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似是而非”的干冰
- 它們怎么來的
- 陳池編著
- 1648字
- 2015-04-15 14:23:26
干冰的誕生
在1823年英國的法拉第和笛彼兩個人首次液化了二氧化碳,后來1834年德國的奇絡列成功地制出了固體二氧化碳(干冰)。但是當時只是限于研究使用,并沒有被普遍使用。干冰被成功地工業化大量生產是在1925年的美國設立的干冰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將制成的成品命名為“干冰”,現在已經將它視為普通名詞,但其正式的名稱應該叫固體二氧化碳。
那么,干冰有什么用途嗎?
干冰有很多用途,有了干冰,我們可以讓天氣改變。用飛機從高空撒布“干冰”,它能使空氣里的水蒸汽冷凝,變成水滴下降。因此“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用飛機在云中播撒催化劑冰核,使云中產生凝結或凝華的冰水轉化過程,再借助水滴的自然碰并過程,就能使降雨產生或使雨量加大。
干冰可以應用在冷藏運輸領域中。主要用于低溫冷凍醫療以及血漿、疫苗等特殊藥品的低溫運輸。電子低溫材料,精密元器件的長短途運輸。高檔食品的保鮮運輸,如高檔牛羊肉等。
干冰還廣泛用于舞臺、劇場、影視、婚慶、慶典、晚會效果等制作煙霧,如國家劇院的部分節目就是用干冰來制作煙霧效果的。
干冰清洗原理,干冰清洗過程是利用壓縮空氣作為動力,把干冰顆粒以超音速噴射到被清洗對象表面,但并非單依賴干冰顆粒的動能,而是利用干冰的超低溫性能達到除污目的。
能量轉移:干冰高速撞擊到被清洗表面,撞擊動能散逸,干冰粒與清洗表面發生極其快速的熱轉移,二氧化碳瞬間升華。
低溫龜裂:不同熱膨脹系數的兩種不同材料,它們之間的溫差會破壞兩種材料間的結合。干冰粒沖擊處理物體的表面,使污垢冷凍至脆化及爆裂,產生“龜裂”,影響粘附污垢的機械性能。
微爆炸:干冰粒鉆進污垢裂縫后,在幾千分之一秒內氣化,其體積瞬間膨脹600~800倍,將污垢剝離物件表面。
知識鏈接
1.二氧化碳氣體通常混入各種雜質,因此需要通過洗滌塔,脫硫塔,干燥塔,脫臭塔等其他精制裝置將不純的雜質除去,使二氧化碳的純度達到99.9%以上。
2.這種精加工的氣體再經過壓縮,在常溫和壓強為6079.8千帕壓力下,把二氧化碳冷凝成無色的液體。
3.冷卻制成液體二氧化碳,從噴嘴噴到干冰的制雪槽內。
4.再在低壓下迅速蒸發,便凝結成一塊塊壓緊的冰雪狀固體物質,其溫度是零下78.5度,這便是干冰。干冰蓄冷是水冰的1.5倍以上,吸收熱量后升華成二氧化碳氣體,無任何殘留、無毒性、無異味,有滅菌作用。它受熱后不經液化,而直接氣化。
使用干冰時注意:
在使用干冰時應該注意:液體二氧化碳的溫度是零下40攝氏度,如果處理不當,能使皮膚凍傷,當處理二氧化碳時必須帶防護手套。保持室內空氣流通,發現漏氣時應戴好防毒面具,及時處理,防止因二氧化碳氣濃度超標而窒息。
干冰屬低溫物質,不能接觸人體皮膚,更不能直接入口,以免造成凍傷。所以拿取干冰一定要使用厚棉手套、夾子等遮蔽物。
干冰在常溫下會慢慢升華,須用保溫容器存放,但容器又不能絕對密閉,以免聚集壓力發生危險。
云霧產生諾貝爾獎
1894年秋天,英國物理學家威爾遜在蘇格蘭一個山上度假。山頂上經常云霧纏繞,變幻萬千,游客們都被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威爾遜卻突發奇想,要在實驗室里制造云霧。
回到實驗室,威爾遜研究歸納了產生云霧的條件:一個是空氣中的水蒸汽必須處于飽和狀態,否則水蒸汽不會凝結成小水珠;另一個條件是空氣中要有一些“凝結核心”,通常,空氣中的塵埃起凝結核心的作用,這些微小顆粒上面經常聚集了一些電荷,這些電荷會將過飽和水蒸汽凝結成小水珠,無數直徑很小的小水珠懸浮在空氣中,構成了云霧的霧滴。
作為物理學家的威爾遜,除了弄清楚云霧的生成條件外,還想能否利用這個發現來研究物理現象呢?
威爾遜在一個干凈的瓶子里(即里面沒有任何凝結核心)形成過飽和蒸汽。這時如果有一個帶電的微觀粒子闖了進去,那么在其周圍會凝結成一個霧滴、隨著粒子的運動,在其運動軌跡上,就有一連串霧滴組成為一條徑跡,這樣,就把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微觀粒子的運動軌跡,變成了人眼能看見的由一連串霧滴組成的徑跡。威爾遜發明的這個裝置叫“云室”,他因這項發明而榮獲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