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身矮才高思敏捷晏子舌戰楚君
- 雄辯藝術
- 東方飛揚
- 2599字
- 2015-04-02 18:45:17
春寒料峭,在齊楚之間的馳道上,一輛馬車匆匆地向西南方向馳去。車中坐著一位瘦小官員,身上穿著補丁的皮袍,頭上戴的帽子也顯得陳舊,但他目光朝前方凝視,炯炯有神,精神抖擻,一張瘦削的臉上泛著堅毅自信的神情。
這位官員姓晏名嬰,后人尊稱其為晏子,是齊國的賢臣,歷任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三朝相國。他不僅為官清廉,寬刑愛民,而且生活上非常簡樸,受到朝野的愛戴。
這次,他就是受齊景公之命,到楚國去行聘修好。馬車一路奔馳,越接近江漢平原,田野里的綠色越濃。快到楚國的都城,晏嬰在車中微閉雙目,默默地思索等會覲見楚國如何陳辭,以完成齊候交給的與楚國修好的使命。
而在楚國的這一邊也正在準備如何迎接,這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楚王聽說晏嬰是齊國的名臣,因此想通過羞辱晏嬰來貶低齊國。楚王命人在都城的東門旁邊的城墻上按照晏嬰的身材鑿了一個矮洞。晏嬰乘著馬車剛到城門,只見城門緊閉,便命令駕車的去叫城門,守門的楚將不屑一顧的走到晏嬰前面,向他指了指門旁的一個矮洞,你從這里進去綽綽有余,就不用麻煩打開城門了。
晏嬰機智地回答說:“這不是人出入的地方,這好像是狗洞,倘若是出使狗國,那么我就從這矮洞進去,倘若我出使的是人國,那我只能從城門進去。”守將馬上向楚王稟報,楚王沒有辦法,只好命令打開城門,請晏嬰乘車進城。
正當晏嬰驅車來到楚王宮門外,便見十幾位楚國官員正在那等著,便下車和他們一一行禮。這時,有個楚將對晏嬰說,“我有件事想向晏大夫請教:齊國原是姜太公的封地,兵甲眾多,足以和秦楚抗衡,但齊桓公后,齊國內部連連發生篡奪君位之事,外部受到宋國和晉國的先后征伐。但現在,朝秦暮楚,一會向晉國朝拜,一會向楚國朝拜。你們君臣不停的穿梭在大國之間,幾乎沒有安寧的日子。按理說,你不比管仲的才學差,齊景公也志向也不遜于齊桓公,只要你們同心協力,大展宏圖,振興桓公的霸業,也不是沒有可能,但你們卻寧可臣服于其他大國?這是我不明白的事。”
晏嬰頓了頓,高聲的說:“自古及今,凡實務者為俊杰,通機變者為英豪。自周朝衰微以來,各國順應了時勢和機遇,先后出現了春秋五霸,但就如晉文公如此英雄,在他喪事期間,晉國就遭到了進攻;楚莊王的后代也常常受到晉國和吳國的欺辱;秦穆公如此強盛,然而在他死后,其子孫逐漸衰弱;難道只有齊國像您說的那樣嗎?這就是時運如此,我國國君現在正是懂得時勢變化和機運盛衰,所以現在正養兵練將,以待時機。今日,我到楚國來行聘修好,這是鄰國之間相互往來的禮節,但怎能說“做大國的臣仆”呢?”
晏嬰那一席話,將楚臣說得滿面通紅,慚愧而退。緊接著,楚國上大夫子瑕又向晏嬰進攻:“晏大夫,你說你識時務,通機變,可是你的國君被殺,遭受國難的時候,許多人為了效忠而自殺保節,而你作為齊國的世臣,但一不聲討殺君的逆賊,二又不效忠死節。”
晏嬰知道子瑕所說齊君被殺指的是齊莊公因和大臣崔杼妻子通奸而被殺死。便緩緩答道,“守大節的人,不拘于小義;有遠見的人,不囿于近謀。倘若國君為社稷而死,我毫無疑義奔赴去死,但其卻是為了自己貪念一時而被人殺了。我雖無能,但也不能加入那些用死沽名釣譽的隊伍。當時國家正處于危難之時,有能力的應該盡量想法克服國難,只有那些沒有能力的才辭職而去。況且,哪個國家沒有國君的變故呢?難道您認為楚國當朝的諸位大夫,個個都是效忠死節的嗎?”
其實,晏嬰最后一句話,是暗指楚靈王殺兄奪位之時,楚國的大夫們并未為先王死節,而是擁戴靈王。這時子瑕默不作聲,走到眾人邊上去了。那邊話音還未落,這時,一個身材高大,相貌魁梧的人扯開了話題,向晏嬰說道:“自古以來英雄俊杰,都是身材高大,相貌魁梧,勇力國人,這樣的人才能揚名于后世,再看看你,你身材不滿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光靠攪舌頭逞能,豈不可恥!”
晏嬰聽了這些卻并不惱火,微笑著回答,“難道你不知道,秤砣雖小,卻能壓千斤之重;舟漿雖長,卻能被水力所役使。就好比魯國的僑如,高大無比;再比如宋國的南宮萬,力大無窮,但這些都死于非命。您身高力大,是不是和他們相似呢?我雖沒有什么才能,但有問必答,怎么敢逞能呢?”那個人被駁得低下了頭,便不再言語。
點評:
晏嬰在幾個回合下來將楚國君臣的羞辱一一打破,并使楚國君臣十分難堪。晏嬰在這幾次的辯論中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隨機應變,靈活反應,變不利為有利。當他來到楚國都城,見到城門緊閉,聽到守門人要他從矮洞進城時,他并沒有作出強烈抗議,也沒有拂袖回車而去;而是機智、詼諧地說“這是狗洞,出使到狗國,才從狗洞出人”,迫使楚王不得不下令打開城門,請他乘車入城。當楚臣譏笑他身材矮小時,他沒有因為生理的缺點被揭而覺得難堪;而是泰然自若地回答。這樣,晏子以機智、靈活、教捷的反應,把對自己不利的處境和條件,變成有利于自己而不利于對方。
第二,善于將計就計,按照對方的論題或論點來反駁對方。當楚國上大夫子瑕指責晏子在齊侯被殺后沒有為效忠國君而自殺殉節時,晏子先為自己作了辯護,然后立即反問:“難道您認為楚國在朝當政的諸位大夫,個個都是效忠死節的人嗎?”意思很明顯:楚靈王殺兄奪位時,你們這些楚國大夫并沒有為被殺的先王死節,那怎么有資格來指責別國之臣沒有為國君殉節呢?當一個身材高大的楚國大夫譏笑晏子“身高不滿五尺,手無縛雞之力”時,晏子以魯國的僑如和宋國的南宮萬這些身高力大者,都死于非命的事實為例,反問“您身高力大,是不是和他們相似?”意思是:身高力大,只是匹夫之勇,而逞匹夫之勇,難免死于非命。這樣,就順著對方的話頭,把他反駁得啞口無言。
第三,分析深透,鞭辟入里。例如:他在回答楚將的質問時,透徹地分析了時勢變化和機運盛衰的問題。在答復子瑕的質問時,他對為君殉節之事作了深人的分析,據實而論,分析得更是鞭辟人里,使對方無言可對。
這些雖然最終歸因與晏嬰有出眾的辯才,頭腦機敏、反應快捷,但是我們還是能從他那里借鑒一般辯論的方法。一是冷靜。聽到對方的指責、嘲笑乃至污蔑,不發怒;遇到錯綜復雜的問題,不煩惱;而是能夠冷靜對待。二是有辯證的思維方法。晏嬰正是有了這種思維方法,才能著眼于事物的發展變化,揭示出時勢變化和國家盛衰的關系,指出齊人易地而成為盜賊的奧秘,說出“秤錘雖小,卻能壓千斤之重;舟槳雖長,卻被水力所役使”這樣富含機變之道的言辭。辯證的思維方法,在現代的辯論中,我們更應善于運用。三是語言生動、精煉。晏子善用比喻,以古喻今,以物喻人,用得卜分熟練、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