīng)》上的古文和小篆,可謂漢篆的典型。而《吳禪國山碑》篆法嚴(yán)整,《天發(fā)神讖碑》則由轉(zhuǎn)而折、由圓而方,名為篆書,已顯隸書之韻意。晉時的《安邱長城陽王君神道碑》,其篆書筆法多方頭尖尾,略帶挑法。

此外,宋代范曄工草隸,尤善小篆;梁代蕭子云:“創(chuàng)造小篆飛白,意趣飄然。”歐陽詢評云:“蕭侍中飛白,輕濃得中,如蟬翼掩素。”另,梁代庚元威善作百體書,并作雜體篆24種,這些亦是篆書名家。

唐代之篆書名家首推李陽冰,史書中說他的篆書“變化開闔,如虎如龍,勁利豪爽,風(fēng)行雨集”。他自己也說過:“(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信也。”唐代呂總說他:“李陽冰書若古釵倚物,力有萬夫。李斯之后,一人而已。”史書中說他的《烏石山般若臺題名》《處州新驛記》《縉云城隍廟記》《麗水忘歸臺銘》為“陽冰四絕”;另有《李氏三墳記》《唐公德政頌》,以及“聽松”二字,都很有名。

五代兩宋時期工篆書者亦不少。較著者為徐鉉、徐鍇兄弟,世稱“二徐”(鉉為“大徐”,鍇為“小徐”)。兄弟二人皆好李斯小篆,造詣頗深。徐鉉遺跡有《篆千文》《溫仁朗碑額》等。徐鍇著有《說文解字系傳》40卷,《說文解字篆韻譜》5卷。除“二徐”外,較著者尚有郭忠恕、僧人釋夢英等。

郭忠恕,字恕先,著有《漢簡》一書;作品則有《重修五代漢高祖廟碑》《懷嵩樓記》等傳世。夢英(僧),衡州人,號宣義,工“玉箸篆”,有《千字文》《夫子廟堂記》《妙高僧傳序》等傳世;著作有《篆書偏旁字源》。元代時,篆書成就較大者,如趙孟、吾邱衍、周伯琦等人。趙孟篆書多見于碑額及墓志銘蓋。吾邱衍著有《學(xué)古編》

《三十五舉》《周秦石刻音釋》《學(xué)古編》《印式》等專論“篆法”之著作。周伯琦有《李公巖》《臨石鼓文冊》等傳世,著有《六書正訛》《說文字原》二書。明代篆書名家中,以李東陽最為有名,其小篆清勁入妙,卓而超群,自成一家。趙宦光根據(jù)《天璽碑》而小變其體,創(chuàng)作草篆,頗具個人特色。程南云、景陽、徐霖、陳淳、王谷祥等人亦是有名之書法家,他們多承宋、元遺風(fēng)。

清代篆書名家則比前代更多,以清康熙時期的王澍為最為有名,此人篆書謙和樸實,一時頓稱“無雙”。江聲的篆書兼《石鼓》《國山》之遺意,故成一代名家。清乾隆時的洪亮吉、孫星衍、錢坫、桂馥等亦以篆(籀)書著稱,而尤以錢坫為杰出。清嘉慶時期,有名家鄧琰(石如)崛起,其篆法出入二李(李斯、李陽冰),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將其推為“神品第一”。清代篆書名家多篤守陽冰之法,鄧琰則一改往習(xí),以隸筆而為篆書,對后世影響極大。清道光年間,黃子高篆法俊健,直追鄧琰之風(fēng)。又有何紹基以顏真卿之筆法作篆,圓融茂密、剛勁有力,終成一格。至清末乃有楊沂孫、泗孫兄弟二人均從《石鼓》入手,參以鐘鼎款識,自謂“歷劫不磨”。后有吳大澄,所寫篆文平整勻凈、凝重簡煉,中年以后雜以古籀,另辟蹊徑,終成高手。吳芷齡則以漢碑篆額、漢印篆法,參以《開母廟》《國山》《天發(fā)神讖》等碑刻,于鄧、錢二家之外獨樹一幟。

此為篆書演變之脈絡(luò),所述或許不全,容后來者補之改之可也!

(4)大篆

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戰(zhàn)國間通行于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構(gòu)形多為重疊;因著錄于《史籀篇》,故稱“籀文”,籀文是秦統(tǒng)一中國前流行之文字。

《史籀篇》乃用首句為篇名,實非人名。《史箍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許慎《說文解字》中舉出220余個不同的字。

據(jù)傳《會稽刻石》和《嶧山刻石》亦李斯作品,但傳世的據(jù)說都是宋鄭文寶重刻的南唐徐鉉摹本。《瑯琊臺刻石》傳為李斯所書。

籀文,又稱“石鼓文”,以周宣文時的太史籀所書因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chǔ)上進(jìn)行創(chuàng)新,并刻于石鼓上而得名,石鼓文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

隋唐之際,在天興縣(今陜西省鳳翔縣)發(fā)現(xiàn)了十個石碣,樣子像鼓,故起名為“石鼓”,上面的文字也因此而稱為“石鼓文”。每個石鼓上都刻著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詩,據(jù)專家考證,這些石鼓乃春秋末年至戰(zhàn)國初年的物品,上面的詩是歌頌秦王的;石鼓文為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5)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因相傳為秦國丞相李斯所創(chuàng),故名。小篆為通行于秦代之文字。其字體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來。東漢的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今存《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自李斯以后,唐代李陽冰、五代的徐鉉、近人鄧石如等皆以篆書見長。

自甲骨文、鐘鼎文、大篆發(fā)展到春秋戰(zhàn)國時,各國刪繁就簡,各行其令,故文字極不統(tǒng)一。秦滅六國后,秦王采納丞相李斯之意,進(jìn)行文字改革,故有六國文字統(tǒng)一之事。據(jù)記載,參加統(tǒng)一文字工作的人有趙高、程邈、胡母敬等。但依《說文解字》收列9353字,所舉須要改革的篆文只有225字,所以不能說李斯“創(chuàng)造了”小篆。相傳,秦代金、石刻文皆出李斯之手,此為李斯的杰出功績,其對秦統(tǒng)一文字、簡化文字的貢獻(xiàn)亦是功德不小。自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東遷洛陽(河南)后,五百余年,經(jīng)歷諸侯兼并的春秋時期和七國爭霸的戰(zhàn)國時期;語言方面,則出現(xiàn)了“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xiàn)象。據(jù)史料記載,只“寶”字的寫法,當(dāng)時就有194種不同形態(tài);“眉”字的寫法也有104種;“壽”字的寫法亦在百種以上。這些異形的文字,有的字體柔婉流動、疏密夸張,有的體勢縱長、結(jié)構(gòu)怪異,此為書法藝術(shù)新的里程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為了便于統(tǒng)治,故在文字上實行了“書同文字”的政策,“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秦文是沿襲西周的文化傳統(tǒng),在“金文”“籀文”(大篆)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后人又用“小篆”稱之,以區(qū)別于“大篆”。

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瑯琊臺刻石》《泰山石刻》及其拓本殘存《始皇廿六年詔》等最能見其真相。

《嶧山刻石》是秦篆(即小篆)的代表之作,字的點劃均為線條,粗細(xì)一致,圓起圓收;字體端莊嚴(yán)謹(jǐn),有實有虛,疏密得當(dāng),顯得從容平和,而且剛勁有力,故后人有評云:“畫如鐵石,千鈞強弩”。《嶧山刻石》的字結(jié)構(gòu)上緊下松,垂腳拉長,有居高臨下的儼然之態(tài),似乎讀者須仰視而觀;在章法上行列整齊,規(guī)矩和諧。秦刻石在總體上從容、儼然、強健的藝術(shù)風(fēng)范與當(dāng)時秦王朝的時代精神是統(tǒng)一的。《嶧山刻石》原石被后來三國時期的曹操登山時毀掉了,但留下了碑文。

小篆字體,當(dāng)以秦刻石為代表。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言:秦始皇曾經(jīng)在東巡中立了六塊碑刻,今所存者僅《泰山石刻》《瑯琊臺刻石》兩種,秦刻石傳出自李斯之手。

《泰山石刻》為前219年時所刻,原石毀于清乾隆五年(1740),今存十字,其書筆畫儉約,結(jié)體規(guī)矩典雅。

《嶧山刻石》今所傳者為宋代鄭文寶所摹刻,《峰山刻石》翻刻的有很多,而尤以鄭氏為最精。以上諸碑是秦篆的典型,其特點是用筆勻凈、勁瘦,提筆疾過,圓融峻儼,其筆法又有“玉筋”“釵骨”之說,所以秦篆又稱“玉筋篆”。

2.隸書

隸書,又稱“隸文”“隸字”,是我國自有文字以來第二大書體。因原來用以輔助篆書,故又稱“左書”“佐書”或“佐隸”,此幾種叫法隨著隸書取代篆書而逐漸不用。

古時,書家多謂隸書是秦代程邈所創(chuàng),直到近代方才認(rèn)為隸書是自然演變而來的。隸書從秦代開始,經(jīng)長期發(fā)展、演化,至東漢末年進(jìn)入成熟期,這時楷書也逐漸出現(xiàn)。東漢末年,鐘繇任黃門侍郎之職,他能寫隸、楷、行、草諸體,尤善于楷書。他所書之楷體,世稱“開創(chuàng)了由隸到楷的新貌”;而此時楷書已漸占統(tǒng)治地位,但隸書作為一種書法、一種藝術(shù),仍為世人所喜愛,故能流傳至今。

隨后,隸體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其書體之特征為:筆畫比篆書復(fù)雜而多變,不但有橫、直、折、勾,還出現(xiàn)點、戈、撇、捺;筆法是方圓并用,方多于圓;逆鋒、藏鋒、回鋒兼施;行筆是中鋒、偏鋒都有或同時存在;其筆法的典型特點是有波勢、用挑法,即平常所說的“蠶頭鳳尾”,字的形狀也由長而為扁平。

隸書從秦隸到漢隸,最后又過渡到唐隸,其間還經(jīng)過眾說紛紜的“八分”,如后所述。

清代以隸書著稱者有鄭黼、陳恭尹、顧藹吉、桂馥、鄧琰(石如)、黃易、伊秉綬、陳鴻壽、趙之琛、何紹基、俞樾、徐三庚等人;其中,鄭黼、陳恭尹、顧藹吉為專工隸書者;而桂馥、鄧琰、黃易、伊秉綬、陳鴻壽、徐三庚等人篆字亦不亞于他們的隸書成就;至于鄧琰(石如),雖以篆刻著稱,而其所寫隸書蒼勁渾樸、卓爾超群,所自成一家,是隸書中難得一見之珍品。

(1)秦隸

早期的隸書,因初脫胎于小篆,故雖比小篆簡捷,但仍保留篆書的較多筆勢、筆意,其字多是半篆半隸、渾然一體,用筆變圓為方折,多用中鋒圓筆,此時的隸書尚無波、挑,保存了篆字細(xì)長的字形,章法參差交錯,變化隨意而為,不受界格之所局限,如《秦權(quán)》《云夢秦簡》或西漢時的碑刻。

(2)漢隸

為你推薦
麻衣神算子
會員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guī)腿怂懔巳蚊螅x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奪嫡
會員

【古風(fēng)群像+輕松搞笑+高甜寵妻】【有仇必報小驕女X腹黑病嬌九皇子】《與君歡》作者古言甜寵新作!又名《山河美人謀》。磕CP的皇帝、吃瓜的朝臣、大事小事都要彈劾一下的言官……古風(fēng)爆笑群像,笑到停不下來!翻開本書,看悍婦和病嬌如何聯(lián)手撬動整個天下!未婚夫又渣又壞,還打算殺人滅口。葉嬌準(zhǔn)備先下手為強,順便找個背鍋俠。本以為這個背鍋俠是個透明病弱的“活死人”,沒想到傳言害人,他明明是一個表里不一、心機深沉的九皇子。在葉嬌借九皇子之名懲治渣男后。李·真九皇子·策:“請小姐給個封口費吧。”葉嬌心虛:“你要多少?”李策:“一百兩。”葉嬌震驚,你怎么不去搶!!!

民調(diào)局異聞錄之勉傳
會員

這是關(guān)于一個長生不老的男人跨越兩千年的故事,在每一段歷史的角落里都曾經(jīng)留下過他的名字。他曾經(jīng)是一些人心中的噩夢,也曾經(jīng)把一些被噩夢困擾著的人們喚醒。故事的開始他的名字叫做吳勉,故事的結(jié)局他的名字叫做無敵。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遲來的周先生
會員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fēng)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zhuǎn)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fēng)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fù)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靖宇县| 廊坊市| 乐昌市| 泸西县| 富宁县| 牙克石市| 若羌县| 江口县| 贵港市| 河源市| 临湘市| 安福县| 缙云县| 大兴区| 思茅市| 海林市| 沧州市| 景洪市| 齐河县| 大化| 伊川县| 赣州市| 疏勒县| 榆树市| 浦县| 平泉县| 凭祥市| 宣武区| 康马县| 嵊州市| 陕西省| 拜泉县| 蒙山县| 长武县| 涞源县| 万宁市| 平塘县| 怀柔区| 黔南| 松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