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目標,長命百歲,更是蕓蕓眾生夢寐以求的愿望。實際上,長壽是一個過程、一種方法、一種境界。只要方法得當,持之以恒,長命百歲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1)張學良將軍百歲的奧秘
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九十多歲時,依然是頭腦清楚、思路敏捷、反應靈活、步履穩健。度過了半個多世紀囚禁生涯的張學良老人,能得以健康長壽,活過百歲,堪稱奇跡。奧秘何在?據了解,有以下幾點:
一是體育鍛煉。張學良從青少年時就非常重視體育鍛煉。他爬山、跑步、游泳、滑冰、散步、騎馬、下棋、垂釣、跳舞、打網球、籃球、乒乓球、高爾夫球等等,無所不會,無論境況如何年紀大小,一直都堅持不懈。
二是精神不垮。張學良一生愛國,希望國家統一富強,并且視之為人之本。他曾在接受大陸記者采訪時堅定地表示:“為國家、為民族,我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有隨遇而安的胸襟,盡管不幸被囚禁54年之久,歷盡磨難,也能夠適時排遣煩悶、制怒熄火、解憂消愁,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尋找新的生活樂趣。他曾在壽宴上自豪地說:“除了老了,我沒有崩潰!”
三是興趣廣泛。他好動也愛靜,喜歡幽蘭養生,種了二百多盆蘭花,養了很多觀賞魚。他還喜歡靜默書齋讀書看報看電視,大陸出版的許多有關他的著作,他幾乎都看過。他長期鉆研明史,繼而研究清史、民國史和東北史。他還精通周易。晚年,他堅持學習英語,專心研究神學,并翻譯出版了《相約在骷髏地》一書,他喜好詩書畫,常以品評鑒賞字畫自娛。
四是夫妻恩愛。張學良與趙四小姐這對患難夫妻,并肩攜手走過了六十余年,蹉跎歲月,始終相愛相依相隨,無怨無悔無恨。趙四小姐無比知心的關懷,給予遭受身心創傷的張學良以極大的撫慰。張學良動情地說:“要不是這些年幽居歲月里我們的相濡以沫,我早不知會落到何種地步!”
五是會吃會睡。張學良晚年,飲食簡單,多吃糙米、面食和蔬菜,生活又很有規律,他說:“我沒有特殊的養生之道,只是會吃會睡。”
(2)文學泰斗巴金喜慶百歲
2004年是巴金的百歲生日。一些省市積極為他籌辦各種慶賀活動。巴金的女兒小林說:“這不是父親的心愿,父親畢生關心民族命運,關心百姓疾苦。今年以來,非典、水災、地震、泥石流、礦難等頻發。在這樣的時候,為父親的一個生日,花去國家很大一筆錢,不僅父親不愿意,我們家屬也不安。”
巴金的心愿是:“讓生命開花”。
什么是生命開花?巴金早年寫道:“世間有一種不能跟生存分開的慷慨,要是沒有了它,我們就會死,就會從內部干枯。道德、無私心就是人生的花。”1984年,又寫道:“有些好心人不免為我憂慮,經常來信勸我休息,但是人各有志,我的愿望絕非‘歡度晚年’。我只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全部愛憎消耗干凈,然后問心無愧地離開人世。這對我是莫大的幸福,我稱它為‘生命之花’。”
在90歲高齡時,巴金每天工作超過10小時編校譯作品。在他擔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的14年,沒有拿過分文報酬,他是我國唯一不拿國家工資的作家。他在晚年,也不拿一文舊作重版的稿費。他盡己所能,把有限的積蓄捐給中國現代文學館,捐給“希望工程”,捐給慈善基金會,還將畢生數以萬計的藏書捐給國家圖書館。而他自己的生活極為簡樸,九十年代還穿有補丁的褲子。
巴金最不喜歡張揚。女兒小林說:“我們很長時間里,不清楚父母的生日。因為他們從不過生日。直到70年代末,才知道了父親的生日。但是,到了這一天,也僅僅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碗面條。”
1984年,巴金80歲生日,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大姐,托人送去了花籃和生日蛋糕。上海市領導在賓館會見并宴請了巴金。從這年起,巴金的生日公開化了。
在以后的幾年里,巴金以外出的方式,“躲”開生日,然而年歲、疾病,使他后來“躲”也沒辦法躲了。
最不喜歡過生日的巴金,卻是中國文壇生日過得最張揚的人。這就是巴金的人格力量,巴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也許就是巴金得以長壽的原因之一吧。
(3)撒切爾夫人的健美人生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在電視上亮相,人們看到她身穿藍色衣裙,雙目炯炯、神采奕奕、步履輕快、談笑風生,風韻不減當年,全然不像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
撒切爾夫人年逾古稀仍能如此儀態健美,與養生有道是分不開的。
一是飲食很有節制。她每天早上6:30準時起床,洗漱完畢,看看報紙后便用早餐。早餐很簡單,喝一杯咖啡或一杯橘子汁水,主食只吃一片涂有果醬的面包。中晚餐除了面包等主食之外,菜肴則是葷素搭配,以素為主,新鮮蔬菜是必不可少的。她很注意控制體重,力求做到胖瘦適度。因此,她每餐都嚴格控制飲食,絕不飽食。她擔任英國首相期間,要經常出席各種菜肴豐盛的國宴,為了外交應酬,只得比平時多吃一些東西,但回到家中,就要少吃一頓飯,或者僅僅喝一點果汁。
二是始終熱愛生活,注意服飾和美容。撒切爾夫人的穿著總是那么合體,那么入時,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要對她投以欣賞和羨慕的目光。
她不但注重美容,而且很善于美容。人們很欣賞她那優美的發型,其發型與她的面容呈現在一種十分協調與和諧的美。平時,她主要靠調整飲食結構來保養皮膚,諸如經常吃水果和新鮮蔬菜,注意多飲水,以保證皮膚表層有一定的水分。每晚堅持自我按摩,保證充足睡眠。所以,她年逾古稀皮膚仍然光滑潤澤。
三是堅持參加適度的體育運動。撒切爾夫人年輕時喜歡參加各種球類活動。現今雖然很少參加球類活動了,卻經常散步、爬樓梯,從不間斷,這是很適合老年人的健身運動。
四是興趣愛好廣泛,精神有所寄托。撒切爾夫人喜歡吟詩、作畫、作曲、彈鋼琴,還喜歡收藏古董,如瓷器、中國名畫等。她的生活豐富多彩,對其身心大為有益。
五是心胸開闊、豁達,喜怒哀樂都很適度,在微笑和輕松愉快中生活。
(4)馬三立的養生之道
一是無愧“樂天派”。馬三立自稱“樂天派”,即使在遇到挫折和憂愁的時候,仍保持樂觀主義態度。
60年代初,他在天津軍糧城農場“下放勞動”時,仍是該吃就吃、該睡就睡,堅持每天活動活動,并且背背臺詞、練練功。馬三立還曾對人說:“我不迷信,我沒有生氣的時候,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不生氣、不著急、也不過樂。”
馬克思曾說:“一種美好的心情比10副良藥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馬三立的樂觀主義,自然也能轉化為獲得長壽的物質力量。
二是四字健身經。有人問他健身秘訣,他說:“我從小就瘦小枯干,現在還是干巴瘦,但沒病沒災,我的養生經只有4個字:動、靜、學、樂。”
所謂“動”,就是經常參加運動鍛煉和家務勞動。馬三立每天天剛亮就起床,做自編健身操,拍打心肺20下,拍打腹部20下,雙手彎腰觸地20下,足跟踢臀20下,叩齒32下,按摩頭發32下。此外,他每天都做些簡單的家務勞動。諸如用吸塵器打掃房間衛生,飯后洗刷碗筷等。
所謂“靜”,是指休息安靜以調節身心。馬三立每天靜坐2小時。其間,閉門謝客、渾身放松、安心養神、充分休息。即便是門鈴響,電話呼,也不動彈。
所謂“學”,便是學習各種知識。馬三立認為學無止境,要活到老學到老。他每天都要看書、讀報,新聞聯播必看,還要練習書法,鍛煉精、氣、神。
至于“樂”,就是要有樂觀、開朗、豁達的心態。馬三立表示:“養生之道最重要的是心胸開朗。”他老伴十多年前去世了。在天津郊外埋葬時,他順便也為自己立了墓碑,上面刻著“馬三立之墓”幾個字,并叫親朋老友在墓碑前與他合影留念。
三是生活有規律。馬三立日常生活非常有規律。每天5點左右起床,7點早餐,中午12點午餐,下午6點晚餐。午睡常常是從下午1點~2點半,晚上11點左右睡覺。
每天早上,漱口前先叩齒32下,然后搓耳朵和下關、風池穴,渾身上下拍打一遍,再搓腳心、腳背,抬腿,踢臀,左右轉身向兩邊看后腳跟。
他一向堅持食不過量,七八成飽。馬三立絲毫沒有名人的架子。他樸實、謙虛,總是將他在藝術舞臺上的幽默和他在生活中的豁達開朗交融在一起。他給無數人帶來歡笑,而他自己卻依然是一副不動聲色的神態。
(5)臧克家的益壽三招
著名文學家、詩人臧克家先生,不僅是中國當代文壇三大耄耋文豪(巴金、冰心、臧克家)之一,更是養生有術的大壽星。
當問及臧老的養生之道時,他坦然而謙遜地說:“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我熱愛大自然,熱愛勞動,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才是養生的根本”。
他的養生之道歸結起來就是下面3點:
一是讀書、寫作、再讀書,他總結這是“書道”。臧老從小讀過《騰王閣序》《李陵答蘇武書》,長大后讀了古今中外所有可能涉獵到的書。從書中不僅學到了知識也學到了做人的規范和養生之道。中國幾千年的東方養生精華都記載在書里呀!我是通過讀書—寫作—再讀書—再寫作的方式,去體會人生和涵養人生的。
二是散步、散心、養志。臧老最喜歡散步,這已形成習慣。每天清晨散步后,操練40分鐘。就是雪雨天,只要路上沒結冰,打著傘也去。中午飯和晚飯后都到附近林間小路上走走,一是散步,二是散心。把自己的生命融進大自然的懷抱,既活動了筋骨,促進了消化和血液循環,又涵養了自己的心志。
三是飲食清淡,偏愛大蔥大蒜。臧老風趣的說:“也許來自山東農村,吃慣了粗茶淡飯,我不愛雞鴨魚肉,可離不了大蔥大蒜。我覺得大蔥大蒜辣乎乎的挺開胃下飯,每天吃個七成飽。沒聽說‘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嗎?我一向瘦巴巴的,這不挺壯實嗎”。
臧老不但飲食清淡,生活簡樸,為人也十分坦蕩樂觀,而且十分熱情和平易近人,只要力所能及的總愿意助人為樂。他認為:“忙”和“勤”意味著生命活力充沛,新陳代謝旺盛。樂觀、寧靜,體現出臧老不僅生理上而且心理上也是良好和健康的。古人云:“心不老,則人難老”,確實是贏得健康長壽的一條行之有效的秘訣。
健康提示:《保健三字經》
人之初,壽本長,輕養生,早衰亡。
欲長壽,有其道,胸懷寬,首其要。
勿悲愁,別急躁,名利輕,莫爭鬧。
知足樂,哈哈笑,煩惱事,皆可拋。
勤勞動,更需要,手腦活,健身俏。
情舒暢,氣血調,強筋骨,勝補藥。
常運動,養生道,黎明起,跑及跳。
練氣動,心松靜,動與靜,結合妙。
重保健,講營養,高蛋白,低脂肪。
防發福,適度糖,維生素,亦需嘗。
礦物質,莫漏掉,多樣化,均需要。
倡食療,更適宜,選食物,有禁忌。
烹調精,制作細,辨證治,因人異。
營養膳,宜清淡,肉蛋魚,莫過貪。
瓜菜果,宜吃鮮,至副食,搭配全。
食宜節,餐宜慢,細咀嚼,慢吞咽。
宜少食,宜多餐,宜定量,勿過貪。
日三餐,安排巧,早餐足,午餐好。
晚餐減,八分飽,常堅持,胃腸好。
食有度,巧安全,狂歡禍,暴食險。
食勿挑,飲勿偏,煙不吸,酒不貪。
少辛辣,莫過咸,飽脾胃,利睡眠。
抗早衰,求健康,上述事,宜思量。
病者治,無病犯,善養生,壽必長。
人生路,瀟灑走,講科學,永莫忘。
《保健三字經》雖然只有312字,但字字含義深刻,它既是古今中外長壽經驗的總結,也是告訴后人應該養成的好習慣。
最好的營養是平衡
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同在,貧困病與富裕病并存,可以說是當前我國國民健康的寫照。作為最早關注飲食和健康關系的國家,《黃帝內經》就曾經提出了著名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理論,現代營養學則進一步明確了營養和健康的密切關系。
所以,把好“吃”這一關,掌控好美味與健康的平衡就能讓您既享口福,又能健康長壽。
常言道“病從口入”,過去多半是指吃了不衛生的食物而得病,現在這句話的涵義更廣了,即因食物結構不合理而引起的慢性疾病也包括在內。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食物消費結構也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可以說是“營養不良與營養過剩同在,貧困病與富裕文明病并存”。我國仍有約4000萬人口沒有徹底解決溫飽,很多人營養不良,而在經濟發達地區,因營養過剩、體力活動減少,肥胖群體迅速增加,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和動脈硬化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文明病”已成為社會“公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