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奏樂之樂

  • 何謂懂音樂
  • 楊燕迪
  • 2307字
  • 2015-04-16 11:45:07

本文原載《音樂愛好者》1996年第4期。

樂(yuè)者,樂(lè)也。音樂,顧名思義,能通過音響給人們帶來快樂。我們中國語言,從字面上就肯定,音樂乃至整個藝術,正因為能給予我們快感,才成為人生不可多得的樂事。雖然誰也不能說,音樂的主要功能是愉悅,但音樂如果真的成為一件苦差(比如孩子習樂受家長逼迫,終成累事),便喪失了音樂的真諦。樂迷之所以迷樂,多半是因為品嘗到了音樂給人的快意,而且覺得這快意不可多得,不可替代。聽樂、讀樂、作樂、思樂,凡此種種,其樂融融,個中滋味非筆墨所能形容。

作樂,這題目似乎應該請作曲家來做(雖然在下懷疑,當今作曲家,特別是國內嚴肅作曲家談作樂,恐怕不是暢談作樂之樂,而是訴說作樂之難,作樂之累)。至于聽樂之樂與讀樂之樂,我們已有專文另表。仔細想來,在音樂提供給人們的種種快樂中,有一樂似乎還少有人提及,那就是奏樂之樂。

奏樂,不僅意味著廣義上的音樂表演,而且特別指我們對音樂的親身卷入。哼一個小調,彈一首小曲,這音樂的產生來自我們自己,于是就有了一層特別的感覺。英語中有一表達式,“making music”,說的就是奏樂這層意思。翻成中文,“做音樂”“搞音樂”或“弄音樂”,似乎都有些別扭,但音樂需要我們親手(親口)去“擺弄”,這卻是條有益的訓誡。

音樂不比文學,與美術更是不同。詩歌一旦從筆下流出,人物風景一旦固定在畫布上,藝術就有了實體,作品便已成立。雖然文字還需要印刷,繪畫也需要展覽,但詩人和畫家的作品一經產生,理論上就成為獨立、完整的藝術品,無須進一步加工或處理。對于音樂,再度詮釋和二次創造不僅需要,而且必不可少。作曲家寫下音符,那些蝌蚪式的符號靜靜地躺在譜紙上,等著有人來喚醒它們。樂譜上的音符,只是記錄音樂的權宜之計,還遠不是音樂本身。如果不能實現為真實音響,樂譜只是沒有生命、沒有靈魂的空洞軀殼。

因此,音樂如果脫離奏樂,實際上不能存在。以前,音樂內部沒有分工,作樂、聽樂、奏樂往往是一碼事。只是近世以來,音樂的社會功能和結構發生改變,奏樂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音樂的表演因而成為專門行當。進入現代和當代,隨著唱片錄音的發展,愛樂者人眾,聽樂和奏樂之間也發生裂變。愛樂,只要聽樂即可。奏樂,愈來愈變成了專門行家的事。

可是,聽樂、讀樂,甚至作樂,仍然代替不了我們自己奏樂時的興味。因為只有在奏樂時,音樂才真正是由我們自己“做”出來的。聽樂,身在樂外,被動接受,那感覺也就“隔”了一層。至于讀樂,會“讀”的人,大多是在鋼琴上“奏”的。手指運動和肌腱控制,音樂就在我們的手下誕生,我們似乎是在親手觸摸音樂的生命。那感覺可能類似于,雕塑家看著自己手中的黏土,一點點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形象時的那種快意。

有些音樂是非“奏”不知其“樂”的。最突出的例子是室內樂。比如,如果作曲家是真正的行家里手,在弦樂四重奏中,他的聲部寫作一定比在交響曲中更為細致入微,和聲進行往往更加復雜詭秘,對位交織更顯緊湊縝密。之所以如此,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演奏者在演釋時得到更多的樂趣。這種樂趣的來源是,既時常有個人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因為有整體的照應而減少了心理的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四重奏是專門寫給演奏者的音樂。那些曲折幽微的句法,一詠三嘆的氣口,心領神會的交談,確實非奏者不知其妙。聽者往往只能觀其外表,覺得奏樂者好似神助,默契自如,殊不知這需要多少歲月的磨合,才能達到這般境界。怪不得樂隊演奏員,甚至獨奏家,都愿意搞搞室內樂。例如小提琴大師梅紐因,在他的談樂錄中就多次提及,他內心最為渴望的,不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拉獨奏,而是在小圈子里與朋友合奏海頓、貝多芬和巴托克等人的四重奏。顯然,只有此時,他才得到了最為純正的音樂樂趣。

有些時候,在奏樂過程中,奏樂者會不知不覺進入一個作曲家的獨特世界,從而產生意想不到的頓悟。這里,或許可以講講我個人的經驗。那是十多年前,我在音樂學院讀研究生,雖然已經聽了不少巴赫,也彈過一些巴赫,但從沒有在內心中真正感動過。一句話,不懂巴赫。直到有一次,我開始練習“平均律”第一冊中的g小調賦格。記得那是一首四聲部的賦格,速度中庸,主題是典型的巴赫式旋律,跌宕起伏,鋸齒形的進行中隱藏著不祥的半音。在復調的嚴密交織中,我的手指吃力地控制著平衡,力圖清晰地勾勒出主題的輪廓。看著這首賦格的音響造型在我的手下逐漸可見時,巴赫音樂世界的獨特風景似乎突然向我打開,我好像一下子窺見了巴赫音樂的一絲內在意蘊。那種美脫離了個人多愁善感的淺俗層面,既沒有風花雪月般的自我陶醉,也不是浪漫主義的激情宣泄。它是控制,更是超越。主題在一個個聲部中不停地出現,沉郁,但絕不傷感,坦然地在不同的音響上下文中展現著明暗變化。理智的控制和技術的嚴格,恰恰給了巴赫的音樂性格以超然的距離感,從而使他的音樂獲得了一種具有宗教情懷的(即使在他的世俗作品中)神圣性和永恒感。

意想不到的領悟,實際上來自日積月累的經驗。在這其中,手指運動以及連帶著的身體—生理感應,是音樂感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君不見,人們享受音樂,聽到會心處時,禁不住搖頭晃腦,手舞足蹈。殊不知那是期望全身心卷入音樂的一種本能渴望。音樂大師斯特拉文斯基曾經斷言,音樂演釋中的肢體動作和行為姿態,是音樂內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指揮,當然是最突出,也是最極端的例子。一般愛樂者,跟著唱片上的音樂,揮舞雙臂,當一回想象中的指揮,這習慣不僅不應受到恥笑,反而應該鼓勵。至于更投入的樂迷,如有能力持弓操琴,享受奏樂之樂,不啻為錦上添花。目前,國內習樂學童人數之多,一年勝似一年。衷心希望,他們在教師的幫助下,能真正體會到練琴、奏樂不是一件苦差,的的確確是一種樂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偃师市| 延寿县| 桃园市| 宁远县| 哈巴河县| 凉城县| 辉南县| 平顺县| 霍城县| 祁阳县| 望奎县| 包头市| 四子王旗| 天祝| 甘孜县| 洛宁县| 南开区| 广州市| 巴彦淖尔市| 杭锦旗| 北流市| 荆州市| 绥化市| 吐鲁番市| 娄底市| 阳泉市| 登封市| 张家港市| 泾阳县| 女性| 砀山县| 沙坪坝区| 仲巴县| 合阳县| 宁城县| 三穗县| 肥城市| 蒙山县| 瑞丽市| 泽州县| 马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