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奈何(1)

  • 再見故宮
  • 安意如
  • 5723字
  • 2015-04-07 18:03:53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煜《烏夜啼》

【壹】

不管朱棣即位后所授意撰寫的《明實錄》如何篡改,不可改變的是,他是由一個默默無名、不被朱元璋所寵愛的妃子所生。出生時正值陳友諒率軍大舉進攻應天,朱元璋忙于戰事,應接不暇,對這個兒子并沒有太深的印象和感情。

所有的皇子中,朱元璋唯一付出真感情悉心栽培的是太子朱標,他非常注重對朱標的教育。不單給他指派了當時的天下第一學者宋濂為帝師,更任命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徐達兼太子少傅,這三位洪武年間的大才子組成一個相當強大的教育陣容,分別從學識見識、文韜(行政經驗)、武略(軍事經驗)上給予朱標指導。

早在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已放手將很多政事交給朱標處理,并告訴了朱標處理國家大事的四字要訣“仁、明、勤、斷”。朱元璋自知馭下極嚴,他有他的苦心,不憚把惡人做了,留一個鐵桶江山給朱標。屆時,朱標再以仁治國,搏一個萬民擁戴,江山永固。

朱元璋把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時辰一到,絕代強人也躲不過無常催命。他沒有看錯,朱標確實是一位值得信賴的繼承人,他有著朱元璋所沒有的仁慈,連他的兒子朱允炆也是個好人,如果條件允許,未必不是一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奈何,朱標死在朱元璋之前;奈何,年少的朱允炆身后有一位野心勃勃的燕王叔叔。

相較于同為庶妃所生卻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身為四皇子的朱棣實在凄苦,是一個丟在朱元璋的兒子堆里也不容易被他爹想起的角色,下面有22個弟弟,上面還有三個哥哥??梢哉f,如果坐等皇位的話,一個個挨著數過來,也未必輪得到他。

自幼奔波沙場,在刀光劍影中長大的朱棣,跟隨著洪武年間的名將南征北戰,出生入死。他習慣了腥風血雨,戰爭和權謀將他磨礪得心如鐵石,城府極深。他知道,如果要贏得父王的器重,就必須要有過人的真本事。

為此他拋頭顱,灑熱血,深入大漠,遠征元軍,立下赫赫戰功。奈何,在他的父親眼中,他只是一柄鎮守邊陲的利器,可以用來靖邊綏遠,安邦定國,皇位卻依然屬于那個少不更事的朱允炆。

虎踞龍盤的應天,少年天子朱允炆尚未登上皇位,遠在金戈鐵馬的北平,虎視眈眈的燕王已是殺機暗涌。

還有一件事迫在眉睫。朱允炆即位之初,身邊的兩位大臣齊泰和黃子澄已經開始建議建文帝著手削藩。此事的尷尬在于,不削藩則坐視藩王做大,削藩則藩王必反,這個鍋是怎么端都燙手。削藩之事源遠流長,前史可鑒。從漢朝開始,削藩之事必然導致朝野震動,漢景帝時引起七國之亂,唐憲宗時亦曾引起兵禍連連。

此事不是不可行,倘若在君權不穩的時候貿然動手,很可能得不償失。建文帝雖然也不笨,但跟老謀深算的朱棣比起來,還是嫩了許多。他手下的兩位謀臣跟朱棣手下的道衍(姚廣孝)相比,韜略明顯低了不止一個檔次。在后來的靖難之變里,黃子澄屢出昏招,加劇了建文帝的失敗,另一位被朱允炆倚重的齊泰也沒強到哪里去。

我每每看到這一段,都會掩卷長嘆——所謂書生誤國,信矣!事后朱棣起兵正是打著“鋤奸反正”、“清君側”的旗號。

隨著建文帝削藩之策大刀闊斧地進行,形勢越來越緊迫。擺在燕王朱棣面前的選擇只剩下兩個——要么坐以待斃,要么放手一搏。

這是一條一旦開始就無法回頭的路。這是一個絕對的世界,成王敗寇,僅此而已。沒有模糊的邊界,沒有中間道路可循,對志在天下的人而言,要么成功,要么失敗,不容逃避。

《千忠戮·慘睹》里有一支【傾杯玉芙蓉】:“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和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鞭D眼間,血流成河,江山易主。人世間的翻天覆地、滄海桑田有時就在頃刻之間。這一支【傾杯玉芙蓉】寫的就是燕王朱棣謀反之后,建文帝逃出京城,與追隨他的大臣扮作一僧一道,隱姓埋名,輾轉千里,一路目睹大臣被殺,內心極為慘痛。曲辭蕩氣回腸,又充滿了無可奈何的意味。

對朱允炆來說,人生可不就是無可奈何么?天地間,其他的角色有很多,皇位卻只有一個。嘆只嘆,他經驗太淺,錯用了書生;嘆只嘆,朱元璋精明一世,糊涂一時。他翦滅功臣,定下“藩王戍邊”之策。他只相信自己的兒子。結果藩王勢大,朱允炆無力彈壓,削藩不成反失了皇位。

換言之,面對著朱棣這樣志在必得的對手和周圍那群不安于室的藩王叔叔們,朱允炆就是再忍辱負重、委曲求全,也保不齊會有江山失守的一天。

從被選定為皇位繼承人的那一刻開始,他注定要面對這場無比慘烈的決斗,賭注是江山社稷、皇位尊榮。權位之爭沒有真正的公平,從他失敗的那一刻開始,他是生是死,已經不再重要。

“靖難之變”這場宗室之戰的過程和結果無須我再多言。歷時四年,朱棣成功奪位,登上了皇位,改年號為“永樂”,不久便遷都回自己的根據地——北平。攻破南京城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說是葬身火海,有說是隱姓埋名逃遁而去。有傳日后永樂帝派鄭和下西洋,有一個重要的秘密使命就是尋訪建文帝的下落。

鄭和,幼年因戰爭牽連成為“宮奴”,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名留青史的好宦官。他自幼隨著明軍南征北戰,成為朱棣的隨從。在“靖難之變”中,還叫“馬三?!钡乃驮谥陵P重要的一場戰斗中準確判斷出形勢,看出建文帝方主帥李景隆的虛弱,提出攻擊中軍的建議,連破對方七軍——因在鄭村壩戰役中立下大功,馬三保被朱棣引為心腹,賜姓為鄭,后來他為自己改名為和。

永樂年間,鄭和肩負著朱棣的重托六下西洋,第七次的時候,明成祖已逝,明宣宗在位,在信息不便的當時,宣宗派鄭和出使西洋的目的,已經不是尋人,而是將新君即位的信息,傳達給邦交各國。60多歲的鄭和奉命再下西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他最終死于歸航途中。鄭和之后,明朝的統治者再不關心航海之事。經歷了隨后的“土木之變”,山河動蕩,國勢由盛轉衰,航海之事遂無人再提。

梁啟超說,鄭和之后,再無鄭和?;叵肭宄拈]關鎖國,后來甲午海戰的慘烈,回望當初輝煌的時代,怎不令人扼腕嘆息?

建文帝的時代結束了,大明朝的遠航才剛剛開始,沒有人可以料定朱允炆不如朱棣。可是結果只有一個,失敗者要離場。

站在明故宮遺址前,仿佛聽見歷史的余音繞梁。一個時代的斷章,未嘗不可看作另一個朝代輝煌的序曲。在遙遠的北方,新的都城正在崛起,并將伴隨明清兩代帝王數百年。

【貳】

我之所以不厭其煩說了這段前史,乃是為了說明朱棣奪位之后遷都北京,肇建紫禁城的因由。畢竟,朱棣不想生活在老爹的政治陰影下,身在舊都無疑是在隨時隨地提醒天下臣民不忘舊主,記起誰是正統。此外,從長遠考慮,將國都定于北平,有利于安定邊陲。詩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中,與漢文化患難相共,休戚相關的都城。在南京建都的朝代國祚都不長久,此雖不乏迷信,卻亦有一定的道理可言。

龜縮在南方,先天就有不足,一旦邊境起事(朱棣自身就是個例子)就鞭長莫及。自古以來,就是從北方打進來容易,身在南邊抵御難。從后來的歷史發展看,朱棣遷都的決策無疑是正確的,正是因為定都北平,明朝的國祚才如此長久。

他既是陰謀的篡位者,也是繼往開來的開拓者。朱棣秉持的理念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弊鳛橐粋€戎馬一生的君王,他堅信自己的天下當仁不讓要守好。當年,朱元璋并沒有把皇位傳給他,他選擇用自己的方式得到這一切。他戰勝了無數對手,包括他自己。哪怕中途迷茫、膽怯,哪怕過程如此曲折、兇險,哪怕得到的代價是終身的孤獨和警惕,他一樣不悔當初。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種至高無上的孤獨和喜悅,就像葉孤城對魏子云說的,你不懂。

朱棣走到這一步,無可厚非。因為君臨天下、江山在握才是他此生最大的夢想。以不義取天下,以義守天下。他將向自己的父親,向天下人證明,向后代證明,他才是最適合主宰天下,君臨萬邦的人。

改朝換代,大舉清剿了建文帝時代的舊臣,順帶連“削藩”的事也做了。朱棣自己因反抗“削藩”而起家,現在卻堅定不移地奉行這一政策——可見“削藩”的成敗關鍵不在于口號、立場,而在于實力。朱允炆未竟的事業在朱棣手中完成了,這也算歷史的反諷。

歷史雖然由勝者執筆,公道卻長存人心,是非功過自有評說。作為一個篡位者,不管朱棣如何為自己粉飾,名不正言不順是免不了。初步穩定了統治之后,遷都、肇建新的皇城就成了勢在必行的大事。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與近臣密議遷都,做相關準備工作,永樂十五年(1417年)開始著手營建。因有了洪武年間營建“明初三都”,南京吳王宮、臨濠(鳳陽)中都、南京大內三座宮殿的實踐經驗和教訓。北京紫禁城的肇建更為出色,規格更高,禮制更完善。

紫禁城在肇建之初,就充分遵循了皇權至上,昭示天子承繼天意正統的理念?!墩撜Zo為政》有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宮城的營建要“象天法地”,以顯帝王之尊。天界以北極帝星為中心,紫禁城上應天帝所居的紫宮,以紫薇星象征天子。

整個紫禁城也是按照“紫薇正中”的格局修建?;蕦m之外有皇城,皇城之外有內城,內城之外有外城。城內城,城套城,紫禁城(皇宮)居于北京城皇城和內城的中心,符合“擇國(都城)之中而立宮”之禮。此外,明朝在元大內后殿延春閣的位置上,用拆除元代宮城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渣土堆填了一座鎮山,名為“萬歲山”,用于鎮壓元代的王氣。明末崇禎帝吊死于此山上,清初更名為景山。

明代紫禁城的修建是與北京城的修建同時進行的。《周禮o考工記》中提出王城規劃的基本思想是:“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涂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居中而立”統攝四方,坐北朝南的紫禁城位于北京城中軸線正中。天上有上垣太微、中垣紫薇、下垣天市。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視作拱衛紫薇垣的三道門: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對應,人間皇城亦有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左、右掖門。

午門為其皇宮正門,呈“凹”字形,以聚生氣。中間洞開三門,墩臺上有闕樓四座,和正樓合稱“五鳳樓”。正樓九開間,進深五間,每一處細節都力圖體現“九五至尊”的威嚴。

前朝的太和殿,象征著皇權的獨一無二。后廷乾清宮和坤寧宮象征著日月乾坤,天地交泰。乾清宮東西兩側的日精門和月精門意味著日月爭輝,東西十二宮,象征著十二星辰。十二宮后的亭臺閣闋猶如星辰圍繞。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征著天上的銀河。金水河自紫禁城的西北角流入宮中,流經宮中幾座重要的宮殿,形成背山面水的風水格局。

除了風水的理念之外,紫禁城的布局還體現了許多儒家的原則,如周禮古制“五門三朝”。周圍的建筑也嚴格按照“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則興建。

前朝,是指皇帝召見百官議政的地方,以奉天(太和)、華蓋(中和)、謹身(保和)三殿象征外朝、常朝、燕朝;后市,是指皇宮后面,辟有宮市,每月逢四開市。左祖,是承天門(今天安門)、端門、午門中間的御道東側建祭祀先祖的太廟;右社,是在御道的西側建祭祀土地神、谷物神的社稷壇(在端門之右)。

此外,北京城內還有天、地、日、月壇及先農壇、蠶壇——為歷代帝后祭祀天、地、日、月、農神、蠶桑的場所。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皆分陰陽,遵循此道,則萬事順焉,萬物生焉?;纠砟顬槟袨殛?,女為陰;前為陽,后為陰;單為陽,雙為陰。故而在紫禁城中,處理政事的前朝在前,帝王嬪妃生活起居的后廷在后。前朝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后廷兩座宮,乾清宮、坤寧宮,總數為五,亦符合單數為陽、雙數為陰的原理。(交泰殿是后期加建的)紫禁城主色是紅和黃,象征皇權的不可侵犯,無可僭越,但亦有幾處是例外。由于紫禁城內還有皇子居住,有幾處建筑級別上要低一個等級,為紅墻綠瓦。

位于紫禁城外東路、九龍壁正南的南三所是清朝皇子所居之處,殿頂皆覆綠琉璃瓦。乾隆年間,皇十五子颙琰(后來的嘉慶帝)居于南三所的中所長達二十年,颙琰的次子旻寧(后來的道光帝)亦生于此,長于此。嘉慶即位后,升中所為潛龍邸,改名擷芳殿。往后有道光帝皇長子奕緯,皇四子奕詝居于此。咸豐以后諸帝,因無子嗣,擷芳殿遂不再有皇子居住。

文華殿位于紫禁城外東南部,與武英殿對稱,是明代皇太子出閣讀書、皇帝出巡時,太子監國、皇帝病重時,太子視朝的場所。按“五行說”,東方屬木,色為綠,表示生長,故殿頂覆綠色琉璃瓦。嘉靖帝入主紫禁城之初,因乾清宮在正德年間曾受火災,尚未修整完畢,故先居于文華殿。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做皇帝便殿,是皇帝召見翰林、舉行經筵講學的處所,殿頂又改覆黃色琉璃瓦。

明清兩代,每歲仲春、仲秋,皇帝要擇日御殿,經筵官在此講書經之義,皇帝本人則撰寫御論,闡發書義、經義,禮畢,賜茶賜座。明清兩朝殿試閱卷也在文華殿進行。

此外,文淵閣是皇家藏書樓,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墻用青綠冷色,瓦用綠色剪邊的黑色琉璃瓦。神武門內東西兩側原是章京護軍值班所在,因位屬北方,五行屬水,所以也用黑瓦。

今日步入紫禁城,那映入眼簾、連綿不絕的紅黃二色,在日暮的掩映下顯得輝煌而蒼涼,無不讓人感慨萬千。

過往數百年,無數人身陷其中,爭名奪利,紫禁城就像一個注定的命局,看著無數人跋涉其中,勞碌奔忙。頃刻間翻云覆雨,風云變色。誰是主,誰為客?輸贏得失,誰又說得分明?

陳寅恪有言:“讀史早知今日事,對花還憶去年人?!笨墒?,面對著廣袤、寂靜的紫禁城,它仿佛浩瀚的無邊無際的宇宙,從建成以來便遺世獨立。蒼穹之下,眾生沉??;悲喜交集,滄桑變幻;人世得失,如何數算?對于命運的安排,我無法給出深刻的評價。

我清淺的筆觸始終無法觸及它的底蘊。這座孤城,對我而言,始終是個難以參透,卻難以忘懷的舊夢。

【叁】

記憶從何處開始?生命有著不同的形態。新的枝丫長出,老的枝丫死去,遵循著所有生命亙古不變的規律,辭舊迎新。歷史似乎可以從任何地方開始。在紫禁城里,有這樣的一處地方,它是一個男人留給自己的私屬。寧壽宮花園。每當走到這里,我都會想起這位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福壽雙全的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從秦始皇算起,中國歷史上前后一共有八百多位皇帝,其中能夠榮升太上皇并安然終老的并不多。歷史上第一位享有“太上皇”尊號的是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但秦莊襄王是死后才追封。因此,從漢高祖劉邦奉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算起,到清高宗弘歷止,活著成為太上皇的,滿打滿算不過區區15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瓦房店市| 宁波市| 教育| 湘潭县| 年辖:市辖区| 邹城市| 古田县| 繁昌县| 泗洪县| 洪泽县| 宁阳县| 马边| 犍为县| 拉萨市| 金山区| 获嘉县| 叙永县| 林甸县| 汉寿县| 垦利县| 六盘水市| 昭苏县| 祁连县| 会同县| 霍州市| 莱阳市| 阳谷县| 衡山县| 金山区| 沙河市| 平利县| 漾濞| 密山市| 楚雄市| 德昌县| 防城港市| 邵阳市| 探索| 晴隆县| 万年县| 治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