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4個月~8個月連續音節階段
- 學說話,大腦開發的第一步
- 喜喜寶貝
- 5342字
- 2015-04-13 19:10:38
4~8個月語言發展指標
發音和上一階段相比,增加了非常多,尤其是聲母,新增加了b、d、g、p、n、f等,韻母也有增加了ong、eng等;發音的連續性、重復性增加,發出a-ba-ba-ba、da-da-da-、na-na-na的聲音;跟成人對話時,會發出一些語音應答;會玩弄聲音音調變化,發出許多類似成人語音的聲音;開始模仿發聲;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音量,如高聲叫等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將感知的物體和語言建立聯系
4~8個月的寶寶雖然還不會說話,但是對于大人簡單的話能夠漸漸地聽懂了。當成人用簡單的詞、句子描述一個常見的物體時,寶寶會用眼睛或小手指指這個物體,這說明,寶寶已經將這個物體和語言建立聯系。
寶寶將感知的物體和動作、語言建立聯系,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這是由于大人平常不斷地用語言對嬰兒生活的環境和接觸的事物進行描述,慢慢地嬰兒熟悉了這些聲音,并開始把這些聲音與當時能夠感覺到的事物聯系起來。很顯然,練習實踐是最好的老師。比如,經常生病打針的寶寶,再次去到醫院,或者看見穿白大褂的人,會馬上害怕得哭起來,打針這個深刻的生活經驗已經深入嬰兒的大腦,當這個場景再次出現,寶寶就會回想起來,并作出害怕和哭鬧的反應。
日常生活中頻繁的語言灌輸,對于嬰兒早期理解和學習語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發出吃奶了、洗澡了等指令時,寶寶雖然不能說出來,但是對即將發生的事情已經能夠理解,并且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如用玩具逗笑時,寶寶發出連續的“吧-吧-吧”的聲音;洗澡時,用小手拍打出水花,發出愉悅的“啊-啊-啊”的聲音。
小貼士
這個階段對嬰兒進行語言訓練,除在日常生活中多對嬰兒說話之外,還可以將說話和教嬰兒認識環境、物品結合起來。
寶寶最愛的語言啟蒙小游戲
游戲一:小管家
游戲要求
父母雙方配合進行;準備奶瓶、小圍兜、玩偶、氣球等物品;安靜的室內環境,最好在寶寶吃奶后半小時再進行。
游戲好處
讓寶寶觸摸這些熟悉的物品,調動聽覺、觸覺、視覺多方感官系統,促進感官系統的協調發展,并將具體的事物和語言認知相聯系。
游戲步驟:
1.將寶寶從搖籃中抱起,讓寶寶舒適地坐在媽媽腿上,使要展示的物品能和寶寶的視線在一個水平線上;
2.爸爸拿起準備好的物品,逐個向寶寶展示,用正常的語氣說出物品的名稱;
3.將全部物品向寶寶展示一遍后,再從頭開始。爸爸拿起奶瓶,在寶寶面前輕晃,向寶寶發問并配合驚奇的表情:“這是什么呀?”
4.這時,媽媽可拿起寶寶的小手去觸摸奶瓶,也向寶寶發出一樣的問題,同時注意觀察寶寶的表情;
游戲提醒:
應該選擇寶寶經??吹?、用到的物品,讓寶寶不至于對物品產生害怕心理,另外,父母在解說物品名稱時,盡量吐字清晰,語速放慢,讓寶寶看清發音時的口型。
小貼士
嬰兒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身邊最熟悉的物品開始,反復教嬰兒認識他熟悉并喜愛的各種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稱,如起床時可以教他認識小枕頭,穿衣服時教他認識小衣服,喂奶時教他認識奶瓶、圍兜,洗澡時教他認識水,坐車時認識車等。
對嬰兒來說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嶄新的,不要局限于寶寶還小,什么也不懂的理念。人類掌握任何一項技能都需要不斷的實踐,對嬰兒來說也一樣,抓住任何可以教寶寶認物、認人、認事的機會,通過大量的練習,強化寶寶的記憶,最終實現語言和事物的結合。
5.當寶寶觸摸奶瓶時,爸爸告訴寶寶:“這是奶瓶!”,繼續反復強調“奶瓶”這個詞,同時模仿寶寶平時喝奶的樣子。
6.將其他物品重復3~5的步驟。
怎樣幫助寶寶更快地認識身邊的物品?
在正常情況下,出生后4~6個月進入嬰兒語言的發展階段,由無意識的聲音轉向發出能表達情感的聲音。這種轉變首先從開始注意別人所說的詞開始,逐漸發展到注意一件事。所以,4個月以后,媽媽要盡量多和嬰兒說話,除此以外還要有動作的幫助。隨著月齡的增長嬰兒能聽懂的詞逐漸增多,媽媽應先把家里常用物品特別是有變化、有響聲的物品如電燈、鬧鐘等,教給嬰兒認識,還可設置定時場景對話,如洗澡時認識水、肥皂、毛巾等。8個月后嬰兒對人的語言理解能力越來越強,可進一步帶孩子到陌生的環境中認識一些新實物、動物和人等。到了10個月以后尤其爬得比較靈活時,他也會拿起一些自己的日常用品,這時不僅要幫助嬰兒牢記物品的名稱,還要用簡單的句子來描述你在做的事,使孩子逐漸理解一些語句。
1歲以后,家長可利用認物卡片,教幼兒認識比較抽象的物品的名稱,教嬰兒認識日常用品一定要注意使語言、眼神、手指的方向與實物一致,否則不要說話的嬰兒就會感到茫然、困惑。
游戲二:聽懂名字
游戲要求
盡早固定對寶寶的稱呼,全家統一叫法。在寶寶清醒、情緒好的時候進行。
游戲好處
盡早讓寶寶認識自己的名字,更有利于親子間的交流。在以后的語言訓練中提到寶寶的名字,寶寶就會對你的話給以更多的關注,清楚明白你是在和他說話。
游戲步驟:
1.準備好搖鈴、布偶、小鼓等經常用來逗笑寶寶的玩具,用搖鈴或其他玩具在寶寶面前晃一晃,引起寶寶的注意;
2.將寶寶抱起使寶寶以平行的視線觀察你的動作;
3.拿起搖鈴在寶寶面前搖晃發出聲音,同時叫寶寶的名字,注意發音要清晰,注視寶寶的視線;
4.當寶寶注意搖鈴后,媽媽問“誰是丁丁啊?”,重復幾遍問題,觀察寶寶的表情,通常情況下寶寶會被你逗笑;
游戲提醒:
首先要將孩子的名字固定,最好從一開始就用正名稱呼而不用小名,如果家長一會稱他為寶寶,一會用正名或乳名,孩子就不知道大人到底在叫誰。要證實寶寶是否聽懂了自己的名字,可以在平時先叫別人的名字,看他是否有反應,然后叫寶寶的名字,如果他被逗笑說明寶寶已能聽懂自己的名字。
小貼士
大約4~5個月,寶寶已經能識別自己的名字,當你在日常談話中提到他的名字,雖然寶寶不會說,也不會有明顯的表情變化,但是寶寶會對你的話給以更多的關注。到1歲左右,當媽媽由于寶寶不停話,聲音提高,皺眉頭,有時還氣得全身發抖的時候,寶寶已經在察言觀色中知道了媽媽是因為自己而生氣。
為了讓寶寶早點聽懂自己的名字,平時家長要多和寶寶說話,最好是具體的事情,如“佳佳餓了,要吃東西,媽媽給佳佳”“佳佳出汗了,媽媽給佳佳洗澡”,也許剛開始寶寶不懂,但反復多次,聰明的寶寶會慢慢明白的。另外,和寶寶說話時,要留時間給他“回答”。可不要小看了小家伙,用不了多久,他就會對你的問題回以微笑、揮一下手或是叫喚一聲。
5.將搖鈴送到寶寶手中,同時告訴他“你就是丁丁呀!”,握著寶寶的手一起搖鈴。
6.拿起其他玩具重復3~5的步驟。
噪音污染影響嬰兒語言發展
噪音看不見也摸不著,但是它對嬰兒語言發展存在很大的危害。據臨床醫學統計,若在80分貝以上的噪音環境中生活,造成耳聾者可達50%。除了對孩子的聽力有損害之外,長期處于在吵鬧的電視機旁或環境嘈雜的環境下,孩子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學習語言。
這是因為,吵雜的環境中,嬰兒無法從背景噪音中分辨出口語語言。當媽媽在噪音背景下叫寶寶的名字,嬰兒要聽很長時間才能理解他們的名字,換成背景聲音是在溫馨氣氛的餐廳或公園中,即使是媽媽在與別人的對話中提到寶寶的名字,5個月大的嬰兒就能分辨對話中自己的名字。如果媽媽的聲音和噪音音量同倍增加,將增大嬰兒分辨自己名字的難度,同時,由于音量過大,會對孩子的聽力造成影響,導致嬰兒十分嬌嫩的感官系統受到危害,影響智力及身體的發育,甚至造成精神不集中等精神衰弱癥狀。
所以,父母應該盡力給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無噪音污染的生活環境,保留一段安靜的時間或是一個安靜的角落,以便讓嬰兒能夠獲得他們所需要的語言學習經驗。
游戲三:爸爸媽媽不見了
游戲要求
寶寶對“爸爸”“媽媽”這兩個詞和對應的人有一定的認知。
游戲好處
訓練寶寶發出“ma-ma”“da-da”的雙唇音,為他下一步有意識的叫爸爸、媽媽打好基礎。
游戲步驟:
1.將寶寶抱起,爸爸在寶寶面前用手指著自己說“我是爸爸”;
2.爸爸拉起寶寶的小手摸摸自己的臉,或者是做做鬼臉,讓寶寶清楚記得你的形象;
3.爸爸藏到媽媽身后,媽媽問寶寶“爸爸去哪啦?”
4.寶寶會用目光扭頭尋找爸爸,媽媽反復的問“爸爸去哪啦?”
游戲提醒:
注意觀察寶寶的表情和視線,當寶寶很為難實在找不到爸爸的時候,媽媽可以給出指引,以免寶寶由于找不到而產生挫敗感。爸爸也可從媽媽身后突然出現寶寶面前,引逗寶寶大笑,加深寶寶對你的印象。
小貼士
其實,對于嬰兒來說,再漂亮、再貴的玩具也比不上爸爸媽媽,寶寶需要的是有溫度、能陪他一起玩的父母,玩具只是寶寶玩耍中的輔助物,如果沒有人拿著玩具陪寶寶玩,他們不會對玩具產生太久的興趣,所以,很多小寶寶對玩具總是三分鐘熱度,然后隨手一扔,再也沒有興趣。處于語言發展階段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發出各種聲音、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吸引寶寶,刺激孩子感官和語言系統的發育。所以,不管多忙,父母都有必要經常和寶寶一起玩耍,成為寶寶的“玩具”。
5.爸爸從媽媽身后慢慢出來,寶寶會盯著爸爸,對爸爸笑;
6.換爸爸抱著寶寶,媽媽重復以上爸爸的動作。
“大舌頭”要及時糾正
舌系帶過短,會影響將來說話,尤其是一些卷舌音發不準,說話含混不清,發展成為“大舌頭”現象。
舌系帶指舌根部的一條細細的粘膜,連接舌與口腔底部,當張口舌尖向上卷曲時即可看到。正常的舌系帶可以讓舌頭自由活動,舌尖可伸出嘴巴外,如果舌系帶天生過短,舌頭向前運動受阻,也不能任意卷曲,造成吮、咀嚼和語言障礙,對于一些卷舌音和舌尖音不能順利發出,也就是俗稱的“大舌頭”。
兒科專家建議,父母可以在孩子出生一個月后的常規檢查中,讓醫生檢查舌系帶,如發現過短,可通過手術矯正,到口腔科將舌系帶剪一刀。寶寶手術年齡以半歲左右最好,因為年齡太小不宜縫合,超過1歲,寶寶出牙剪舌系帶難度加大。手術痊愈后,父母還應該輔以發聲練習,讓寶寶看著大人的口形模仿發他之前發不準的音,長期堅持,“大舌頭”現象不久就會消失。
游戲四:家庭音樂會
游戲要求
準備小鼓、小紙盒、小桶等能敲出不同聲音的物品,一根寶寶能抓住的小木棍。
游戲好處
讓寶寶區分各種不同音高、音色的聲音,讓寶寶模仿各種擬聲詞,同時使寶寶心情愉快。
游戲步驟:
1.將小鼓、小鈴鐺、小桶等擺在寶寶面前,讓他靠著媽媽坐穩;
2.媽媽先示范一遍給寶寶看,用小木棒敲小鼓發出“咚咚”聲,同時嘴里也模仿鼓發出的聲音,讓寶寶觀察你的嘴型;
3.用小木棒敲小紙盒發出“啪啪”聲,同時嘴里模擬紙盒發出的聲音,讓寶寶觀察你的嘴型;
4.將小木棒交到寶寶手里,握著寶寶的手敲打這些“樂器”,動作要慢,讓寶寶清楚知道聲音的來源;
游戲提醒:
如果沒有父母的示范,寶寶并不知道這些他熟悉的物品也能發出這么多神奇的聲音,但是寶寶的認知和分辨能力還是有限的,一次不要展示超過3件物品的聲音,不然寶寶容易混淆這些聲音,反而不易學到這些最簡單的擬聲詞。
小貼士
新生兒在降生幾分鐘后就能有聽覺反應,幾天后能對不同的音色建立條件反射,1個月后能基本辨別聲音的位置,3個月時認識媽媽或日常護理人的聲音,到5、6個月的時候已經會用手、腳去觸碰那些能產生令人愉快的聲音的玩具。一開始可能是嬰兒的條件反射,如果聲音十分悅耳,能讓他們感到愉快,他們就會饒有興趣的去重復這些動作。抓住嬰兒的這些天性,父母教寶寶配合相應的擬聲學習,能讓寶寶在興趣中,接受語言發展的訓練。
5.寶寶每敲一種“樂器”,媽媽同時模擬這些聲音,引導寶寶跟著發聲。
寶寶為什么喜歡“自言自語”?
父母經常會發現半歲大的小寶寶趟在搖籃里“自言自語”,發出各種奇怪的聲音,有時還會咯咯咯的笑起來,為什么寶寶一個人也能玩得那么開心呢?
其實,4個月大的嬰兒已經能利用舌頭、牙齒制造出各種奇怪的音響效果,有時還會發出將來他們的母語中不會出現的聲音,而他們對玩這個新玩法樂此不疲。到7、8個月大時,寶寶從單純的玩自己的聲音轉到模仿日常聽到的聲音,如類似叫爸爸的“pa-pa”聲。這與日常生活中與寶寶進行令他開心的語言訓練密不可分,爸爸媽媽的話語是寶寶最愛模仿的聲音,因為寶寶還不能準確的發音,所以只能模擬父母說話的節奏,根據感覺用自己容易說出的語音來重復,有時,甚至被自己發出的奇怪的聲音吸引、逗樂。當寶寶快1歲時,唇、顎、舌頭的動作也更靈活,呼吸、發聲構造更加成熟,于是寶寶的發音更準了,已經不會發出母語中母語的音素,且隨著理解能力的增強,已經逐漸了解哪些聲音指代的事物,進而產生有意識的溝通。
所以,當發現寶寶在“自言自語”的時候,趕快過去和寶寶“對話”吧。
4個月~8個月寶寶語言能力綜合測試表
聽的能力
對人的聲音有明顯反應,聽到聲音會轉過頭去觀察說話的人 Yes()/No()
主動尋找聲音的來源 Yes()/No()
聽到自己的名字有反應 Yes()/No()
聽得懂簡單的手勢和命令 Yes()/No()
當成人說到常見的物品時,會用手指指該物品 Yes()/No()
少數寶寶明白“爸爸”“媽媽”的意思 Yes()/No()
“說”的能力
熱衷于一個人的“自言自語” Yes()/No()
獨處時偶爾發出輕輕的笑聲 Yes()/No()
能發出如“ma-ma”“ba-ba”“na-na”等連續雙唇音 Yes()/No()
用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情緒 Yes()/No()
開始模仿大人說話 Yes()/No()
在跟成人對話時,會有一些語音應答 Yes()/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