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3章 清梁茝林《退庵論文》兩則

文筆今人自編其所著之集,大概分詩與文兩目而已。古人則不然:六朝以前多以文筆對舉;或以詩筆對舉。詩即有韻之文,可以文統之;故昭明《文選》,奄有詩歌。筆則專指紀載之作;故陸機《文賦》所列詩賦十體;不及傳志也。《南史·顏延之傳》:“竣得臣筆。測得臣文。”劉勰《文心雕龍》云:“無韻者筆。有韻者文。”此以文與筆分言之也。《梁書·劉潛傳》:“三筆六詩。”又《庚肩吾傳》:“詩既若此。筆又如之。”杜少陵詩稱:“賈筆韓詩。”趙璘《因話錄》稱:“孟詩韓筆。”此以詩與筆分言之也。《宋書·傅亮傳》:“高祖登庸之始,文筆皆是記室參軍滕演。”《魏書·溫子升傳》:“臺中文筆,皆子升為之。”《北齊書·李廣傳》:“集其文筆十卷,魏收為之序。”《陳書·陸炎傳》:“其所制文筆,多不存本。”《劉師知傳》:“博涉書傳,工文筆。”《徐伯陽傳》:“年十五,以文筆稱。”《北史·魏高祖紀》:“好為文章;詩賦銘頌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南齊書·晉安王子懋傳》:“文章詩筆,乃是佳事。”《北史·蕭圓肅傳》:“撰時人詩筆為文海四十卷。”此以合文筆詩筆而為言者也。至梁元帝《金樓子·立言篇》:“以楊榷前言,抵掌多識者,謂之筆。詠嘆風謠,流連哀思者,謂之文。”又云“至如文者,惟須綺縠紛披,宮徵靡曼,唇吻搖會,情靈搖蕩”云云。語尤分晰。今人于文筆二字之分,不講久矣!

韻或疑文必有韻之語,為不盡然。不知此劉彥和之說也。《文心雕龍·總術篇》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筆。無韻者筆。有韻者文。”彥和精于文理者,豈欺人哉!近人中知此理者頗鮮!阮蕓臺先生曾詳言之曰:“所謂韻者,乃章句中之音韻;非但句末之韻腳也。六朝不押韻之文,其中奇偶相生,頓挫抑揚,皆有合乎宮羽。故沈休文作《謝靈運傳論》曰:“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元黃律呂,各適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舛節。若前有浮聲,則后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言之最為暢曉。昭明所選,亦不盡有韻腳之文;而奇偶相生。宮羽悉協。溯其原本,乃出于經。孔子自名其言《易》者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文言固有韻矣,而亦有平仄聲音焉。即如濕燥龍虎睹八句,上下何等聲音!無論龍虎二句不可顛倒;若改作龍虎燥濕睹,即無聲音矣!無論其德,其名,其序,其吉兇,四者不可錯亂;若倒不知退于不知亡不知喪之后,即無聲音矣!文言以后,以時代相次,則及于卜子夏之《詩大序》。序曰:“性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又曰:“主文而譎諫。”又曰:“長言之不足,則嗟嘆之。”鄭康成釋聲成文為宮商上下相應。釋主文為與樂之宮商相應。此子夏直指詩之聲音為文,不指翰藻也。凡文,在聲為宮商,在色為翰藻。即如《文言》云龍風虎一節,乃千古宮商奇偶之祖。非一朝一夕之故一節,乃千古嗟嘆成文之祖。子夏《詩序》性發聲成一節,乃千古聲韻性情之祖。故曰:“韻者,即聲音也。聲音,即文也。”然則今人所便單行之文,極其奧衍奔放者,乃古之筆,非古之文也。沈休文之說,或可橫指為八代之衰。孔子子夏之文體,豈不衰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美姑县| 石城县| 宜城市| 婺源县| 铜川市| 厦门市| 项城市| 年辖:市辖区| 友谊县| 应城市| 景洪市| 高雄市| 大兴区| 泰和县| 翁源县| 蕉岭县| 新野县| 咸宁市| 鸡西市| 肇州县| 乌恰县| 本溪| 环江| 西平县| 合阳县| 贵州省| 五华县| 镇江市| 历史| 大荔县| 延津县| 阿图什市| 元朗区| 闽清县| 中山市| 永吉县| 遂宁市| 永康市| 兰州市| 昌江| 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