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皮影戲的制作工藝

皮影的制作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作,其對影人的繪刻本身也是一種藝術性非常高的創作,從選料、設計圖樣到鏤刻、上色一一顯示了這一點。皮影制作所用的材料和工序在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表現,綜合各地皮影的制作特點,其制作過程大體可以分為選皮、制皮、過稿、雕鏤、著色、出汗、綴接等七道工序。

選皮:皮料加工的好壞關系到皮影鏤刻的質量,這道工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復雜的。因為皮影在全國的分布較廣,北方與南方所用皮影材料均不相同。北方多用驢皮,南方多用牛皮,馬皮、羊皮和駝皮也為一些地方所用。以牛皮為例,最好選用人為宰殺的牛娃的皮,而不用意外死亡的牛的皮。人為宰殺的牛娃的牛皮薄厚適中,質堅而柔韌,做成的皮子又白凈又透亮,裝完色的效果非常漂亮。而意外死亡的牛,身上大都會有淤血,牛皮也會因此而發青,甚至發黑。用這樣的牛皮刻制而成的影人裝上色以后顏色不鮮亮,會大大影響演出效果。

制皮:將選好的皮放在堿水(可以是洗衣粉或草木灰、石灰等)中浸泡數日,為了去除皮的毛面,這一工序一般稱之為“漿皮”。如此漿過的皮不怕受熱和風吹,而且透明度也高,容易著色,不著蟲蛀。但漿皮的難度較大,水溫低,難以浸泡;水溫高,皮子又會卷曲收縮,所以水溫的控制至關重要。漿皮的時間也很有講究,夏季浸泡時間不易過長,以免發臭、腐爛,以五至七天為宜;冬天時間較長,需要二十天左右。漿好后將皮子撈出瀝水,將皮面上的毛以及油脂用刀刮干凈,刮時用力要均勻,要穩,兩面都要刮,一刀跟著一刀有順序地反復刮。至皮子泛白時再放入冷水中漂幾天,然后撈出皮子用繩子將皮子繃在木框上陰干,不可暴曬,否則會使皮子曬裂。皮子晾好后再根據影人部件的大小進行裁剪,要注意區分皮子的不同位置,以適合影人不同的部件。最后,將裁好的皮子用濕布捂軟,用硬木推板或錘子打磨透明、平整。

過稿:又稱為“打樣子”,就是把要鏤刻的各種圖案紋樣,包括影人的臉譜、服飾、道具等圖案,放在加工好的透明皮子下面,用毛筆依樣畫出,然后依照描畫下來的紋樣進行鏤刻即可。圖樣一般都是藝人跟師傅學習時流傳下來的,有固定的圖案模式,當然,有成就的藝人也會進行自主創造。如果沒有圖譜,也可以直接在做成的影人上面覆蓋一層白紙,在白紙上面撒上煤灰后研磨,把白紙翻過來就會看到原型已經被拓到了紙面上,再按照前面的方法進行描畫刻制。具有高超技藝的皮影藝人是不需要過稿的,他們看著圖樣就能下刀雕簇,有的人甚至憑借記憶和嫻熟的技巧不看圖樣也能制作,何世平老人就是其中之一。過稿時還要注意,薄而透亮的皮子,要用于頭、胸、腹這些顯要部位,較厚而色暗的成品皮,可用于其他一般道具上。這樣既可節約原料,又提高了皮影質量。

雕鏤:將描好圖樣的皮料墊在木板或蠟板上進行鏤刻。鏤刻的主要工具是刀,因此藝人們對這些鏤刻刀具也十分講究。一般這種刀具都有十幾把,多的達三十把以上,只從刀具的制磨就可看出藝人的技巧深淺了。刀具有寬窄不同的斜口刀、平刀、圓刀、三角刀、花口刀等,分工很講究,要求熟練各種刀具的不同使用方法。根據傳統經驗,在刻制線狀的紋樣時要用平刀去扎;在刻制直線條的紋樣時用平刀去推;對于傳統服飾的袖頭襖邊的圓型花紋則需要鑿刀去鑿;一些曲折多變的花紋圖樣,則須用尖刀(即斜角刀)刻制。雕刻時要以先繁后簡、先內后外的順序進行。雕刻線要有虛實之分,虛線陰刻,即鏤空形體線而成。實線陽刻,即保留形體輪廓,挖去余部。陽刻多用于生旦、須丑的白臉的刻制,陰刻多用于景片、建筑的刻制。雕刻的刀鋒起落點叫刀口。刀口有斷口、尖頭、齊口、圓口之分。齊口多用放方正規范的物象,如桌箱、柜櫥、建筑等;尖口多用磚炊煙、流云、水波、風帶等;圓口多用磚花卉圖案;斷口是用來截斷過長的陽刻線,使連接處更多,延長影人的使用壽命。

著色:雕刻好的白茬影人,需要正反兩面涂染顏色,方法有平涂和分染兩種技法。平涂就是把顏色均勻地平鋪在皮子上;分染是用不同的毛筆把顏色暈好,再按雕件各部位的需要,把顏色經過深淺變化的調試,分別染在雕件的各個部位上。上色所用的傳統顏料,過去為民間常用的“品色”,后來改用透明水彩色,這些顏料色彩純度高,透明度強。上色時直接使用純色,不用混合色,故皮影色彩效果非常強烈。上色過程是先把眼睛、頭發、嘴唇、臉等色彩明確下來,其他部分再以紅、綠、黑并置的關系調整完成。現在的皮影上色也在傳統色調的基礎上用藍、紫、黃等顏色。涂好顏色的影人經過夾壓干透后,還要在最上面涂一層漆,目的是固定顏色,使影人更加透亮、經久耐用、關節活動便利。不同地域的皮影采用的漆也各不相同,比如說何家皮影最早使用的是木膠熬制成的漆,而唐山皮影則采用熬制好的桐油,但是這些漆對影人的保護效果并不是盡善盡美的,特別是影人受潮后,顏色就會混在一起,表面著了土也不能擦洗。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新型材料的出現,現在普遍用清漆代替其他的原始材料,不但固色效果好,而且清漆透亮、防潮,影人著土后還能擦拭,一舉多得。

出汗:也叫出水,這是裝完色以后的一項關鍵程序。如果汗發不好,皮影人經過風吹日曬就會卷在一起,前面所有的工序就會前功盡棄。發汗的方法有多種,其中一種是在能曬到陽光的平整的水泥地上鋪一層干凈的白紙,把裝好色的影人放在上面,在上面蓋一層干凈的白紙,再在白紙上壓上磚頭,經過太陽的暴曬滯留在牛皮內的水分就會返還到磚頭上,影人便不會因水分未干或返潮而混色了。這種方法受天氣影響較大而且耗時長。

綴結:這是影人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因為刻制影人時是一部分一部分刻制的,所以最后需要把刻制好的各個部件加以連接和固定。為了動作靈活無礙,一個完整的皮影人物形體,從頭到腳通常有頭顱、胸、腹、雙腿、雙臂、雙肘、雙手,共計十一個部件。頭部包括臉、帽或頭飾、須、頸,頸部下端是一個楔子,演出時插入胸上部的卡口內,不用時卸下來保管。胸部最上端是一個卡口,用來插頭茬。手臂一共是三部分,分別是大臂、小臂和手,大臂與胸部上后端相連接。腹部上端與胸連接,下端與腿相連,腿部與足為一個整體,其中包括靴鞋在內。皮影人物各個關節部分都要刻出輪盤式的樞紐,叫做“花輪”或“空花”,老藝人則稱“骨縫”,以避免肢體疊合處出現過多重影。連接骨縫的點叫“骨眼”。骨眼的選定關系到影人的造型美感,選擇恰當會有精神抖擻之相,反之則顯得佝僂垂死,萎靡不振。選好骨眼后,用牛皮刻成的樞釘或細牛皮條搓成的線綴結合成,十一個主要部件就這樣組成了一個完整的皮影人。為了表演的需要,還要裝置三根竹棍作操縱桿,也就是簽子。文場人物在胸部的上前部裝置一根簽子,鐵絲連接之,使影人能反轉活動,再給雙手處各裝置一根簽子,便于雙手舞動。而武場人物胸部簽子的裝置位置在胸后上部,以便于武打,使影人能做出跑、立、坐、臥、躺、滾、爬、打斗等百般姿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什市| 鄂托克前旗| 台山市| 溆浦县| 红河县| 五寨县| 彭州市| 宁南县| 石家庄市| 屯门区| 恭城| 印江| 雷波县| 菏泽市| 同江市| 浙江省| 绍兴市| 武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泉州市| 永清县| 邹平县| 兰溪市| 剑川县| 仁布县| 台州市| 东兴市| 芷江| 青川县| 阜新市| 潞西市| 如东县| 益阳市| 吐鲁番市| 揭西县| 顺昌县| 灵川县| 桂平市| 南澳县| 新化县| 通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