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夔已足(2)
- 修養故事(影響青少年一生的中華典故)
- 周治主編
- 5747字
- 2015-04-20 17:39:34
陳泰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將領,曾擔任過游擊將軍、并州刺史、尚書右仆射等職務。陳泰在代理征西將軍時,有一年,蜀將姜維、夏侯霸兵分三路進攻魏國邊境。雍州刺史王經連忙稟報了陳泰。當時姜維率領幾萬兵馬,到達罕地方,預備直取狄道。陳泰命令王經進駐狄道,結果王經作戰連連失利,損失慘重。只有一萬多士卒退到狄道城內堅守,其余的都四向逃散了。姜維乘勝圍住狄道城。陳泰領兵晝夜兼程,路上與鄧艾的兵馬匯合,一同前往隴西。鄧艾對陳泰說:“如今王經軍隊受到很大挫傷,姜維打了勝仗,士氣高漲。他們的氣勢此時不可阻擋,而且我們戰敗之后,將士信心不足,我覺得,不如暫時放棄狄道城,避開姜維的鋒芒,待他松懈下來以后再尋機救援狄道,我們割險自保,犧牲局部保全整體。古人說過:毒蛇咬手,壯士就砍掉手腕,以免身體受到毒害。孫子兵法上不是也有兵有所不擊、地有所不守這樣的話嗎?請你考慮一下我的建議。”陳泰沉吟了半晌,最后搖搖頭說:“不行啊,王經已經敗了,若讓姜維趁勝進兵向東,占據櫟陽,積存糧草,收降殘兵,招納羌人、胡人,與我們爭奪關、隴要地,那我們就處于被動的境地了。現在必須速戰速決,要迅雷不及掩耳地襲擊他!”
陳泰說服了鄧艾,派兵進入高城嶺,夜里偷偷登上狄道東南的高山,點燃烽火,吹起號角。狄道城內守兵看見援軍已到,士氣倍增,紛紛請戰,姜維見援軍來得這樣快,以為必有奇謀,不禁恐慌不已,便下令撤軍。于是狄道城也因此解圍了。
走馬看花
“走馬觀花”原本是用來形容登科后得意愉快的心情,后引申為觀賞游覽之樂,最后又比喻草草觀察,不仔細看個究竟;或比喻人們學習與處事的態度,只作表面的涉獵,而不細看其底蘊。
此典出自唐代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唐朝時候,有一個詩人名叫孟郊,直到將近五十歲才考中進士,喜不自勝,因而就寫了一首《登科后》詩,其中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之句,“走馬看花”這句成語,便是從孟郊那首詩中的字句演變而來的。
關于這個成語,在民間曾流傳著一個很有趣的故事,說是有個名叫貴良的小伙子,是個跛子,但他想找個漂亮的妻子,便托朋友華漢做媒。恰好有個名叫葉青的姑娘,鼻子有些缺陷,也托華漢替她找個如意郎君。華漢心想正好把這兩人配成一對夫妻。
于是他叫貴良騎馬從葉青門前走過,讓葉青拿一朵鮮花遮住鼻子,裝作聞香的樣子。
葉青看到貴良騎在馬上的年青英俊樣兒,心里非常高興;貴良看到葉青鮮花遮羞、眉目清秀的容貌,也很滿意。直到結婚的那天,夫妻二人見了面,談起當初“走馬看花”的情景,二人才醒悟過來。
這雖是一則民間傳說,但也可以作為成語“走馬觀花”的一個根源,故事的內容不也說明馬馬虎虎的稍微看一下就行了,必然得不到滿意的結果。
長江天塹
比喻地形險要。
此典出自《南史·孔范傳》:“隋師將濟江,群官請為備防,(施)文慶沮壞之,后主未決。范奏曰:‘長江天塹,古來限隔,虜軍豈能飛度?’”
南北朝時期,長江成為南北分裂的天然屏障,南朝偏安一隅的無道之君和無所用心的大臣便把長江當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礙,過著茍且偷生的生活。
公元588年,隋文帝(楊堅)發兵五十一萬,任用兒子楊廣為統帥,準備渡江攻打陳國。陳后主(陳叔寶)認為,有長江作為屏障,前來進攻的隋兵等于是送死。大多數官吏都向陳后主建議應當嚴加防范。大臣施文慶詆毀主張設防的大臣,陳后主便猶豫不決。這時,大臣孔范向陳后主奏道:“長江是天然的壕溝,地形險要,自古以來就隔斷了南北疆界,隋軍寇賊又沒有長翅膀,又怎能飛渡過來!”孔范的話似乎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
于是,陳后主君臣們依然沉湎于聲色犬馬中,對守江將領的告急文書置之不理。第二年,即公元589年,隋將賀若(姓)弼自廣陵直渡京口,韓擒虎自橫江(安徽和縣)直渡采石,攻入建康(今南京),俘獲陳后主,陳朝滅亡了。
楚材晉用
“楚材晉用”的本來意思是說,楚國的人才為晉國所用。后來人們用它指使用外國人才,或指人才外流。
此典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聲子通使于晉。還如楚,令尹子木與之語,問晉故焉。且曰:‘晉大夫與楚孰賢?’對曰:‘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春秋時期,公子歸生(即聲子)出訪晉國。回國之后,令尹子木找他了解晉國的情況,令尹子木問道:“晉國的大夫和楚國的大夫相比,哪國的大夫更賢能呢?”歸生回答說:“雖然晉卿不如楚卿,但晉國的大夫卻非常賢能,幾乎每個人都有做公卿的才能。好像杞木、梓木、皮革都是從楚國運去的一樣,楚國的一些人才都流到晉國去了。這就是說,雖然楚國有人才,但只有晉國在使用他們,發揮他們的才干。”
接著,歸生舉了很多例子。如,楚莊王元年發生子儀之亂的時候,析公逃亡到晉國,晉國把他安排在晉侯戰車的后面,讓他做主要謀士,在靡角戰役中,晉軍失利,打算逃跑。析公建議說:“楚軍輕佻,很容易被動搖。如果齊擂戰鼓,在晚上全軍進攻,楚軍一定會逃跑。”晉國人采納了他的建議,果然大獲全勝。
又如,雍子的父親和哥哥誣陷雍子,國君和大夫們都反對他主持公道,雍子只好逃奔到晉國。晉國人給他封邑,讓他做主要謀士。彭城戰役中,晉軍與楚軍在靡角之谷交戰,晉軍就要戰敗了,雍子向軍隊發布命令說:“年老的和年幼的都回去,孤兒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二人一起服兵役的,回去一個,精選步兵,檢閱兵車,喂飽戰馬,燒掉帳篷,明天決戰。”結果,晉軍把楚軍打敗了。又如,靈子逃到晉國,晉國人給他封邑,讓他做主要謀士。靈子抵御了北狄,讓吳國和晉國和好,教吳國背叛楚國,教吳人乘戰車、射箭駕車奔馳作戰等等,給楚國帶來了禍患。
又如,若敖叛亂中,伯賁的兒子賁皇逃奔到晉國。晉國人給他封邑,讓他做主要謀士。在鄢陵戰役中,楚軍氣勢洶洶地逼近晉軍,晉軍想要逃跑時,貴皇建議說,楚軍的精銳部隊是中軍王族,應集中力量攻擊他們。晉軍依計行事,結果大獲全勝。
列舉了這些事例之后,公子歸生又談到當前伍舉被迫逃亡到鄭國的事。令尹子木害怕了,連忙向楚王報告,增加伍舉的官祿爵位,把他接回國內。
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的意思是說,材器大的,就不容易速成。人們多用它指人的成熟較晚。
此典出自《三國志·魏書·崔琰傳》:“琰從弟林,少無名望,雖姻族猶多輕之,而琰常曰:‘此所謂大器晚成者也,終必遠至。’”
崔琰,字季珪,東漢末年清河東武城人。他從小愛好擊劍,練得一身好武藝。后來又苦讀詩書,學識豐富。大將軍袁紹知道他賢德,封他當了騎都尉。袁紹兵敗官渡之后,患病而死,曹操起用崔琰,任為別駕從事。曹氏立國之后,崔琰做了尚書。他為人正直,并且擅長識別人才、愛惜人才。
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崔林在年輕的時候,名氣不大。大家都瞧不起他,即使是親戚們也都輕視他。只有崔琰常常說:“崔林這個人是有希望的。正如老子所說,大的器物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加工才能做成,崔林將來必定會成大器的。”后來,崔林果然成為棟梁之才。
獨步一時
“獨步一時”的意思是,超群出眾,在當時獨一無二。
此典出自《宣和畫譜》卷十一:“論者謂熙獨步一時,雖年老落筆益壯,如隨其年貌焉。”
《宣和畫譜》,共20卷,沒有著撰人名姓,記宋徽宗(趙佶)宣和年間內府所藏諸畫,共收畫家231人,名畫6396軸,并按時代附上了畫家小傳,評論其風格成就。
《宣和畫譜》中記載了一個畫家,叫郭熙,字淳夫,宋代河南人,是御畫院藝學士,擅長畫山水,在他的筆下,山山水水如有云煙出沒,峰巒隱顯,千姿百態。《宣和畫譜》記載道:“評論者都說郭熙的作品超群出眾,獨樹一幟,雖然年老了,可是畫起來更加氣勢壯偉,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畫技越來越高超了。”
獨當一面
“獨當一面”的原意是說,可以獨立擔當一個方面的軍事任務。人們多用它表示可獨自承擔或負責一個方面的工作。
此典出自《漢書·張良傳》:“漢王之將獨韓信可屬大事,當一面。”
秦朝末年,漢王劉邦在爭奪天下的時候,得到謀士張良的大力協助。劉邦封張良為成信候,并于公元前205年親自率領大軍前去攻打項羽。到彭城,被楚霸王項羽打得大敗,漢軍狼狽逃竄。當軍隊撤到下邑時,劉邦跳下戰馬,手扶鞍韉,問道:“如果有人能與我一起打敗項羽,我愿意把函谷關以東的地區送給他,你認為誰能擔當這個重任?”張良回答說:“九江王黥布,是楚國的勇將,但他與項羽有矛盾。楚大將彭越和齊王田榮正在梁地,反對項羽,應盡快派人與這兩個人取得聯系,得到他們的配合。而漢王您的部將中只有韓信可擔此重任。應該把大事交付給他,讓他獨自承擔一個方面的重任。既然您愿意把關東之地送給立功的人,那就送給這三個人好了。如此一來,就可以把楚霸王打敗了。”劉邦采納了張良的意見,果然得到了顯著的戰果。
豐城劍氣
“豐城劍氣”形容珍貴、稀奇之物,也可用它形容才能杰出的人。
此典出自《晉書·張華傳》。
張華,字茂先,晉代范陽方城人。父親張平,在魏國曾任漁陽郡守。張華少年時孤獨貧寒,曾以牧羊為生。他博聞強記,學問淵博,才華橫溢。西晉政權建立后,晉武帝(司馬炎)欣賞張華的才能,拜他為中書令、散騎常侍。后來,他做了司空。
在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把太陽和月亮所經天區(被稱為黃道)的恒星分成二十八個星座,稱為二十八宿,四方各有七宿。天文術數家又認為,人的命運同星宿的位置、運行有很大的關系,他們根據星體明、暗、薄、蝕等現象,預測人事的吉兇。
當初,東吳還沒有被滅掉時,斗宿與牛宿之間常有紫色云氣。天文術數家們據此認為,東吳正處于強盛之際,是不可征服的。只有張華認為事實并不是這樣。等到東吳被平定之后,那紫色云氣卻更加明顯了。張華聽說豫章郡(今南昌)人雷煥對星象很有研究,就邀請他留下過夜,并悄悄對雷煥說:“我們應當一起研究天文,預測將來的吉兇。”于是,二人一起登樓,夜觀星象。雷煥說:“我已經觀察很久了,沒有發現異常現象,只是牛宿、斗宿之間有很多異常的云氣。”張華問道:“這是什么征兆呢?”雷煥回答說:“這是寶劍的精氣,上達于天際。”張華說:“您說對了。我在小時候,有個相面的人說,我年過六十歲會登上三公的官位,并且能夠佩帶寶劍。這個話,看來就要應驗了!”于是,張華問道:“寶劍在哪一郡呢?”雷煥回答說:“在豫章郡豐城縣。”張華說:“我想請您屈尊做豐城縣令,幫我秘密地尋找寶劍,可以嗎?”雷煥答應了他的請求。張華大喜,立刻委任雷煥為豐城縣令。雷煥到達豐城縣,挖掘監獄屋基,挖到四丈多的地方,發現了一個石匣,光氣異常,里邊有一雙劍,都刻有題記,一個叫龍泉,一個叫太阿。當天晚上,斗宿、牛宿之間的云氣就消失了。雷煥把其中一把劍送給張華,自己留下一把佩帶著。有人對他說:“您得到兩把寶劍,只送給張華一把,難道張華是那么容易欺騙的嗎?”雷煥說:“本朝即將大亂,張華必遭災禍。寶劍是靈異之物,必會消逝,不會永遠為人效勞的。”張華得了寶劍,非常愛惜,常常放在身邊。后來,張華被殺,寶劍不知去向。雷煥死后,他的兒子雷華帶著另一把寶劍行經延平津,寶劍忽從腰間蹦出,掉到水里不見了。雷華命人到水中尋找,根本就沒有寶劍的影子,只見兩條龍各長數丈,互相盤繞著,慢慢地游走了。從那以后,兩把寶劍就永遠地消失了。
封人之怨
“封人之怨”比喻應任人唯賢,論功行賞。
此典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下》:“管仲束縛,自魯之齊,道而饑渴,過綺烏封人而乞食。烏封人跪而食之,甚敬。封人因竊謂仲曰:‘適幸及齊不死而用齊,將何報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賢之用,能之使,勞之論。我何以報子?’封人怨之。”
春秋時期,齊桓公(小白)還沒有當上齊國國君的時候,曾在莒(jǔ)國避難,他的哥哥公子糾在魯國避難。后來,管仲幫助公子糾同小白爭奪君位,并曾經射中小白的帶鉤。桓公即位后,就派人把管仲從魯國押解回齊國。
管仲被押解著從魯國到齊國去,半路上又饑又渴,路過綺烏這個地方的時候,到主管邊防的地方官吏那兒去討點飯吃。那個官吏就跪下來給他東西吃,對他非常恭敬。官吏偷偷里對管仲說:“如果您到了齊國能夠活下來,還受到齊國的重用,您將怎樣報答我呢?”管仲回答道:“如果真像您說的那樣,我就任用賢能,論功行賞。我又能怎樣來報答你呢?”那個官吏聽了這話以后,非常佩服管仲。
鳳毛麟角
“鳳毛麟角”比喻珍貴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
此典出自《南史·謝靈運列傳》:“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誄奏之,帝大嗟賞,謂謝莊曰:‘超宗殊有鳳毛,靈運復出。’”
謝靈運是南朝宋時的著名詩人,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山水詩名噪一時。他的孫子名叫謝超宗,聰明好學,極有文采,在當時也頗有名氣。
謝超宗曾經擔任新安王劉子鸞的常侍,王府中的文告函件都是由他撰寫的。新安王的母親殷淑儀去世后,謝超宗寫了一篇悼念死者的誄詞,寫得非常精彩,孝武帝讀過以后,非常贊賞,對左右說:
“謝超宗真是有鳳毛呀,天下又出了一個謝靈運!”
當時右衛將軍劉道隆也在座。他聽孝武帝夸謝超宗有鳳毛,誤認為謝超宗真有鳳凰的羽毛,就跑到謝家,央求說:
“聽說你有稀奇的東西,快讓我瞧瞧!”
謝超宗不明來意,反問道:
“我這個貧寒之家能有什么稀罕之物呢?!”
原來劉道隆是行伍出身,沒讀過書,不理解“鳳毛”的含義,又正巧謝超宗的父親名字叫謝鳳,他以為謝家藏有稀世之寶。結果劉道隆找了半天,直到天黑他也沒有找到鳳毛,自言自語地說:“早上陛下還說你有鳳毛啊,怎么找不到呢!”無奈,他只得掃興而歸。
后來,這件事成了大家的笑柄。
伏龍鳳雛
“伏龍鳳雛”喻指有才能的隱居之人。
此典出自《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并起。劉備為了奪取天下,千方百計搜羅人才。有一次,他帶著侍從,不顧風寒,不怕路途遙遠,誠心去奪取司馬德操請教治國之事。當劉備談到怎樣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以及從哪里可以取得這樣的賢人時,司馬德操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意思是:孔子的信徒和那些庸俗之士,哪里能夠知道世事的發展變化?能夠認清形勢變化的人,才算得上是杰出的人物,才是治國的人才。這里就有這樣的人才,那就是伏龍和鳳雛二人。)劉備聽后,喜笑顏開,連忙問道:“你說的伏龍、鳳雛到底是哪一位呀?”司馬德操慢條斯理地回答說:“諸葛孔明、龐士元也。”劉備牢牢記住了這兩個人的名字,回去以后,他就時刻留心尋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