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經濟不景氣,為什么哈佛畢業生還致富有道幾乎每個人都做過富豪夢,但真正成為富豪的人卻是少之又少

人們總是認為,成為百萬、億萬富翁是宛如做夢一般,其實想要實現這個夢想并非難事。

首先我們要知道,造成人們貧富差異的原因除了社會問題,還在于人們不同的理財觀念。有人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教條,有人卻甘愿做一個葛朗臺,就在這兩種人享受自己的生活方式時,有些人卻已開始理財投資,慢慢地達成了自己的財富愿望。

總之一句話:思維決定財富。如果你還在為自己的財務狀況煩惱的話,那就趕緊調整自己的理財觀吧!

收入并不比別人少,為什么常陷入財務危機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我們都能看到這樣一群人:或是住著豪宅、開著名車的富豪一族,或是一些工作光鮮、薪水豐厚的白領、金領,雖然他們收入頗豐,可是一旦落魄,其處境往往還不如一些普通老百姓。

拳擊史上最年輕的世界重量級拳王邁克·泰森,在他20年的職業生涯中,聚斂了至少三至五億美元的財富,但是在2003年8月2日,泰森卻向紐約曼哈頓區破產法院提出了破產申請。這位昔日腰纏萬貫的拳王,擁有一雙令對手膽寒的鐵拳,為什么卻掌握不住自己用血汗換來的金錢,使自己陷入財務危機中呢?

著名投資人、財商教育領路人、《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曾經對學生說:“人們在財務困境中掙扎的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學校里學習多年,卻沒有學到任何關于金錢方面的知識。其結果是,人們只知道為金錢而工作,但從來不學著讓金錢為自己工作。”拳王邁克·泰森陷入財務困境也不外乎是這個原因。哈佛大學金融理財師約瑟夫先生曾經對泰森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進行分析,原因是以下三點:

首要責任人是泰森的拳擊推廣人唐·金,他在泰森身上榨取了巨額的利潤,以至于泰森的收入跟不上消費;其次是泰森的第二任妻子莫尼卡,奢靡的生活方式,糟蹋了泰森大量的金錢;最后便是打官司產生的巨額訴訟費。

上述原因讓泰森陷入財務困境,但是歸根結底,是理財方式不當,成為了他破產的罪魁禍首。泰森消費極為奢靡,他離婚案的法庭文件記錄顯示,泰森每月的基本生活開銷都要近40萬美金。

從1995年到1997年,他花費了大約900萬美金用于法律官司,23萬美金用于呼機和手機,41萬美金用于生日舞會。2002年6月,他負債8100美金用于照料他的老虎,65000美金保養他的豪華轎車。實際上,泰森在1991年以后,凈收入不斷減少,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改變奢侈的消費習慣,所以導致他入不敷出。

泰森幾乎沒有任何理財規劃。我們都知道,信用消費一直是美國人的基本消費習慣,所以做好信用和債務管理成為了個人理財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泰森的債務管理卻非常混亂,完全缺乏債務預警的機制。從1998年起,泰森就已經承擔了巨大的債務壓力,但習慣于信用消費的他,還是在2002年12月22日選購了一條價值173706美元、鑲有80克拉鉆石的金鏈。而即使是在申請破產保護后,他的律師也并不是很清楚他的資產與負債狀況。

一個完全不懂財務及理財的拳王,當然也有自己的財務顧問,但是他的財務顧問不僅沒有對他個人的財富進行有效的增值,更沒有制訂所謂的現金規劃、債務規劃、稅務規劃等理財計劃。泰森的發言人雷蒙·拜恩說,正是因為這些人胡亂使用泰森的錢,才造成這位前拳王現在的窘境。

一個身家幾億美元的拳王,在不當消費及缺乏理財規劃的情況下,居然會陷入財務危機,變成一個窮光蛋。因此對理財投資不重視的我們,每個月幾千塊或是一兩萬塊的收入,陷入財務危機太正常了。

羅伯特·清崎在哈佛大學演講時就曾調侃地說道:“很高興受邀來到這里為大家演講,比我用一美元在一天內賺一億美元還要高興。當然,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絕不能因為不可能就對一美元不屑一顧。相反,我們應該對它有足夠的認識,因為它將決定你是富有還是貧窮。”

羅伯特·清崎在演講最后對哈佛學子這么說:“上天賜予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思想和時間。輪到你運用這兩樣禮物去做你愿意做的事情了。隨著每一美元鈔票流入你的手中,你,且只有你才有權決定你自己的前途。愚蠢地用掉它,你就選擇了貧困;把錢用在理財項目上,你就會進入中產階層;投資于你的頭腦,學習如何獲取資產,財富將成為你的目標和你的未來。選擇是你做出的。每一天,面對每一美元,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為一名富人、窮人還是中產階級的選擇。”

所以要記住,想要避開財務困境,高收入并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人不要一味地為金錢工作,而應該讓金錢為自己工作。

哈佛的第一堂經濟學課:區分消費和投資

在2008年次貸危機爆發后,有很多美國人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但也有這樣一群美國人,他們生活無憂,幾乎沒有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他們就是恪守“哈佛理財教條”的哈佛畢業生。

為什么哈佛畢業生能夠抵擋住次貸危機呢?因為他們出身名校、有穩定的工作或收入豐厚嗎?都不是,而是他們在踏入哈佛課堂的第一天,他們就會接觸并執行以下這三個理財概念:第一個概念是區分消費行為和投資行為;第二個概念是被人們稱為“哈佛教條”的“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才能進行消費”的理財軍規;第三個概念是“理財中最重要的兩句話”。

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三個改變哈佛學子命運的概念:首先,區分消費行為與投資行為,這可以說是任何投資理財的前提,但是很多人在消費前,并沒有這樣的概念。那什么是投資,什么又是消費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比如兩個同學甲、乙,他們手上現在各有50萬美元,甲買了一套房子,而乙買了一輛名車,數年之后,甲的房子不斷增值,價值達到80萬美元,而乙的二手車,10萬美元也無人問津。看過美國電影《購物狂的自白》的人都知道,電影里有一個綠圍巾女孩令人記憶猶新,她不惜血本購買時尚名品,身陷債務危機。她在差點迷失自我的時候,忍痛將所有收藏的心愛名牌拋售出去,令人稱奇的是,她不僅還清了所有債務,而且還獲得了一筆收入。在購買和享受奢侈品的過程中,她遇到了富豪白馬王子,在事業上也發展迅速。

當然電影是為了提高觀影效果,有意夸大了奢侈品的投資保值作用,但是這也告訴我們如果在購物時,對自己的所購物品能夠做出理性的判斷,知道是消費行為還是投資行為,至少我們能像電影的主人公一樣,不僅沒有債務危機,而且還能賺一筆。

我們再來看看“每月先儲蓄30%的工資,剩下才能進行消費”的哈佛理財軍規。無論是在美國,還是在中國,大家拿到工資,首先進行的是消費,消費剩余的再進行儲蓄,但也有一些聰明的人,他們會先將一部分儲蓄起來,可能是工資的10%,也可能是20%,也有人會像一些哈佛學子一樣,儲蓄30%,但是大部分人在一個月后或幾個月后,又將儲蓄的錢取出來花了,這樣一年下來,還是儲蓄不了錢。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16歲開始闖蕩商界。他最先是在一家商行當簿記員,雖然收入不多,月薪只有40美元,但他仍然把大部分錢積蓄起來,為日后的投資做準備。兩年后,他開始做臘肉和豬油的投機生意,成為一個小有資本的商人,這時他仍然保持著儲蓄的習慣,他要為今后的大投資做準備。

機會來了,在1859年石油業掀起熱潮時,他憑借長期積蓄的資本,在一家煉油廠拍賣時,不惜重金,每次叫價都比對手高,最終獲得了這家煉油廠的產權。這就是他賴以起家,登上石油大王寶座的標準煉油廠。經過20年的經營,洛克菲勒控制了美國90%的煉油業,成為億萬富翁。他成功的基礎,就是他16歲時開始養成的存款習慣。

投資理財的前提是儲蓄,如果不儲蓄就不可能理財。著名理財規劃師劉彥斌先生也說:“年輕人應該先從攢錢開始,收入像河流,財富像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只有剩下的才是你的財,如果你是月光族,那你有什么財可理?所以說年輕人一定從攢錢開始。”

最后,我們來看看“理財中最重要的兩句話”,這兩句話分別是:“一定要投資,并且要求投資年綜合回報率要在10%以上”、“持之以恒,不論是儲蓄還是投資,必須堅持10年以上”。著名投資家羅伯特·清崎曾將這兩句話比喻為“減肥”:“如果你想減肥,保持完美的身材,那這一定是個漫長的過程。你得經常鍛煉,改變飲食習慣,并堅持一段時間,效果才會顯現,不可能一夜之間瘦下來--除非你做了吸脂手術。即使如此,你仍然需要調整你的生活方式,以保持減肥效果。”

投資是一個過程,只要你肯堅持,沒有什么其他秘訣可言。

在投資的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得到的經驗、樹立的信心,比最終的目標更為重要。自身能力得到發揮與提高,這才是投資的真正價值所在。

靠工資積累不了財富,靠錢賺錢才是王道

如果一個人手中只有一元錢,他能活多少天?這個問題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答案。

有這樣兩個乞丐,他們都手握一元錢:乞丐A用這一元錢去買了個餅,吃飽后覺得很滿足,而接下來煩惱的事自然就是明天能討到多少錢;乞丐B呢,則用一元錢批發了十條皮筋,然后以每條五角錢的價格賣出去,最后他不僅得到了今天的飯錢,甚至連后天的錢都不用發愁了。

上面說的這兩個乞丐的故事,其實就是說生活中兩種人的理財觀念:

一種人,熱衷于享受存折上慢慢增長的數字,然后盤算著到下個月、下下個月的時候,賬面的數額會增長多少,這些錢又可以使用在哪些地方。他們不知道,就在他們掰著手指給錢做加法的時候,另一種人已經因為采用了更加靈活、高效的理財方式,讓金錢以乘法的速度增長了。

《哈佛商學院啟示錄》中,就把金錢簡單地累計稱作“線性收入”,而通過投資得到的高回報稱作“投資收入”,這兩種人最重要的區別是:“前者以時間衡量,一旦不工作就失去收入,而后者卻可以不斷地帶來收入。”其實,這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給錢做加法,自己永遠被工作牽著走,且積累不了財富;而給錢做乘法,才能成為金錢的主人,讓錢自動給自己創造財富!

普利策是在匈牙利出生的猶太人,17歲時到美國謀生。他最早在美國軍隊服役,退伍后決定自己創業。在反復觀察和思考之后,他看中了報業這塊奶酪。可是,那時的他既沒有資本又沒有辦報經驗,想做報業簡直是異想天開。雖然前途多坎坷,但普利策相信自己,他為自己規劃了一個前進的方向,決定踏踏實實從頭做起。

他先是找到圣路易斯的一家報社,謀求一份記者工作,以便熟悉這個行業。因為他沒有工作經驗,自然遭到了該報社的拒絕。但普利策認定了這個目標,他不想在開局就敗下陣來。后來他不斷拜訪這家報社,努力介紹并推銷自己,最終打動了報社的老板,錄用了他。但條件是,試用期一年并且只給他一半薪水。為了自己的理想,他答應了這一苛刻的要求。

幾年過后,普利策用自己平日攢下的積蓄買下了一間瀕臨倒閉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報紙,取名為《圣路易郵報-電訊報》。雖然在報館開辦初期,資金周轉很困難,但那時美國商業迅速發展,很多企業為了競爭不惜投入巨資打廣告做宣傳。普利策便以此為契機,讓報紙走以經濟信息為主的路線,承接各種廣告。就這樣,他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周轉了資金,使報館的運營步入正軌。報館開辦五年,每年為他賺至少15萬美元。他的報紙發行量穩步上升,生意也越做越大,最后他成為了美國報業的巨頭。

有句話說:“用力氣賺錢的人是傻子,用錢賺錢才是真正的聰明人。”這話或許有些偏激,但細細想來也不無道理,美國報業巨頭普利策的經商策略就生動體現了這句話。

儲蓄是所有理財方式的基礎,雖然回報低但風險也低,不僅是普通家庭的財務安全保證,也是投資者邁向投資市場的萬里長征的第一步。人們在擁有穩定的經濟基礎之后,才有實力去尋找另外的“在金錢上做乘法甚至是平方”的投資方式。

再以徐州的普通打工族楊晶為例,她在結婚后和丈夫勤儉持家,漸漸攢了第一筆積蓄。但她沒有像多數人那樣“有錢存銀行”,而是把這筆錢買了國債。結果五年以后,這筆國債的本息正好翻了一番。然后她又把這筆錢投入到了股市,兩年以后,她所持的股票總市值已高達40萬元。回頭看看她當初的工資,只有區區800元而已。

假設她這800元一分不花都存下來,七年以后也只有七萬左右的存款而已。由此可見,錢的作用不僅可以用來消費,也能“生”錢。

很多仍在觀望的人心想:“我現在手頭儲蓄下來的資金太少了,再攢攢,等寬裕了再拿出來投資。”但是幾年以后,手頭的錢也并沒有攢下多少,他們仍舊在攢錢的圈中打轉。如果你也是“攢錢大軍”中的一員,不妨問問自己:你真的只滿足于緩慢積累的理財方式嗎?為什么不拿出錢來靈活運用,用它去創造更多的財富呢?

把一元錢看作資本的人可以活一輩子,把一元錢看作一元錢的人活不了幾天。

李嘉誠有句名言:“3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要靠‘錢’賺錢。”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讓自己的財富擱置下來就等于停滯不前,只有想辦法使金錢運轉起來,才會有更多的財富源源不斷地流進口袋里。

理財要趁早:別讓“有了錢再說”誤了你的“錢程”

時間是財富最好的朋友,張愛玲說過:“出名要趁早。”對于理財來說,更要趁早。

現代社會中,我們的計劃似乎永遠也趕不上變化快,買車、買房、子女教育、學業深造、醫療、養老等等,都需要我們提早規劃,提前打理,這樣才能從容應對人生。

可是大多數人似乎沒有這種遠見,而是想當然地認為:“反正我還年輕,也沒有很多財可理,等以后再說吧!”這是許多年輕職場人士的想法,對于他們而言,有錢就花掉,“及時行樂”是他們不進行投資、理財的理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汪清县| 化德县| 河津市| 正宁县| 临沂市| 余干县| 威宁| 沂源县| 青铜峡市| 漯河市| 泽州县| 沙雅县| 西盟| 天长市| 铁岭县| 四子王旗| 新兴县| 宜阳县| 卫辉市| 阆中市| 九龙县| 漳浦县| 梁平县| 那曲县| 平陆县| 荣成市| 株洲市| 绥滨县| 平谷区| 北宁市| 山东省| 达孜县| 开阳县| 老河口市| 景德镇市| 双江| 潼南县| 巴彦淖尔市| 依兰县| 丹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