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么會憂慮,因為憂慮源自恐懼。在人生的道路上,憂慮從來就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益處,它只會阻礙我們辦成好事。不過,也有人對此持反對意見,認為憂慮可以激發一個人更加努力的工作。對此,我并不贊同。
我們知道,一個人做任何一件事,或者說他的每一個行動,在它們的背后隱藏的動機才是他的渴望與興趣產生的源泉。也就是說,如何一個人是發自內心的愿意去做一件事,或者說產生一個行動,他應該是很自然而愉悅的產生一種動力。然后,他會盡可能的去抓住任何一個能為他所用的機會。不僅如此,此時此刻,在他大腦的潛意識里,會自動的促使他努力的去工作。因此,渴望和興趣才是我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換言之,憂慮與渴望這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但是,如果一個人周圍的環境讓他變得痛苦不堪,他如果不設法改變,最終只能走向絕望。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當一個人走向絕望后,他就會失去自信心,甚至會覺得就算是再努力也無濟于事。于是,在他思維模式里將出現兩種選擇:要么徹底絕望,要么退而求次。在這里,主要說一下退而求次。言下之意是說,他會追求一種更容易得到的、又比較符合他心意的東西。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改變。
注意,這種改變只能說是另一種形式的渴望,但前提必須是他的這種渴望達到足夠的熱烈才行。否則,他只能選擇前者——還是絕望。但是,如果他的愿望足夠強烈的話,出于對以往東西的得不到或者不滿足,這時候,他會很自然的去做出改變,并且為之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造成他發生這樣改變的并不是由焦慮所致。如果一定要與憂慮掛上鉤,唯一的解釋就是,他會變成一個自怨自艾的人,別人從他口中聽到最多的就是“我怎么這么倒霉啊”、“上天對我太不公平了”、“我真的是沒有辦法了”、“我到底該怎么辦啊”、“我真的是受夠了”……之類的話。然后,直到他耗盡剩下的那一丁點勇氣、那一丁點可憐的自尊、還有他力圖想拼命抓住的“渴望”——其實,不過是一種自以為是的奢求罷了。最后,他會變得一事無成。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他徹底完蛋了,除非他不想通過“我真的受夠了這一切——我要真心的做出改變才行”。現在明白了吧!渴望加上改變最終轉化為行動了。于是,所有的興趣和注意力也就很自然的轉入到他下定決心要做的那件事情上去了。也就是說,他獲得了做事情的動力。
因此,說憂慮可以激發一個人更加努力的工作,這純粹是混淆概念。要知道,憂慮從來就不會給我們提供什么幫助,它不過是消極和絕望的催化劑。唯有渴望和野心才是獲得興趣與動力的內在源泉。
我們可能會憂慮自己有一天會死去,這是對死亡的未知與恐懼。當一個人直到臨死的時候,才發現自己一事無成。如果他能把心中的憂慮驅除,就會看到自己在改變。然而,我們何不將這種改變早一點實現呢?那么,最好的辦法就是,一旦有憂在你心里產生,就要盡可能快的將憂慮驅除。然后,用自信和希望取代憂慮的地位,并為此付出具體行動。經過你的努力,終有一天,你會欣喜的看到自己改變后的成果。
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如果我們一開始就能下定決心,它就會帶領你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很喜歡看一部老電影,它的名字叫做《畢業生》。如果你的決心不夠堅定,如果你不知道決心是如何改變一個人,不妨看看這部來自好萊塢的經典電影吧!
一開始就不能下定決心的人,他只是在懷疑自己的能力與力量。一開始就能下定決心的人,哪怕面臨再大的困難,也阻止不了他戰勝困難的腳步。曾在一本書里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叫格蘭·坎寧安博士(Dr·Glenn Cunningham)的人,因一場大火,燒壞了自己的下半身,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沉淪,而是靠著自己堅強的決心站立了起來。然后,他在麥迪遜廣場花園打破了1英里的世界紀錄。無須再多說,這就是一開始就下定決心的神奇力量。
無論別人怎么貶低你,無論生活有多艱難,只要你認定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就請下定決心吧!唯有這樣,那些惡言碎語,那些厄運與鄙視才會徹底向你臣服。羅斯福曾向智者請教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如何才能有效應付那些惡意的批評。智者回答說,不要在意別人怎么說,你只要記住自己心里的正確答案就行。
是的,只要認定心里的那個答案,就不能為他人所束累。只要一開始就下定決心,生命的熱情和能量就會自由無拘束的釋放出來。因為,決心就是吸引力,它會吸引著你朝成功的方向走,而不會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