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夔已足(1)
- 修養故事(影響青少年一生的中華典故)
- 周治主編
- 4858字
- 2015-04-20 17:39:34
“一夔已足”用以形容學有專長的人才。
此典出自《呂氏春秋·察傳》:凡聞言必熟論,其于人必驗之以理。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圣人為能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
凡是聽到傳聞一定要深入考察,聽到關于人的議論,一定要驗證它是否有道理。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哀公問孔子說:“聽說舜時的樂官夔只有一只腳,這是真的嗎?”孔子回答道:“從前,舜想利用音樂教化天下人,就讓重黎物色人才。重黎在民間發現了夔,就把他推薦給舜,舜讓夔當樂官。于是夔正定六律,和諧五聲,用以調和八方的風氣,于是天下人完全歸服。重黎還想多找幾個像夔這樣的人才,舜說‘音樂是天地之氣的精華,政事得失的關節,只有圣人才能使音樂和諧。和諧是音樂的根本,夔能使音樂和諧,以安天下。像夔這樣的人才,有一個就足夠了。’因此所說的‘夔一足’,并不是說夔只有一只腳呀。”
一匹錦
“一匹錦”比喻美好的文才。
此典出自《南史·江淹傳》。
江淹,字文通,南朝梁國的文學家,曾經歷宋、齊、梁三個朝代。少年時代,勤奮好學,年輕時就因能寫文章而遠近聞名,可是到了晚年,他的才氣逐漸減退,思路也有些遲鈍了。據說,江淹任宣城太守免官歸來時,停泊在禪靈寺的江邊水渚中,夜里夢見一個自稱是張景陽的人,對他說:“我曾經把一匹錦寄放在你這里,現在你應當還給我了。”江淹把手伸進懷里,摸出幾尺錦還給他。這個人氣憤地說:“怎么都給割取完了!”夢中的張景陽其實就是晉人張協,曾任河間內史,少有俊才。張景陽回頭看見丘遲(南朝梁文學家),便對他說:“剩這幾尺沒有什么用,就送給您吧。”從此以后,江淹的文章開始退步了。
有始有終
“有始有終”比喻辦事有頭有尾,不中途而廢。此典出自《戰國策·齊策》。
燕昭王始終認為樂毅是自己的知己,樂毅也真心實意地去報答他。但燕國的大夫騎劫,覺得自己有點武藝,又懂得些兵法,早就想掌握兵權。就因為在他上面還有樂毅,他不能如愿。
騎劫和燕太子樂資關系一直很好,就對他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就剩了莒城跟即墨兩處,其余的地界全掌握在燕國軍隊的手里。樂毅在半年之內打下了七十多個城,但為什么費了好幾年工夫就是打不下這兩座城呢?這里面一定有原因。”太子點了點頭,沒言語。騎劫接著又說:“如果他想存心打下這兩個城,早就可以打下來了。聽說他怕齊國人心不服,因此想用恩德去感化他們。等到齊國人真正歸附了他,他不就可以當上齊王了嗎?根本不會回到燕國當臣子了!”太子樂資便把這話告訴了燕昭王。燕昭王一聽,怒氣沖沖地打了太子二十大板,罵他是個忘恩負義的畜生。他說:“先王的仇是誰給咱們報的?昌國君的功勞簡直沒得說。咱們把他當作恩人都還怕不夠尊敬呢,你們還要說他壞話?即使他真做了齊王,也是應該的呀!”
燕昭王責打太子之后,便打發使者拿了節杖上臨淄去見樂毅,立他為齊王。樂毅非常感激燕昭王的心意,但他對天起誓,寧愿死去,也不愿接受這封王的命令。使者回報燕昭王。燕昭王感動得涕淚交加。可是太子樂資因為樂毅挨了二十板子。這件事,雖然他不愿意計較,但也無法忘記。
周赧王三十六年、燕昭王三十三年、齊襄王五年、楚頃襄王二十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二七九年),燕昭王死了。太子樂資即位,這就是燕惠王。俗語說得好,“一朝天子一朝臣”,燕惠王信任騎劫正像燕昭王信任樂毅一樣。
不過他還算顧全大局,沒把樂毅當做仇人。可是燕國人已經上了齊國人的當,聽信他們散布的謠言,互相傳著說:“樂毅本來早就當了齊王了,但為了不愿辜負先王,就沒敢做王。如今新王即位,這下樂毅可就要做齊王了。如果新王另外派個將軍來,莒城跟即墨一定會滅亡!”
燕惠王聽信了流言,就把樂毅調回來,派騎劫為大將代替樂毅。
樂毅倒是比伍子胥更有見識,他相信“善始者不必善終”,再說他和燕昭王的交情可以說已經是有始有終的了。如果他回到燕國,萬一被新王殺掉了,自己丟了一條命倒不算什么,只是太對不起燕昭王了。最后他說:“我是趙國人,還是回老家養老吧。”于是他就逃到趙國。趙惠文王封他為望諸君。
騎劫當了大將,統率了樂毅的軍隊。他自有他的一套。他把樂毅的命令全改了。燕國的君臣上下都有點不服氣,可是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騎劫到了大營,休息三天后,就去圍攻即墨,圍了好幾層,但城里早就做好準備。守城的將軍田單,把決戰的步驟已經周密地布置好了。
有條不紊
“有條不紊”比喻有條理,絲毫不亂。
此典出自《尚書·盤庚上》:“若網經綱,有條而不紊。”
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國都本來設在古黃河下游的北岸,經常遭受水災。帝位傳到商湯的第九代孫盤庚的時候,為了避免水災,使百姓安居樂業,他打算把都城遷到黃河以南的亳地。但他的臣民不能理解他的做法,因而引起了全社會的動蕩。為了控制形勢,盤庚幾次召集大臣、貴族商議,讓他們向百姓講清楚遷都的原因。他說:“你們大家一定要聽從我的命令,這就‘若網經綱,有條而不紊。’(意思是:我的命令,就好比只有把網結在綱上,才會有條理而不紊亂。)只要你們照我的話去做,政務也就好辦了。”他最后告誡大臣及貴族們說:“從今以后無論是什么事,都必須先向我報告,決不能煽動百姓鬧事。要知道人心是很容易受蠱惑的,這就像‘火之燎原’(意思是:烈火在原野上熊熊燃燒),是很容易蔓延開去的。”后來盤庚終于把國都建立在亳殷,并在那里安居下來。從此商代也就又改叫殷商了。
玉汝于成
“玉汝于成”用以激勵人們在艱苦環境中應努力奮斗,取得成功。
此典出自宋代張載《正蒙·乾稱篇》:“貧賤憂戚,庸玉女(汝)于成也。”
北宋時,有一位哲學家名叫張載,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陜西眉縣)橫渠鎮人,世稱橫渠先生。他青年時學過兵法,曾想收復被西夏奪去的洮西失地。后來,在范仲淹的引導下,張載一心一意地研究學問,并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張載曾當過崇文院校書,后講學關中。宋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張載回到橫渠鎮,并在那里專心讀書治學。橫渠鎮地處窮鄉僻壤,自然條件非常艱苦。張載家中收入不多,生活清苦。但是,張載面對清苦的生活卻怡然自得。他認為,只有艱苦的環境才能磨煉人的意志,幫助人取得成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張載刻苦自勵,終于成了一位頗有成就的學者。他的哲學思想及其著作《正蒙》、《經學理窟》、《易說》等,都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據記載:張載在家鄉治學期間,曾把《正蒙·乾稱篇》的一部分寫在書房的門上,左書《砭愚》、右書《訂頑》。因此理學家程頤將《砭愚》改稱《東銘》;將《訂頑》改稱《西銘》。在《西銘》中,有一句話“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說,貧窮低賤和令人痛苦的客觀條件,實際上可以磨煉人的意志,用來幫助人獲得成功。這是張載一生治學的寶貴經驗,也是一句警世之言。
越俎代庖
用以說明替代別人做不屬于自己該做的事,那就不應該了,結果反而會被人所指責。
此典出自《莊子·逍遙游》:“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莊子在《逍遙游》中說:廚師的工作也像其他機構一樣,有好幾個部門,各有專人各司其事。負責洗滌的專做洗滌的工作,操刀和烹調的也分別各有人專門干;按照慣例,他們只做自己分內的事情。如果挑水的執起刀來切菜,或執刀烹調的干起煮飯的工作來,便是越職司事,不僅做不好那份工作,還會被人責難,這便是“越俎代庖”了。
爭先恐后
“爭先恐后”用以比喻人們力爭上游,不甘落后,你追我趕的進取精神。
此典出自《韓非子》:“術已盡,用之則過也。凡御之所貴,馬體安于車,人心調于馬,而后可以進速致遠。今后則欲逮臣,先則恐逮于臣。夫誘道爭遠,非先則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調于馬,此君之所以后也。”
趙襄子向有名的駕車能手王子期學習駕車的本領,不久,他和王子期比賽駕車。誰知,連續換了三次馬,趙襄子都落在王子期的后面。趙襄子有些不高興,對王子期說:“您教我駕車,卻沒把本領全部教給我。”
王子期解釋說:“我已經毫無保留地全教給您了,只是大王運用得有所偏差。駕車,關鍵是要把車馬套合適,用心地調理馬匹,然后才能談得上縱馬飛騰,奔馳千里。而您駕車時,一旦落在后面了,便想急切地追上我;跑在前面了,又擔心被我追上。比賽原本就有前后之分,而您爭先恐后,把注意力都放在我的身上,哪里還有心思注意車馬呢?這才是您每一次都落后的原因。”
一顧千金
“一顧千金”用以說明,人們需要權威,尊重權威,同時也應該努力學習使自己逐步成為內行。
此典出自《劉子·因顯》:“昔有賣良馬于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顧。乃謂伯樂曰:‘吾賣良馬而市人莫賞,愿子一顧,請獻半馬之價。’于是伯樂造市,來而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價,遂至千金。”
這段話意思是說:
有個人在集市上賣馬,等了三天都沒有一個買馬的人前來光顧。
于是這個人去求見伯樂,對伯樂說:“我賣的本來是一匹好馬,但是人們都不識貨。請你去看看,我愿意把馬價的一半送給您。”
伯樂來到集市一看,果然是匹好馬。他走上前去愛撫地左看右看,臨走時還戀戀不舍地頻頻回顧。于是,一天之內馬價漲到了千金。
知難而退
“知難而退”原意是指軍事上要靈活機動,知道不可能取勝就退卻下來,后來泛指見到困難就退縮而去。
此典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春秋時,晉國和楚國爭奪霸權,時時等待機會攻打對方,稱雄諸侯。當時的鄭國先是拒楚服晉的,但后來又同楚國講和,晉國就派正副元帥荀林父、先軫和大夫士會等帶兵以援助鄭國為名,同楚國決戰。晉軍到了黃河邊的時候,聽說楚兵和鄭國已經講和,荀林父便想收兵回國,士會也同意荀林父的建議,說:“用兵要有隙可乘才會取得勝利。現在楚國對外沒有招怨,內部也很安定團結,國家正在強盛,這是不能夠打敗的,不如退回去的好。”但先軫卻反對說:“出兵本來就是要和敵人一決勝負,現在聽說對手強大便要退兵,這不是大丈夫應該做的。”于是領了自己所帶的兵首先渡過黃河,荀林父阻止不了他,也只好命令全軍渡河,兩軍在邲地(今河南省鄭縣東)激烈交戰,晉軍終于大敗。
振臂一呼
“振臂一呼”形容在情緒低潮時,奮起呼喊,以提高士氣。
此典出自《文選·答蘇武書》:“死傷積野,余不滿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創病皆起。”
西漢時,匈奴經常侵犯邊境,漢武帝忍無可忍,便派李陵率領五千人馬前去抵抗。李陵遇到了頑敵,孤軍深入敵陣,以五千的人馬迎擊匈奴十萬大軍,等于以卵擊石,以肉投餓虎,但李陵憑著他的英勇,身先士卒,卻把敵人打得一敗涂地,并斬殺了他們的主將。后來匈奴調動了全國的人馬對付李陵。當時,李陵的部隊已處于眾寡懸殊的情勢下,再加上敵人熟識地形,又有精銳的騎兵參戰。每個人都抵抗著千百個敵人,兵士們都忍著巨大創痛,爭先奮勇殺敵,直至死傷遍地,只剩下幾十個人,他們都還不肯放下武器,這時,李陵仍揮動著手臂,號召剩下的兵士們努力殺敵,直到箭射完了,刀折斷了,手無寸鐵,失去了天時地利的條件,而路途又遙遠,援兵依然沒有到來,卻依然不肯投降,還徒手和敵人拼個你死我活。李陵的英勇以及部下視死如歸的精神真是令人感動。
中州之蝸
“中州之蝸”用以嘲諷世上那些好高騖遠、不求實際、才疏志大的人。
此典出自《於陵子·人問》:“中州之蝸,將起而責其是非。欲東之泰山,會程三千余歲;欲南之江漢,亦會程三千余歲。”因自量其齒,則不過旦暮之間,于是悲憤莫勝,而枯于蓬蒿之上,為螻蟻所笑。
這段話意思是說:
中州有一只蝸牛,想要干一番事業,時時責備自己軟弱無能。想向東去攀登泰山嘛,算了一下卻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長江和漢水,算了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壽命,不過朝暮之間就要死去。于是不勝悲憤,枯死在蓬蒿桿上,而被螞蟻所嘲笑。
壯士解腕
“壯士解腕”比喻當機立斷,不能因為猶豫而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三國志·魏志·陳泰傳》:“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壯士解其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