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讓你愛上經濟學(1)
- 一本書看懂經濟學
- 慶裕
- 5461字
- 2015-04-08 08:35:57
生活里缺不了的經濟常識
經濟學不是深奧難懂的艱澀理論,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做著與經濟學有關的大小事務,了解經濟學就能更好的了解自己的生活。
矮人王國的興衰——理性經濟人
從前有個矮人國,整個國家,無論帝王或臣民都很矮。這些矮人們精明能干,為了獲得好的物質條件,他們每天忙于生意,樂此不疲。
搞房地產的矮人集團,為了獲取暴利,隨便找個借口把現房壓下來暫不出售,等房價漲了,售價也隨之上漲。
開服裝店的矮人夫妻,為了賺更多的錢,店面開了一家又一家,不計辛苦,每天從清晨忙到深夜。
餐飲業的矮人老板,為了吸引更多顧客,推出消費一百元返還二十元的現金返還活動。
矮人國的帝王則每天盤算著對外進出口的生意,想著怎樣多賺外國人的錢。整個國家的矮人都在忙碌著,整個王國呈現出一派興盛繁榮的景象。沒有內患干擾,也沒有外敵入侵。有一天,有一位自稱智者的大臣開始思考:這些生意人的忙碌是為了什么,為了人們能住更好的房子?為了大家都穿最新款的衣服?還是為了讓利顧客自己少賺一些錢?他發現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原來,他們的根本目的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
于是這位大臣立即上書國王,奏請國王下令停止這種利己自私的行為。國王覺得有道理,采納了“智者”的意見,下令人們必須控制私欲,安于簡樸。于是人們被迫停止經濟活動,開始自行耕種,過著安貧樂道的僧人生活。
國王對臣民的改變十分滿意,可是整個王國卻逐漸衰敗,經濟蕭條,外敵入侵,不過幾年,這個盛極一時的矮人王國就被鄰國吞并了。
理性經濟人又叫作經濟人假設,屬于西方經濟學中的假設經濟學,即假定人都是利己的,唯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是物質補償的最大化。在面臨兩種以上選擇時,理性經濟人總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西方經濟學的鼻祖亞當·斯密認為:人只要做“理性經濟人”就可以了,這樣一來,人們就好像被無形的利益之手引領,在不自覺中對社會的改進盡自己的努力。
一般情況下,一個人只是為求私利,無意對社會做出貢獻,但其對社會的貢獻遠比有意圖做出的要大。這就像矮人王國的帝王和臣民一樣,當他們努力為私利奔忙,想獲取最大生活利益時,整個社會反倒興盛繁榮,當他們舍棄奢侈生活的時候,卻帶來了生意蕭條、民生凋敝,最終國土淪喪,從這一角度來看,矮人王國的興衰,其實是一種必然。恰恰體現了理性經濟人物質化的終極目標,也反映了經濟活動的社會效果——使王國變得興盛。
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對理性經濟人這樣闡述:“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面包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私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我們自己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好處?!边@段論述表明:人與人之間是一種交換關系,人們能獲得食物和飲料,絕不是誰的恩賜,而是因為商家們要獲得自己最大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句話頗為形象的表達了理性經濟人追求利益的本質和目的。他們匆匆忙碌的身影,他們穿梭不停的腳步,不是為了給哪個饑餓的人送去面包,而是為了不斷填充自己的口袋。
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區有這樣一家人,他們晚上在小攤上賣便宜牛排,老爸操刀煎牛排,老媽招呼客人,女兒收錢擦桌子,兒子幫忙洗碗,每個人都不停地旋轉著,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晚上可以賺兩三百塊錢。
事實上,這對夫妻白天都是公務員,早上送孩子上學后去上班,下班后就接了孩子賣牛排。這一家人的勤奮固然不可否定,但利益補償才是他們最根本的動力。
有些出租車司機,他們白天都是上班族,有的還是貿易行老板,到了晚上吃完飯開車,當問及他們累不累,他們說在家也是閑著,還不如出來賺錢。
鄉下人有句老話是“財白助精神”,說俗一點就是賺錢讓人有了動力,白花花的銀子就堆在不遠處等人收,哪個人不拼命往前趕呢。
經濟人都是自利的,他們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為自己的追求。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選擇能帶給自己最大經濟利益的機會,試圖獲得物質補償的最大化。比如賣牛排的一家人,他們的辛勤給自己帶來了豐厚的收入,還有那些晚飯后出來開車的出租車司機們,為了賺更多的錢,在休息和開車之間,他們選擇了不辭辛苦的工作。
理性經濟人是自利的,但自利與自私不同,比如一個熱愛教育的慈善家把一筆巨款捐給希望工程,這樣做使他表達了自己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展現了慈善的本性。他的目的是滿足自己的愛心和慈善的愿望。他是自利的,但他并不自私。
經濟人的理性思維,就是每個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而且會用最好的途徑去實現自己的利益。當然,這里指的是有限理性。因為人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的行為會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如理智和聰明的程度,以及使人難以駕馭的復雜多變的外部條件等等。但是,趨利避害既是每個人的本能,也是理性使然,每個人還是會盡力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決策。
在經濟活動中,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比如,人人都希望買到“質優價廉”的商品,除了瘋子,沒人想買“價高質次”的商品,因為在經濟活動中人都會保持自利性和理性。
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如果人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即都是理性且自利的,社會秩序會不會變得紊亂呢?針對這一問題,經濟學家給出了如下回答: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能使人比在真正處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
可以說,理性經濟人是經濟學的根基,只有在理性經濟人假設的基礎上,才能正確認識經濟規律,才能制定切實可行的經濟政策。但理性經濟人只是一種人性假設,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是理性經濟人,并不是要贊揚利己性,只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
當然,在生活中,人不可能處處都以經濟人的視角觀察世界。如果把理性經濟人的觀點運用到一切生活中,生活難免會變得乏味和缺乏愛心。承認理性經濟人的存在只是對人類趨利本性的一個認識和引導。
理性經紀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受各種因素的制約,比如個人情感、社會責任感等人的特有本質的制約,但他卻揭示了一個經濟道理:社會是經濟化的社會,只有以某個目標或利益作為前提努力奮斗,社會經濟才會得到發展,如果每個人都安貧樂道,社會將停止不前。
利益是個中性詞,良好的利益是建立在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之上的,在維持道德和法律的前提下,追求利益的理性是社會前進的基石。
人們無時無刻不再面臨多樣的選擇,無論是生意還是生活,從自身因素考慮,以理性的思維做出的最佳選擇無疑是最可行的。
情因老更慈,物以稀為貴——稀缺性
在新版的2009年吉尼斯世界紀錄中,某電信運營商拍出了全球最昂貴的手機號碼。另外,2006年中下旬,一個號碼為6666666的手機號,最終以275萬美元的價格成功拍賣。在此之前,吉尼斯世界紀錄記載的最昂貴的手機號碼,是中國四川航空以48萬美元拍得的號碼為88888888的手機號。
如果人們花錢買房產、汽車等這些實實在在的物品,或者是為了它的使用價值,或者是看準了它日后的升值潛力;如果人們花錢買服務,可能是為了得到實實在在的享受。而天價手機號碼既不是實在的物品,也不是實在的服務,本身并沒有什么特殊的價值,那么,人們如此狂熱地追捧,甚至不惜血本將其收入囊中,到底圖什么呢?
從資源的稀缺性角度來分析,這些數字往往由諧音或傳統的思維習慣形成,比如,8與發諧音,168即代表一路發、888即代表發發發、518即代表我要發等。因此這些號碼很受人們的喜愛。
但從排列組合角度講,這些號碼畢竟有限,有限的資源不可能滿足每個一人,因此,在資源稀缺的前提下,對于這些吉祥號碼,只能以高價獲得。
稀缺性(Scarcity),又稱稀少性、在經濟學中特指相對于人類欲望的無限性,經濟物品或者生產這些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等的相對有限性。
稀缺性是經濟物品的顯著特征之一。它的存在是經濟學產生的基礎。人類擁有無窮的欲望,但只擁有有限的資源,人類的欲望總是超過了能用于滿足欲望的資源,有限的資源永遠無法滿足或實現人們的無限欲望,正是資源的稀缺性引起了競爭與選擇的出現。正如那些吉祥號碼一樣,因為它的有限性才使得人們不惜重金去買幾個數字。
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在人們的觀念中,難以得到的東西總比容易得到的東西要好。人們總是覺得越稀少、越新奇的東西,也越有價值。電信運營商也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其實不僅是在銷售策略方面,在經濟領域的很多方面稀缺性都有著不可代替的價值。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難以得到的東西通常都比容易得到的東西要好,也更能得到人們的珍惜。
黃金、鉆石、珠寶、玉器對人們的生活并無多大實際用途,卻價值連城,越是漲價人們反而越爭相搶購。
陽光、空氣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資源、離開其中任何一種,人們將無法生存。雖然它們如此重要,但它們屬于自然資源,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們或者廉價或者免費享受,所以當然得不到人們的關注。而黃金、珠寶、鉆石等屬于稀缺物品,雖然沒有實際用途卻因為它的稀缺而價值連城。
物品的稀缺性和唯一性會提高其在人們眼中的價值。所以,當一樣東西非常稀少或者開始變得稀少起來時,它的價值就會上升。
大熊貓是一種有著獨特黑白相間毛色的動物,它們既珍稀,又可愛,是全世界的動物明星。
因為其可愛的形象以及稀缺性,大熊貓被稱為我國的國寶。我國以大熊貓合作繁殖的做法,向外國租借大熊貓,借期通常為10年,接收國向中國支付1000多萬美元,平均每只熊貓每年的租金是50多萬美元。
大熊貓之所以被譽為我國的國寶,一直充當著親善大使和創匯大戶,原因之一就在于大熊貓是稀缺的。如果每個國家都有大熊貓,絕不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價值。
我們之所以學習經濟學,就是由于資源的稀缺性。如果我們使用的資源是無限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經濟學就不會產生。
通常所說的資源稀缺性,是指相對稀缺,即相對于人們現時的或潛在的需要而言是稀缺的。因此社會經濟活動的目的是以最少的資源消耗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
其實資源的稀缺性,有些是天生的,如金子、鉆石等;有些是衍生的,如隨著人口的增多,人均耕地越來越少,住房問題也日益凸顯;還有些是人為制造的,如聰明的商家們利用稀缺性原理,為一些產品定制限量版與珍藏版。這是他們慣用的伎倆,他們會告訴顧客某種商品供應緊張,數量有限。又或者,他們會采用限期優惠的策略,對某種優惠或商品加以時間上的限制,使得顧客不得不馬上做決定。
總體看來,資源的有限性與人們無限需要之間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而且資源的有限性、人們需要的無限性、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已成為當今世界一個不可回避的基本事實。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你是一個股票投資人,你可以買入稀缺商品的股份,當股市動蕩時,這些一般不會受影響,長期性收益很高。
如果你是一位商人,而你經營的商品又很泛泛,那你可以利用商品的稀缺性原理來吊足消費者的胃口,賺足你的口袋。
如果你是個普通消費者,你就要多加小心了,不要掉進商家巧安排的商業陷阱里面??傊灰覀冋莆樟讼∪毙缘慕洕?,就可以應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你將變得更精明,也更強大。
你的錢買到的是什么——商品
阿三是個鐵匠,擅打鋤頭和鐵耙。有一天阿四從地里收稻谷回來,經過阿三家門口,看到阿三打的鋤頭很不錯,就提出用一代稻谷換阿三一把鋤頭,阿三家恰好需要稻谷,就高興的同意了,于是,兩個人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東西。
之后,阿三把稻谷碾成米,蒸成可口的米飯端上飯桌。阿四則用換得的鋤頭鋤地。
其實,在不自覺的交換關系中,阿三的鋤頭和阿四的稻谷都已經成為商品。阿三的一把鋤頭的價值等同于阿四的一袋稻谷的價值。
現在人們的交易方式再也不是鋤頭換稻谷了,只要身上帶著錢就可以在小攤或商場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但與這里的鋤頭和稻谷一樣,我們買到的任何東西,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商品。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并體現一定的社會生產關系。
會做買賣,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之一。從遠古時代的物物交換到貨幣的出現,從漢唐盛世的絲綢之路到“大航?!睍r代,人類的發展從未離開過商品交換。從某種意義上說,商品交換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
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只有通過交換環節才能體現其價值。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由于社會分工不同,也就產生了商品交換。日常生活中,人們通過購買他人的商品,來滿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社會上的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通過交換獲得別人的勞動成果,所以商品交換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商品交換體現著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這兩個重要因素。
簡單的說,使用價值就是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品的效用,如阿三把稻谷碾成米蒸成飯來充饑,這是稻谷的使用價值,阿四用鋤頭來鋤地,這是鋤頭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它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也是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的另外一個基本屬性。
比如空氣、陽光等自然物,以及不以交換為目的的勞動產品,像種稻為充饑,養豬為過年等小農經濟下的勞動產品,都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我們之所以要購買某種物品,是因為這種商品具有某種使用價值。
一般情況下,商品價格是其價值的反應。通常,買到中意的物品所花的錢數就是商品價值的基本反映。當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有時受很多因素影響,但價值是最初決定價格的基本前提。
商品的使用價值與價值是對立統一的:它們的統一性體現在: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離不開價值,它的價值也離不開使用價值,兩者是相互依存并統一于商品中的。商品的價值離不開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如果一個物品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人購買,也不能用來交換,更不會具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