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對社會供需的總量進行測算和分析,就可以從總體上描述和把握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以及這種運行狀況之間的主要聯系。而且可以對社會再生產條件下的經濟循環過程和結果進行到位的描述。
同時,這種測算和分析也可以作為研究經濟發展,制定和采取相應的調控措施的基本依據。
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反映社會的總體供需狀況,而日常生活中某種商品的供需狀況,會形象的以其市場價格反映出來。
如果你是一個商家就需要具有敏銳的前瞻性和判斷力,假如預測到某種商品會出現供不應求的可能,就要提前生產,以便在第一時間投放市場。
但如果你是一個普通消費者,而且并不迫切需要某種商品,最好不要在其價格的最高峰去購買,因為一旦某種可再生產商品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就會有大批商家連續生產,不久之后市場飽和,價格一定會降下來。
總之,聰明的商家和聰明的消費者要學會用智慧判斷供需,把握對自己最有力的時機。
雅浦島上的石頭——貨幣
在太平洋加羅林群島中有個雅浦島,島上沒有金屬,于是那里的人們把石頭打制成圓形,以此作為交換媒介。
當地人跟這種圓形的石頭叫做費。奇怪的是當島上的居民完成某筆交易后,石頭竟然可以不用搬走。
曾經有一家人在某個盛產石頭的島上,采到了一塊碩大的費,但在把費運回雅浦島的中途遭遇風暴,最后只好砍斷捆著費的纜繩,船上的人得救了,但費卻沉入海底,無法打撈。人們回到島上,都證明那家人得了一塊質地優良體積巨大的費。
自從那時,島上所有的人都承認,石頭落入海底是個意外,這塊費雖然躺在大洋底下一動未動,但它卻在岸上媒介了幾輩子的交易。
島上的統治者想修一條路,赤腳走慣了珊瑚小路的島民不愿去修,無奈之下,統治者派人拿著一支筆,把每塊有價值的費都畫上一個黑色標記,并告訴島民們,凡是畫了標記的石頭都已經被政府征收。
這樣一來,島上的公路馬上就修好了。于是,當局又派人擦掉了費上的標記,并承諾這些擦掉標記的石頭已經按原來的所有權歸還島民。
在雅浦島上,這些平常的石頭做成固定形狀,何以有如此神奇的功力?現在告訴大家,這個故事的名字叫“石幣之島”。
知道了故事的名字,細心的讀者會發現一個與“石頭”和“費”截然不同的詞語,即“石幣”。故事中被叫做“費”的石頭,實際上是島上用來充當交換的媒介,也就相當于我們現在所說的貨幣。
貨幣是從商品中分離出來,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
從貨幣的定義來看,貨幣是商品,而且是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固定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這一特殊性也恰恰反映了貨幣的本質。
貨幣不是從來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
交換剛剛出現的時候是沒有貨幣的。當時,人們需要的物品不多,想要哪樣物品,就可以用自己擁有的物品直接去換。比如一個人狩獵時捕獲了一只狼,但他卻需要中草藥,而另一個人恰好擁有中草藥,他想獲得肉類食品,于是這兩個人直接交換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
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人們需要的物品越來越多,物物交換的方法逐漸無法適應人們頻繁而大量的交換,于是人們不得不尋找一種物品做為大家所公認的交換媒介,就像雅浦島上被稱為“費”的石頭一樣,這種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貨幣。
歷史上曾經有很多物品被作為貨幣使用,如法國人用獸皮,蒙古人用磚茶,印度原始居民用杏仁等。我國古代也曾用貝殼作為貨幣。
經過長年的淘汰和選擇,在絕大多數社會里,金屬逐漸取代了其他物品,作為交換中的固定媒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土多德認為,貨幣必須具有實質價值,這種價值由其金屬價值決定,貨幣的實體必須以貴金屬構成。這就是亞里士多德樸素的金屬學說。
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金屬貨幣同樣顯示出使用上的不便。在大額交易中,大量的金屬硬幣的重量和體積給人們增添了很多麻煩。而且在金屬貨幣的使用過程中,磨損的問題也不可避免。大量的黃金會在人們的手中,衣袋里,甚至錢柜中磨損掉。于是出現了紙幣。紙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它其實是金屬貨幣的象征符號。據調查,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在宋朝年間我國的四川地區,這種紙幣在當時被人們稱做“交子”。
目前世界上共有200多種紙幣,紙幣的出現大大方便了人們的交換活動。薩繆爾森在其名著《經濟學》有關貨幣的章節中,引用了金·哈伯特的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只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可以看出,貨幣本身的問題實際上極其復雜。
19世紀中葉英國的一位議員格萊頓曾經說過,“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可見關于貨幣的本質仍然存在大量的爭論。但這并不影響貨幣在交換中的基本職能。
在交換過程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價值尺度是貨幣的基本職能之一,所謂“尺度”是一種衡量標準。經常聽人說:“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尺度”,這里的尺度指的是人們所認同并愿意執行的標準。貨幣的價值尺度也是如此,它是衡量某種商品價值量的標準,而這種價值量最終以價格的形式體現出來。簡單來說,也就是我們買一件商品要花多少錢。正是由于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后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
流通手段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只有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后,才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試想一下,如果貨幣只衡量了商品的價值,反映了商品的價格,但不在交換中流通,那么以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就是虛談。
日常生活中,貨幣的職能無處不在,每一次交換都無一例外的體現著貨幣的兩種職能。
每個人都知道手里的錢越多越好,金錢萬能論也早已不再新鮮。雖然紙幣本身沒有任何價值,但因為它有著貨幣不可缺少的兩種基本職能,所以備受追捧是人之常情,也是人之本性。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成本
臺灣的王永慶被稱為經營之神,其經營之道頗受商界推崇。
20世紀50年代初,王永慶以其獨到的眼光看好塑膠業,準備在這一行投資。聽說此事,當地不少人嘲笑王永慶不知輕重,一個不知塑膠為何物的人,開辦塑膠廠肯定會一敗涂地!
其實,王永慶作出這個大膽的決定并不是心血來潮。臺灣當地生產燒堿的廠礦很多,據調查,每年有70%的氯氣可以回收利用來制造PVC塑膠粉。王永慶以敏銳的觸覺判斷,利用這樣的條件投資塑膠工業,可以降低成本,這是個賺錢的大好時機。
1954年,王永慶著手創辦了臺灣島上第一家塑膠公司。建成投產之后,銷售問題立即凸顯。首批產品只售出了20%。按照生意場上的常規,這叫供大于求。此時本應該減少生產。可王永慶卻一反常態,下令改進技術,提高產量!
這下子,連他當初爭取到的合伙人也不敢再跟著他冒險了,幾個股東紛紛退股。
凡事貴在堅持,也貴在眼光。王永慶變賣了自己的全部財產,買下了公司的全部產權。決定背水一戰。
他有自己的算盤,他相信自己的產品銷不出去是因為價格太高,并不是真的供過于求。要想順利出售產品,就要降低價格,那么唯一的辦法是降低成本。于是,王永慶努力從成本上本上下功夫。
之后,他又投資成立了自己的塑膠產品加工場,直接把一部分塑膠原料變為成品投放市場。經過不懈的努力,橡膠的成本終于降下來了,加工場的成品也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事情的發展證明了王永慶的計算是正確的。
產品價格降低了,銷路自然打開了。兩筆投入雙雙獲利!從那以后,王永慶的公司成了世界上最大的PVC塑膠粉粒生產企業。他本人也被譽為商界投資之神。
王永慶轉敗為勝,并最終大獲盈利的事例的確很誘人,也許很多人會贊賞王永慶本人的遠見卓識。但如果你仔細揣摩,掌握其中玄機,也許你會成為第二個王永慶,甚至超越前人。
那么玄機到底在哪里?其實,只有兩個字——成本。王永慶之所以敢于冒險,并不是迎難而上那么簡單,個人意志改變不了商業大局。他利用的是經營“成本”的經濟意義。
成本是商品經濟的價值范疇,是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是把生產和銷售一定種類與數量的產品,以其耗費資源用貨幣計量的經濟價值。
通俗的說,成本就是生產要素的支出,也就是生產費用。比如一個礦泉水生產商生產一瓶礦泉水,人工開支是三毛錢,從礦泉水的最初原料到加工為成品,花費一毛錢,機器磨損是一毛錢,礦泉水的瓶裝容器是兩毛錢,標簽以及其它微小花費共計一毛錢,那么這瓶礦泉水的總成本就是八毛錢。
礦泉水的市場售價如果低于八毛錢,生產商就是在低于成本銷售,肯定會賠錢,如果等于成本銷售,分毫的盈利都不會有。王永慶之所以能夠成功,正是利用了低成本這一大好條件。成本降低了,價格低下來,他的銷量提升了,公司當然會扭虧為盈。
在經濟學中,企業生產者一般也叫廠商,是指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任何生產者的目的都是盈利,并且實現利潤最大化,為此就要盡可能降低成本、提高產量、以借此增加收益。
按照企業成本的特性來分,企業的生產成本可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所謂固定成本,是企業用于固定投入的成本,它是一個定值,不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化。
比如廠房、機器設備、電子軟件配置,等,無論企業的產量如何變化,這些投入都是固定的,是不受產量影響的。可變成本是用于可變投入的成本,它隨著企業規模和產品產量的變化而變化。比如某企業要生產一萬塊錢的商品,就要購進八千塊錢的原料,當他想要生產兩萬塊錢的產品,在原料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他就必須投入一萬六千塊錢。除此之外,像燃料、工人工資等,都是可變成本。固定成本加上可變成本就是總的生產成本。
如果你是商家,低投入多盈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技術,減少消耗,這樣既提高了產量又降低了損耗,利潤自然也就增加了。
從不說謊的朋友——市場
我每天上班都會穿過康莊公園(北京大興區某公園),從公園的東門走向西門,一路上會看到好多拎著菜籃子的家庭主婦。不用想也知道,她們絕不是來公園鍛煉的。再往西走,就會聽到大大小小的吆喝聲,討價還價的爭吵聲。
其實公園的西面是個早市,早市上有賣米面的,賣蔬菜的,賣衣服的。
北京新發地是全國大型綜合批發基地,有農產品的批發,有五金貨架的批發,還有玩具飾品的批發等等。每天天還沒亮,大量的批發商就已經云集于此,貨主想賣個好價錢,買主想買個好貨色。買主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經濟能力做出衡量和選擇,貨主們則根據自己的賺利大小,拿捏掂量著是否成交。
無論是小規模的早市還是大型批發基地,在全國各地到處都有。大的占地成百上萬平米,小的有時僅限于街邊路旁的空白場地。
無論是康莊公園旁的早市,還是新發地的綜合批發基地,在經濟學里都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市場”。
對于“市場”這個名字,沒有幾個人感到陌生,但市場是個做交易的地方,有人在那里賺到錢,也有人在那里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聰明的你一定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所在。
市場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不同的范圍。從狹義范圍來看,市場是買賣雙方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
從廣義上說,市場是由那些具有特定需要或欲望,愿意并能夠通過交換來滿足此種需要或欲望的全部顧客所構成的。
市場是商品經濟運行的載體或現實表現。
亞當·斯密曾在書中這樣評價市場:“他通常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何種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由于寧愿投資支持國內產業而不支持國外產業,他只是盤算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產業的方式和目的在于使其生產物的價值達到最大限度,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一只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情出于本意,就會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亞當·斯密的這段話,指出了市場最初的目的以及其客觀作用。市場雖然擺脫不了人們逐利的本性,但其對社會起著有益的作用。幾百年前,這位偉大的經濟學先祖就已經指出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為人們進一步認識和研究市場奠定了基礎。
市場從古代沿傳至今,其意義也有所變化。古時候的市場,是人們對于固定時段或地點進行交易的場所的稱呼。
時至今日,市場已經具備了兩種意義,其中一個仍然是指交換場所。如早市、晚市、綜合批發市場等。再如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等。
另一意義是指交易行為的總稱。市場一詞不再僅僅指具體場所,它還包括在此場所進行交易的行為。比如,圖書市場、玩具市場、古董市場等。現在,當人們談論到市場大小時,并不僅僅指占地場所的大小,還包括市場運作是否順利,消費行為是否活絡等。
我們每天進行著各種交換,談論著不同行業的各種情形,但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市場,我們的生活將會怎樣?
我們將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東西。寒冷時我們買不到衣服御寒;饑餓時我們買不到食物充饑;讀書時我們也不知去哪里買紙筆……我們的生活將無法正常進行。
其實,市場本身提供了一種機制,使得人們能夠相互交易。不管你是企業或者個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價格和利益的激勵始終引導著人們,使人們做出不同的選擇。
在我們的平常生活中,人人都離不開交易,人人都離不開市場,只要有需求有交換,市場就一定會繼續沿傳下去。
無論如何,市場離不開買賣二字,只要你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買有方,賣有度,就一定能在市場交易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