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一批黃金運臺】最后的凈土(2)
- 大陸黃金運臺秘事
- 曹學思
- 3006字
- 2015-04-15 22:22:50
事后,引發“二·二八”事件的查緝員傅學通、葉得根等六人,于“二·二八”事件平息后的3月31日,以殺人及傷害案件被臺北地方法院提起公訴。4月3日下午,地方法院判處誤殺路人的傅學通死刑,剝奪公權終身;打傷林江邁的葉得根判處有期徒刑4年6個月,剝奪公權3年;其余4人無罪開釋。同年5月17日,傅學通上訴最高法院,獲得改判10年,而葉得根則維持原判。但這項追究罪責的判決并不能代表“二·二八”事件本身或事件中眾多受難者的平反。而時任臺灣省行政公署長官的陳儀,于1948年春被調任浙江省主席。
“二·二八”事件在臺灣歷史上影響深遠,其實純屬官逼民反,是臺灣同胞反貪污、反腐敗、反專制的群眾性自發斗爭,是反對國民黨腐敗專制的愛國民主運動,與同時期大陸國統區發生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愛國民主運動遙相呼應。同時,它“既是抗暴,反對腐敗政治,又是騷亂;既有正義性與合理性的成分,又有非正義性與非理性的成分。這就是‘二·二八事件’的雙重性。只有同時看到這兩個方面,才能正確地掌握事件的性質,也才有可能正確地分析并評價它的善后處理”。
“二·二八”事件后,1947年年底,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向中央建議:臺灣需要派駐一支部隊,并規劃人選。軍務局局長俞濟時于是向蔣中正建言,由于大陸情勢惡化,臺灣是最后的落腳地,必須以精銳的親兵屯駐。于是擱置彭孟緝自行預為規劃的建議人選名冊,官佐全部都由總統府警衛總隊派任,主要干部名單為:警衛總隊副總隊長任世桂少將為旅長,俞濟時的機要劉鐵君上校為參謀長,總隊副王瑞鐘上校為第二團團長;其他營長、連長、排長、班長全由官邸派出。1948年2月,這支以蔣介石官邸衛隊中的親信官佐為基礎的“臺灣警備旅”,浩浩蕩蕩來臺成軍。為保衛臺灣這個逃亡的“避風港”、未來國民黨政府的“復興基地”,“臺灣警備旅”在1950年普遍縮編的情勢下,反而逆流擴編為一個步兵師。
為有計劃地向臺灣轉移,放棄大陸,除在臺灣設立警備旅外,在人事上蔣介石也做了一些安排。
1948年8月1日,任命王逸芬擔任財務署第12收支處(臺灣)處長。此項任命可顯示,蔣在1948年的6月至7月早已在部署臺灣的退路。王逸芬為湖北咸寧縣人,生于1907年,逝于約1971年。1940年畢業于重慶軍需學校,1941年至1948年任職國民政府警衛總隊的軍需部門,從團、旅主任到師軍需處長,追隨俞濟時、石祖德,算是蔣介石“官邸”的親信。1949年至1950年1月底,王逸芬在臺的主要任務是看守臺北財務署的金庫,并且監督把400兩一塊的金磚,在臺北鑄為1市兩重的小條,即“小黃魚”,發放給忠于蔣的國民黨軍隊;另外還要到各地接洽金銀運臺灣或算賬。王逸芬的繼配王愛筠為浙江奉化人(蔣介石同鄉——作者注),故在此危疑震撼的關鍵時刻,受到蔣的高度信賴。
12月15日,任命傅斯年為國立臺灣大學校長。
12月29日,任命陳誠為臺灣省主席,不久任命蔣經國為國民黨臺灣省黨部主任委員。
1948年5月13日,陳誠被免去東北行轅主任,后赴上海割治十二指腸潰瘍。10月,因國共雙方在錦州展開攻防戰離開東北,并且辭去參謀總長軍職,接受蔣介石建議來到臺灣,住臺北近郊的草山養病。12月29日,正在養病的陳誠,突然接到了蔣介石的人事派令。在電文中,蔣介石以不容置疑的語氣,令陳誠接任臺灣省主席。
時任空軍總司令的周至柔與陳誠是保定軍校的同學,但與陳誠交惡,有任臺灣行政長官職務的意圖。但蔣介石認為周野心太大,對其不但是私衷里不信任,而且厭惡至極。而對陳誠,不僅信任有加,而且在大陸易手前后,甚至倚為救命的稻草。
陳誠,浙江青田人,出身于保定軍校,東征期間因為惠州戰役受到蔣介石賞識,33歲就當上了軍長;其妻譚祥為譚延闿之女,宋美齡的干女兒。譚延闿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28歲欽點清朝的翰林,三任湖南總督,中國國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長;而且書法名滿天下,為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譚延闿與蔣介石夫婦交情甚契, 1927年12月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譚延闿即為介紹人。1930年9月,譚延闿患腦溢血,去世前把小女兒譚祥托付宋美齡,囑托蔣氏夫婦在青年軍官中為其物色才識卓越、前途遠大的乘龍快婿。后來,蔣氏夫婦從胡宗南、陳誠兩位人選中最終選中了陳誠,做媒將干女兒嫁給了他。但陳誠為有婦之夫,其原配夫人吳舜蓮為舊式裹足家庭婦女,在外求學、從軍多年的陳誠對其毫無感情,即使回家也是獨居一室,拒絕與夫人同室共寢;吳舜蓮曾因不堪冷落而用剪刀自殺過,其婚姻可謂名存實亡。陳誠便托同鄉前輩、吳舜蓮的哥哥等人,出面進行勸導,要吳氏同意辦理離婚手續。淳樸、老實的吳舜蓮,在各方勸說下只好同意離婚,并決心終身不再婚嫁。當時她只提出了一個可憐的條件:“生不能同衾,死后必須同穴?!标愓\婚后,宋美齡的這個干女兒便成了蔣介石和陳誠緊密合作、相互信任的一種推動力。而每當陳誠在人事關系上遇到麻煩時,譚祥也親自出面到干媽宋美齡面前說情表白,使之化險為夷。
諸多史料都認為,陳誠堪稱蔣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自投身黃埔以來,一直是蔣介石最信任的核心骨干,追隨其左右,達半個世紀之久。陳誠也是少數國民黨高級干部中,敢于在蔣介石面前講真話的人。他之所以自始至終能得到蔣介石的信任,其在風雨飄搖的歲月中表現出的耿耿忠心,當為主要原因。在臺灣時期,陳誠更是蔣介石治理“黨國”的途程中,不可或缺的頭號旗手。設若蔣介石沒有陳誠在危急存亡之秋伸以援手,化險為夷;在局勢稍事穩定后,假使沒有陳誠從旁匡輔,將一團亂麻的軍政事務一肩挑起,那么,不僅蔣氏個人的政治生涯將發生丕變,即便是國民黨當局撤退臺灣的歷史恐怕亦將改寫。國民政府接手后的臺灣,由于受國共內戰影響,舊臺幣也貶值相當嚴重:1948年1月19日,臺幣對法幣(當時已巨貶)之匯率為1:95;5月17日,臺灣銀行發行500元及1000元大鈔;新臺幣發行時(1945年6月15日),1元新臺幣就可兌換4萬元舊臺幣。當時臺灣省政府奉命依金圓券發行準備移交保管辦法,將臺糖總資產1.2億美元,劃撥4300萬元;將臺灣造紙總資產2500萬美元,劃撥800萬元,使臺灣進一步被卷入中國大陸惡化的經濟情勢中。而當時金圓券1元兌換臺幣1835元亦明顯高估,中國大陸流入臺灣套匯的活動,使臺灣面臨嚴重的惡性通貨膨脹壓力,經濟情況更趨惡化。陳誠接受臺灣省主席任命后,與蔣介石商量,需用一大筆金銀“現金”,向臺灣購買米糖及臺幣,借以穩定臺灣基地的經濟金融,以避免大陸黃金擠兌慘劇在臺重演,臺灣被通貨膨脹的巨嘯所沖毀淹沒。那么,這批金銀“現金”從何而來呢?
1948年3月16日,中國文物寶藏600箱由上海運往臺灣。
11月10日,傅斯年、王世杰等決定將倫敦故宮精品500箱,中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及中央圖書館之珍貴文物運臺灣。
12月15日,國民政府派機赴北平接出胡適等學者。
與此同時,大批大陸重工業設備也開始陸續運往臺灣。
……
一場創世紀大遷徙,已拉開了帷幕!
1948年11月中下旬,國共戰爭情勢劇變,人民解放軍飲馬長江,京滬蘇杭震動。此時的蔣介石又緊受李宗仁、白崇禧為核心的桂系的壓力,逼他早日下野。腹背受敵,他心知,保存在上海中央銀行的這些金銀美鈔必須在下野前移送“安全地點”了。此“安全地點”就是隔海的臺灣。那么,在這河山變色、乾坤易主之際,蔣介石又是怎樣部署,瞞天過海,偷運這些“深染兩岸人民血淚”的黃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