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百家公案(5)

次日天明,柴勝酒醒起來,方知布被盜去,驚得面如土色,罔知所措,就叫店主吳子琛近前,告訴曰:“吾今初到東京,投汝店內安下,汝是有眼主人,吾是無眼孤客,在家靠父,出外靠主,何得昨夜見吾醉飲幾杯,行此不良之意,串盜來偷吾布三擔?吾意汝為典守之人,決亦難辭其責。今不跟究來還吾,必與汝興訟,那時悔無及矣。”吳子琛辯說曰:“吾為店主,以客來為衣食之本,安有串盜偷貨之理?”柴勝并不肯聽,一直扭到包公臺前首告,包公即將吳子琛當廳勘問。子琛仍辯說如前。包公思判不得,即喚左右,將柴勝、子琛收監。次日吩咐左右,徑往城隍廟行香,意欲求神靈驗,判斷其事。不意一連行香三日,并無分文報應。包公亦無奈何,只得取出柴、吳二人跪下,包公問曰:“汝布又不知何人盜去,至今三日不見蹤影,如何斷得明白?”遂即將二人每人責打十板,發放回家去畢。

原來夏日酷當夜盜得布疋之時,已藏在村僻支處,即將其布首尾記號盡行涂抹,更以自己印記印上,使人難辨。擺布停當,然后零散拖往城中去賣,多落在徽州客商汪成鋪內。夏賊得銀入手,并無一人知覺。后來包公因將柴勝責打,發回吳店之后,次日包公忽忖一計,將衙前一個石牌,令張龍、趙虎出衙傳說,將石牌抬入一門之下,要問石牌取布還客。其時,府前人眾皆來聚觀。包公見人來看,乃高聲喝問:“這石牌如此可惡!”喝令左右打了二十下。包公喝打已畢,又將別狀來問。移時,又喝道:

“打!”如此三次,且把石牌扛到階下。包公見人聚看者多,即喝令左右將府門閉上,把內中為首者四人捉下,觀者皆不知其故。

包公作怒言曰:“吾在此判事,不許諸人混雜,汝等何故不遵禮法,無故擅入公廳,實難饒其罪責。今著汝四人,將內中看者報其姓名,內有糶米者,即罰他米,賣肉者罰肉,賣布者罰布。俱各隨其所賣者行罰。限定時下,汝四人即要拘齊來秤。”當下四人領命,移時之間,各樣皆有,四人進府交納。

包公看時,內有布一擔,就喚四人吩咐曰:“這布權留在此,待等明日發還,其余米肉各樣,汝等俱領出去退還原主,不許克落違誤。”四人領諾而出不題。包公復令左右拘喚柴勝、吳子琛到府。包公恐柴勝妄認其布,即將自己夫人所織家機二疋試之。

故意問曰:“汝認此布是你的否?”柴勝看了,告曰:“此布不是,小客不敢妄認。”包公見其誠實,復以內布一擔,抽出二疋,令其復認。柴勝看了,叩首告曰:“此實小人的布,不知相公何處得之。”包公曰:“此布首尾印記不同,你這客人緣何認得?”柴勝曰:“其布首尾印記雖被賊換過,小人中間還有尺寸暗記可驗,相公不信,可將丈尺量過,如若不同,小人甘當認罪。”包公如其言,果然毫末不差。隨令左右喚前四人到府,看認此布是何人所出。四人即出究問,知是徽州汪成鋪內得之。包公即便拘汪成追問。汪成指是夏日酷所賣。包公又喚左右拘夏賊審勘。包公喝令左右,將夏賊打得皮開肉綻,體無完膚。夏賊一一招認:“不合盜客布三擔,只賣去一擔。更有二擔寄在僻靜鄉村之內。”拯令公牌張強、薛霸跟去追完。柴勝、吳子琛二人感謝而去。包公又見地方供出夏賊平昔害民,即時依擬問發邊遠充軍。于是開封府內,盜賊屏息矣。

§§§第十二回辨樹葉判還銀兩

斷云:

尚靜祈神失卻財,葉孔奸謀拾得來。

因吹樹葉分明斷,頓令二家頃刻開。

話說河南開封府新鄭縣,有一人姓高名尚靜者,家有田園數頃,男女耕織為業。年近四旬,好學不倦,然為人不為修飾,言行從心,舉止異常。衣雖垢弊而不滌,食雖粗糲而不擇。于人不欺,于物不取。不戚戚形無益之愁,不揚揚動四心之喜。或時以詩書騁懷,或時以琴樽取樂。賞四時之佳景,見江山之秀麗,留連花月,玩弄風光。或時以詩酒為樂,冬夏述作,春秋游賞。尚靜閑時,吟詠尚多,未及盡述,姑錄春夏秋冬四景于左。其春景詩曰:

斗柄移寅畫漸長,東風生暖草浮光。

煙籠弱柳平橋晚,雪點寒梅小院香。

蝶拍鶯梭搬好戲,蚓簫蛙鼓鬧斜陽。

青皇恩澤無窮限,處處風光似洛陽。

夏景詩曰:

海棠枝上老鶯聲,赤帝趨炎位始更。

一統乾坤新號令,兩間人物舊權衡。

離南大透紅榴嫩,震外楊城綠樹明。

誰向薰風彈一曲,臨財解慍即虞廷。

秋景詩曰:

金風肅殺楚天涼,人世光陰屬白藏。

田舍飯炊云子白,山園霜熟木奴香。

雁傳歸信天邊遠,蛩結離愁夜正長。

況是江山搖落候,閑居潘鬢漸蒼浪。

冬景詩曰:

坎兌相交以利貞,中星北斗四時更。

園林淅滴商音靜,天地流行水氣清。

草木歸根潛有孕,昆蟲閉戶冷無聲。

六陽將極從今始,陽氣遲遲乃復生。

是時,尚靜吟詠已畢,乃謂其妻曰:“人生世間,如白駒過隙,一去難再,若不及時為樂,吾愁白發易生,老景將至矣。”

言罷,即令其妻取酒食之物,隨時消遣。

正飲之間,忽有新鄭縣官差人至家催秤糧差之事。尚靜乃收拾家中白銀,到市鋪內煎銷得銀四兩,藏于手袖之內。自思往年糧差俱系里長收納完官,今次包公行牌,各要親手赴秤,今觀包公為官清政,宛若神明。尚靜心懷肅畏之心,遂帶前銀,另買牲酒香儀之類,徑赴城隍廟中許下良愿,候在秤完之日,即來賽還。

尚靜祈禱已畢,將牲酒之類于廟中散福,不覺貪飲數杯,再拜復禱出廟。是時,前銀已落在廟中。不防街坊有一人姓葉名孔者,先在鋪中見尚靜煎銷得銀在身,往廟許愿,即起不良之意,跟尾在尚靜之后,悄悄入廟,躲在城隍寶座之下。見尚靜拜辭神出,即拾其銀回訖。

尚靜回家,方覺失了前銀,直往廟來尋之時,已不見其蹤影矣。尚靜無可奈何,只得具狀,徑詣包公前告理,言曰:“小人姓高名尚靜,本許州管下新鄭人氏,為糧差事,帶銀往鋪煎銷得銀四兩,欲納完官,因往城隍廟焚香失去,不知下落,乞大人作主跟究前銀,則尚靜舉家感恩不淺也。”包公看了狀詞,乃對尚靜曰:“汝這銀兩雖在廟中失去,又不知是何人拾得,其事難以判問。”遂不準其狀詞,將尚靜發落出外。尚靜叫屈連天,兩眼垂淚而去。

包公因這件事自思:“某為民牧,自當與民分憂。民若有憂,為人上者不能為民理直其事,亦守令之過也。”心中自覺不安,乃即具疏文一道,敬詣城隍廟行香,將疏文宣讀,焚于爐內禱祝。出廟回衙,令左右點起燈燭,將幾案焚香,放在東邊,包公向東端坐,禱祝:“愿天神鑒察,顯靈報應,與百姓分憂。”祝罷,坐而待旦,如此者三夜。是夜三更,忽然狂風大起,移時之間,風吹一物,直到階下而止。包公令左右拾起觀看,乃是一葉,葉中被蟲蛀了一孔。包公看了,已知其意,方才吩咐左右各去歇息。

次日,包公喚張龍、趙虎吩咐曰:“吾焚香坐了三日,已知拾銀者乃是葉孔也。汝可即去府縣前后,叫喚其名,若有人應者,即喚他來見我,自有主意判斷。”張趙二人領命出衙,遍往街市叫喚。半日之間,東街有一人應聲而出,曰:“吾乃葉孔是也,不知尊兄有何見諭。”張趙二人以包公有喚,遂拘其人入衙跪下。包公言曰:“數日前,有新鄭縣高尚靜,在城隍廟里失落白銀四兩,其銀大小有三片。他到我這里來告,我叫他去城隍廟里拜討。他在廟中怨天恨地,禱祝跟尋。吾已知道分明是你拾得,又不是你偷他的,緣何不去還他?”葉孔見包公判斷神通,見其說得真實了,只得拜伏招認曰:“小人近日在廟里焚香,因此拾得此銀,目今尚未使用。既蒙相公神見,小人不敢隱諱。”

包公審了口詞,即令左右抻葉孔。回家取其銀。復令再喚高尚靜到臺,將銀與其看認,果然絲毫不差。包公乃與高尚靜言曰:“汝落其銀,系是葉孔拾得。我今代你追還。汝可把三兩五錢秤糧完官;更有五錢可分與葉孔,以作酬勞之資。自后相見,不許記恨前仇,互相陷害。若告發到此,吾決不輕縱汝也。”二人拜謝出府。高尚靜乃將些碎銀,備買牲物,徑往城隍廟,賽還良愿已畢,回家與妻子仍復耕織之樂。感慕包公之德,未嘗頃刻而忘矣。

§§§第十三回為眾伸冤刺狐貍

斷云:

妖怪修來變作人,妖媚染惑害人身。

包公一斷妖魔事,白水村中得太平。

話說襄城縣白水村,離城五十里。其村土饒地廣,民居千戶。村里有插花嶺,大石巖巖,峻絕千仞,人莫敢攀,獸蹄鳥跡,常出沒于此。其嶺巖有一穴室,內有一狐貍,夜涵太陰之華,日受太陽之精,久而化為女子,體態嬌媚,肌瑩無瑕。一日往村中人家,假姓花名翠云。婦女無不欲與共話,凡人無不欲與調戲。戲者她亦從之。人家任其往來,莫有禁忌。坊村被她迷惑,竟不究其所出。且與她調染之人,乃被她染制穴中,死者不知幾人。時村中有條小路,可通開封府。西華客商取其便捷,莫不從此經過。

至七月間,日將晚時,翠云遙望孤客來近,隨變土穴作一茅房酒店,便迎此客安歇。是時,客人見她美貌,乘邀便轉。彼夜翠云備酒對飲。酒至二巡,云曰:“動問客官,何州人氏?”客答云:“西華,姓陳名煥。”煥亦問:“尊姐貴表。”云回言:“姓花名翠云。”故此陳煥開懷樂飲。又詢云:“丈夫可在?”云答道:

“昨日往外母家。”煥遂欲與她結同心之好,發言微露此意。翠云偷眼冷笑,于是曰:“君有愛妾之心,妾豈無相從之意乎?”煥至酒酣,將手攜云。云任他調戲。霎時間,二人即行云雨之會。煥遂口占一律,以冀日后表記云:

千里姻緣一夕期,撫調琴瑟共鴦幃。

桃花與我心相濟,悵恨私情逐曉啼。

翠云遂和韻一律曰:

夙緣有素晤今期,鸞鳳雙飛戲羅幃。

惟愿綢繆山海固,不忍鴛鴦兩處啼。

吟罷,忽覺夜至五鼓,翠云將陳煥迷死。次夜,又往劉富二家,引其子劉德昭入穴室,染迷而死。

第二日,富二尋子不見,遍訪親鄰,俱無蹤跡。富二心中悶悶不悅,竟不知其下落,遂往開封府具告。包拯大驚云:“及青天白日,不見其人,果有此理乎?”詳問富二:“你村中有甚么廟壇?”富二對曰:“亡矣,只有插花嶺,其勢高大,行人罕稀。”拯聞此言乃記在心,發富二歸家,遂齋戒三日,具疏上告天堂,求得其故。疏謂:“拯不才,濫任卑職,一邦軍民,賴予以安危。厥職有曠,生民涂炭;鄙德惟修,萬民得所。予固天以立命,天亦假予以贊化。予不澤民,誰其與之?今以謹奏,乞明鑒焉。”祝畢,又將牒文一道,差張龍、薛霸往白水村,對插花嶺焚去,以拘土神審究。

是夜,拯坐宅至三更,忽惡風一陣滅燈。拯知冤氣到此,急令左右燃起火燭,顧四邊何如。只見西廊下走出數人,泣跪于廳下,俱訴云:“煥乃西華姓陳名煥也。家中只有少年妻室,冤遇此妖迷害于穴,買賣銀兩若干,妻無所倚,情苦何堪。”昭德訴云:“小人乃白水村劉富二子也。父母年高,只有小人一口,冤被妖哄迷死于穴,孤苦曷當?”眾人云:“冤無所伸,幸蒙青天,伏乞一雪。”告畢,化風而去。須臾,土神捆綁狐貍來見,跪在廳下,拯大怒喝曰:“妖怪這等可惡!”喚張千用棍打她一番,究問陳煥、昭德及眾人命事。翠云低首不敢爭辯。遂發土神回壇,令李萬、張龍押狐貍出法場,凌遲萬刀,以警后世。自是包拯威名日著,而白水村之禍息矣。

§§§第十四回獲妖蛇除百谷災

斷云:

百谷怨氣積沖天,妖魔久孽害民生。

此氛若非包公斷,安見真邪不并行!

話說鄭州百谷源,山青水秀,民居稠密。古祠五王廟,柱有一白蛇精,身長八尺,猛勇驚人,力能拔樹。睛若流星之光,氣似烈風之焰,性好食人,騷孽一方。源中人民老稚皆沾瘟疫,累年不安。于是鄉源保障蘇學虛舉首集眾,三步一拜,拜到五王廟,乞求息災。

彼夜妖蛇托五王神氣,作夢咐蘇保障云:“爾欲止災,必須春祀犁牛,秋祀生人,方可免焉。”保障夢驚醒,待天明,與眾商議,同往廟討答,果如其夢。這一方人大小沉吟半晌,霎時狂風大發,拆擊樹屋。此是妖蛇作氣駭人。至是,人民舉皆失色,因而不得已,于仲春輪以犧牲奉祀,仲秋輪以疾人奉祀。但舉牲祀,人固難處;既將人充牲,又豈不哀泣乎?康定三年,保障只得與眾初舉二祀,果然疫疾獲平,男婦稍安。且每遇祀時,人皆退歸,妖怪方乃享祭。次日眾皆奔視,犧牲與人,片無一留,其苦感天。于是眾號為五虎神,乃作謠歌曰:

祈神本為福,求福反受殃。

人生稟五氣,何可拆犧牲。

五王為猛虎,百谷蓄羊民。

恨不皆子去,卻為業生累。

自此之行,已經年矣。適九月間,忽見包拯出巡鄭州,赫赫威靈,人皆震疊。百谷人民受害溢深,聞包拯到州,莫不踴躍。

保障及眾奔臺具狀,備訴苦情。拯見狀大驚,暗想:“五王乃大神,決無狂暴,此必妖孽假神作殃。”發保障回家曰:“伺我親來,自有區處。”是日誠心具疏,禱告上蒼:

竊謂:為人上者,當思以全生民也,民之害,猶己之害也;民之患,猶己之患也。卑職忝受人民之寄,惟愿百姓咸寧。不意百谷源中,有此異災,是厥政弗修,愧負穹隆,其罪萬萬。故此恭叩上疏,乞天威明昭顯示,使臣得以靖一方矣。

祝罷,又寫牒文一道,令張千去百谷源當村要路密焚其牒,使五王神土神毋致妖怪逃避。

自拯發了張千這場事,忽臥于幾,夢見身穿紅袍,頭帶金盔,是一天神降,云:“百谷源五王廟事,爾不可責及五神,乃是白蛇精作怪耳。爾明日即去除之。”拯醒方知。次日,令李萬徑往百谷源蘇保障家安頓。即使保障仍束人設祭。

是夜,拯喚李萬帶勁弓一把,一同悄悄躲在五王神背后。等至四鼓時分,方見柱上一條大白蛇下來食人,眼似輝星,行若山崩。拯見大怒,張弓搭箭,將白蛇射中左眼。又發一箭,射至身上。白蛇忙回穴中。拯即令李萬解下束的人,聲喊保障。保障與眾人奔視。拯發令眾人:“扶醒那束的人,眾人領去,調持一二。”拯與保障笑道:“此乃妖蛇,非五王神也。爾等何蠢至此,被他害了數年人命。我今射死柱中。”喝令張千將柱劈開,只見妖蛇氣還未絕。李萬用索捆了,柱中寶物及尸骨無數。拯將寶物賞眾人保障及張李二人,自執清風劍擊白蛇于五王廟前,以火焚焉。次日,另遷五王廟于別所,立一塔鎮于此地。拯撫安了百谷人民一番,即遣張李二人收拾行李,轉州理政。保障與眾人叩拯臺拜謝。因頌盛德除害一律云:

今年遭困痛傷心,才得青天救蘇醒。

大德除害應難報,惟愿黃堂永世新。

自此包公一斷白蛇之后,百谷人民老者得所終,幼者得所養。拯之威名,不惟士大夫之懷仰,而仁宗聞之,亦莫不欽之矣。

§§§第十五回出興福罪捉黃洪

斷云:

黃洪騾駁太心奸,興福終須得馬還。

罰騾問罪真神斷,包公萬代顯威靈。

話說開封府南鄉,有一大戶姓富名仁,家畜上等騍馬一匹。

一日騎往北村收租,到莊遂令興福騎轉歸家。回至中途,下馬歇息。有一漢子姓黃名洪,說在南鄉而來,乘著瘦騾一匹,見興福,亦下騾停憩。遂近前云:“大哥何來?”興福云:“我送東人往莊收租而來。”二人遂草坐敘話,不覺良久。洪計上心來,遂云:“大哥,你這馬到好個膘腴。”福云:“客官識馬乎?”洪曰:

“洪曾販馬來。”福云:“吾東人不久用價買得此馬。”洪曰:“大哥不棄,愿與我一試。”興福不疑其歹,遂與之乘。洪須臾跨上雕鞍,出馬半里,并不回韁。興福心驚,連忙追馬。洪見趕,加鞭策馬,如飛望捷路便走。

平空被刁棍攛馬而去,興福愕然無奈,自悔不及,只得乘著老騾,轉莊報主領罪。仁大怒,將興福痛責一番,命牽騾往府中經告。時包拯正在公座,興福進告。拯問:“何處人氏?”福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州市| 乐昌市| 鄯善县| 房产| 镶黄旗| 南宫市| 海城市| 涿鹿县| 泾源县| 双牌县| 巢湖市| 麦盖提县| 安泽县| 荔波县| 峡江县| 宁都县| 辽阳县| 洛隆县| 宜昌市| 金沙县| 丹东市| 东莞市| 平阴县| 聂拉木县| 五莲县| 长顺县| 本溪市| 周口市| 肃南| 泌阳县| 梁河县| 台东市| 涿鹿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大邑县| 南澳县| 高邮市| 都江堰市| 敖汉旗| 定日县| 呼伦贝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