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棉被》
- 最適合青少年的名著導讀 亞非現代名著導讀(校園文學必讀叢書)
- 蕭楓 竭寶峰 李慧編著
- 764字
- 2015-04-02 16:44:48
〔日本〕田山花袋
《棉被》是日本作家田山花袋的作品,寫于1907年。
田山花袋,生于1871年,卒于1930年,原名錄彌,幼年時做過書店學徒,自學獲得寫作才能。
小說的主人公竹中時雄是個已有妻室的中年文人,他收留了一個芳齡19的鄉下姑娘芳子做女弟子,教她學寫小說。每當他給芳子講俄國小說時,他就聞到一股“香水味、肉體味和女人味”,于是內心便激起了浪花。他想,只要有機會,“沖破道義的約束和習慣勢力會比裂帛還要容易”,但是基于環境道德觀念他沒有這樣做。后來芳子有了情人,他因在感情上失掉芳子而很不平靜,于是寫信給芳子的父親,讓他將芳子接回鄉下去。芳子走后,時雄來到她睡過的房間,看到她的棉被,“性欲、悲哀、絕望”猛地向他襲來。他把臉貼在棉被上,盡情地聞著芳子的余香抽泣著。
這部小說是一篇活生生的、赤裸裸的大膽的人性的懺悔錄。作品通過對竹中時雄情欲苦悶的描寫,一方面揭示“性欲”、“性沖動”作為一種基本人性的不可遏制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作家在創作方法上自我懺悔、自我暴露的追求。從這個意義來講,《棉被》是一部按照自然主義理論寫成的小說,它的創作手法對自然主義文學的發展產生過決定性的影響。
從思想意義來看,《棉被》具有不可低估的社會認識價值。芳子美貌溫柔,性格開放,有獨立自主意識,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主婚戀的“新女性”。竹中時雄是一個小資產階級利己主義者,他名為芳子的“保護人”,實為給她制造悲劇的罪人。他自己要享有自由,卻不愿結芳子以自由。他執意把芳子從她的情人手中奪過來的舉動是由于受“即使不為我占有也不能讓給他人”的極端利己主義思想所驅使,這樣做的結果是拆散了這對熱戀中的情人,將芳子推進了痛苦的深淵。
作品通過芳子的悲劇命運揭露了明治維新后殘存的封建勢力和新起的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對社會的危害,同時也暴露出婦女解放問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