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顏不老,幾為人妻
——夏姬的風流秘史
《列女傳·孽嬖篇》記載:“陳女夏姬者,陳大夫夏征舒之母,御叔之妻也。其狀美好無匹,內挾伎術,蓋老而復壯者。三為王后,七為夫人。公侯爭之,莫不迷惑失意。”由于對女性行為操守的束縛尚未形成,所以導致了春秋男女之事的混亂和開放。而夏姬這位亂世之中有名的美女,可以說是典型中的典型。她與君臣三人同時交好,七次下嫁于人,而在她身邊的男人多數不得善果。究竟是紅顏禍水,還是禍及紅顏,難以說明。
天生麗質
夏姬是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的女兒,生得國色天香,艷若桃李,是許多男人夢寐以求的美麗女子。在尚未出嫁的時候,她就已經跟鄭國一些朝臣有染,甚至跟自己的庶兄公子蠻有私情。到了出嫁的年齡,夏姬被父親嫁給陳國大夫夏御叔,而公子蠻在她出嫁之前亡故了。
嫁給夏御叔不到九個月,夏姬便生下一個男孩,名為夏徵舒。這尷尬的產子時間讓夏御叔明白過來,自己不僅跟一個非處子結了婚,還要替別的男人養孩子。盡管如此,夏御叔也沒有追究夏姬的不貞潔,因為他娶夏姬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愛,而是政治利益。然而,夏御叔的“不追究”并沒有為自己換來夏姬的真心對待,在夏徵舒12歲的時候,他便撒手人寰,不明不白死在了壯年時期。
在結識陳國國君陳靈公之前,夏姬跟陳靈公的臣子孔寧、儀行父先行結識,并開始了一女二“夫”的床幃生涯。那年夏姬年近四十,常年幽居株林。由于孔寧、儀行父早年與夏御叔交好,來往甚密,便對夏姬垂涎三尺,只是礙于夏御叔而無法得手。夏御叔死后,孔寧、儀行父便借口探望故人而常常進出株林,與夏姬行床笫之歡。
據說有一次,孔寧跟夏姬翻云覆雨之后,偷了夏姬的錦襠向儀行父炫耀。儀行父妒火中燒,便四處尋找可助床幃之事的藥物,讓自己變得強壯,好博取夏姬的歡心。相比起孔寧的單薄,儀行父的偉岸身材更能贏得夏姬的青睞,再加上藥物相助,更是讓夏姬愈陷愈深。
委身陳靈公
孔寧眼看夏姬與儀行父關系越來越密切,醋意大發,便想了個計策,要把二人分開。這一天,孔寧謁見陳靈公,有意將夏姬的絕世容貌和玲瓏身材告知陳靈公,并大贊夏姬床笫之術高超。陳靈公原本也是個好色之徒,沒有治國偉略,有的只是酒色之志。早年間他便聽說夏御叔的妻子是個絕色美女,只是在君臣禮儀的約束之下不便染指。夏御叔死后,夏姬年屆四十,陳靈公認為這個年紀的夏姬,即使再美麗也會有歲月痕跡,美貌定然不復當年,也就沒有多想。可此刻聽得孔寧盛贊,又聽說那夏姬雖然已是少婦,可美貌不減當年,甚至別有韻味,心里早已按捺不住。

據《烈女傳》記載,夏姬駐顏有術,三次做王后,七次做夫人,王公貴族無不為她神魂顛倒。
不久之后,在孔寧的熱心安排下,陳靈公以慰問征戰有功的夏徵舒為名,來到了夏姬居住的地方。世人都知陳靈公到訪夏家所為何事,只有陳靈公還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他在歡愉之時從未想過,悠悠眾口就是他遺臭萬年的助推器。
《詩經》中有首詩名為《株林》:“胡為乎株林?從夏南。匪適株林?從夏南。駕我乘馬,說于株野。乘我乘駒,朝食于株。”諷刺的就是陳靈公借口看望夏南(夏徵舒別名),實則跟夏姬通好的事。
陳靈公要到訪,夏姬前一天就從孔寧那里得到了消息。她是個深諳男女之道的女人,也明白陳靈公是個什么樣的人,于是早早就把自己精心打扮一番,又把屋子內外打掃得一塵不染,還命人準備了豐盛的酒菜,準備跟陳靈公擦出點曖昧的火花。等到陳靈公到達夏家的時候,第一眼就被夏姬深深吸引。此后的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此一晚,陳靈公就被夏姬迷住了。
得償所愿的陳靈公回到朝堂,召來孔寧和儀行父,先是大贊孔寧舉薦有功,然后又責備二人跟夏姬私通。二人一聽,又驚又恐,連忙說沒有這回事。原來陳靈公與夏姬茍且當晚,曾問夏姬是否傾心于他。夏姬聽聞陳靈公此問,以為自己跟孔寧、儀行父二人之事敗露,便一五一十將三人之事告知陳靈公。她以為這下要受些責罰,哪知陳靈公不僅不生氣,反而開懷大笑,說難怪孔寧對她內外之事無不知曉。
孔寧、儀行父突然遭到陳靈公的質問,難免有些心虛。但見陳靈公毫無怒色,反而有欣喜之情,心里的大石才緩緩落下。孔寧是個能說會道的小人,他知道夏姬一定在陳靈公面前透露過實情,再嘴硬也沒有意義,于是便說“君有食物,臣先嘗之;父有食物,子先嘗之。如若不美味,又怎敢進獻于君”。其實此時陳靈公完全沒有責怪之意,只是迫不及待想與孔、儀二人分享夏姬的美態。他拿出夏姬送他的貼身內衣,一邊摩挲,一邊向二人炫耀。而孔、儀二人也不甘示弱,各自拿出夏姬送的貼身物件來互相攀比。三個人,君不君,臣不臣,儀態全無,國事、百姓全部拋諸腦后,想的只是如何更加快活。
從此之后,夏姬的住處常常出沒三個人,陳靈公、孔寧和儀行父。四個人經常在一起廝混,淫聲艷語不絕于耳。此時的夏徵舒早已懂事,知道母親與三個男人之間的丑事,早想發作。可經常出入株林的是陳靈公,乃一國之主,夏徵舒再恨之入骨,也不能輕舉妄動。
待到夏徵舒18歲的時候,陳靈公恩準其承襲父親司馬一職,掌握兵權。夏徵舒感激陳靈公,特地在家里設宴款待他。跟陳靈公一起來赴宴的自然是孔寧和儀行父。君臣幾人在酒桌上推杯換盞,開懷暢飲,幾杯酒下肚,便有了些許醉意,言辭之間又放浪起來,毫不顧忌夏徵舒在旁。夏徵舒越聽越怒,后來索性推辭已醉,離開了酒桌,躲在屏風后偷聽幾人談話。只聽得陳靈公對儀行父說:“徵舒身強體壯,很是像你,是不是你生的?”儀行父笑著說:“我看他眉宇之間十分有神,倒跟主公十分相似,恐怕是主公生的。”此時孔寧又說:“他的親爹是誰,恐怕連夏夫人也不知道。”
夏徵舒聽到這些,再也遏制不住心中的怒火,他先行將母親反鎖在屋內,然后召集了數十兵士,將宅院包圍了個水泄不通,又發下號令,要取陳靈公一行人的性命。夏徵舒佩齊刀劍,帶著幾名家丁沖進屋里。陳靈公等人大驚,四散奔逃。此時夏姬聞聲不對,想要出門搭救,也無能為力。最后,陳靈公斃命于夏徵舒的弓箭之下,孔寧和儀行父則逃到了楚國,再也不敢回來。
夏徵舒殺了陳靈公,對外說是陳靈公酒后急病致死。隨后,跟其他大臣擁立太子午為新君,是為陳成公。其實陳靈公到底是怎么死的,朝野上下包括陳成公在內都心知肚明,只是大家心照不宣,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已。這并不奇怪,對于朝臣來說,少個昏君未免不是件好事;對于陳成公而言,如果陳靈公不死,他也沒有機會成為新君。因此,夏徵舒一舉也算大快人心。
不過對于夏徵舒而言,始終是頂著弒君的危險,隨時可能東窗事發。一旦罪行被披露,即使成公有心保他不死,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徵舒打算為自己找條后路,他將后路鋪在晉國,積極督促陳成公與晉國交好,心想即使有一天在陳國混不下去,也能逃到晉國安身立命。
在夏徵舒的竭力推動下,陳成公打算向晉國低頭示好,并親自去晉國。而就在陳成公離開陳國期間,夏徵舒也迎來了自己的末日。
孔寧與儀行父逃往楚國之后,便慫恿楚莊王伐陳,說夏徵舒弒君,如今不僅沒有被處死,反而手握重權,在朝堂上呼風喚雨。楚莊王早有伐陳之心,如今聽聞孔、儀二人所言,正好有了恰當又合理的借口,直接帶兵殺到了陳國。陳國此時馬瘦兵弱,最怕的就是類似晉、秦、楚這樣的大諸侯國來伐。大臣們一聽說楚莊王帶兵殺到,連忙把夏徵舒交了出去,將所有罪責都推到他一人身上。
于是在成公元年(前598),夏徵舒被楚莊公所殺,夏姬的命運也隨之發生變化。
巫臣之好
楚莊王在殺了夏徵舒的同時,也被夏姬的美貌所迷,打算將她帶回楚國。但是此舉卻遭到了申公巫臣的阻止,巫臣給出的理由是:君主此行是來討伐罪人的,不是來納妾的。如果收了夏姬,就是貪戀美色,貪色就是淫亂。淫亂可是大罪,當年周文王締造周王朝,特地在《周書》中言明“明德慎罰”,一個好的君主就是要修明德行、小心刑罰。如果今天君主因為貪色而犯下淫亂之罪,致使國家遭到其他諸侯的討伐,那么就得不償失了。楚莊公認為巫臣所言合情合理,便打消了納夏姬的念頭。
事情發展到這里,人們都會感嘆巫臣是個忠君愛國的好臣子。可當事情一步步繼續發展下去的時候,巫臣真正的心思才逐漸暴露出來。
楚國上下,除了楚莊王之外,還有許多人等著跟夏姬交好,司馬子反就是其中一個。當巫臣得知子反要娶夏姬的時候,他再一次出面阻止,說夏姬是個不吉祥的女人,先是讓公子蠻夭折,然后克死丈夫夏御叔,累死陳靈公,害死親生兒子夏南,間接趕走孔寧、儀行父,最后還使得陳國亡國,沒有比她更不吉祥的女人了。天下間那么多美貌的婦人,司馬何必一定要娶一個不祥之人?子反一聽,也認為十分有理,便也打消了跟夏姬交好的念頭。
后來,楚莊王將夏姬賜給了連尹襄老,可襄老不久后就戰死鄭國,連尸體都沒找到。他的兒子黑要不顧父親死活,要跟夏姬私通。巫臣又坐不住,干脆跑到夏姬面前說:“歸!吾聘女。”意思是說回鄭國去,我會娶你為妻。
至此為止,巫臣的用心已經昭然若揭。他先前三番五次阻止多人迎娶夏姬,就是為了這一句話。不難想象,一個年近中年的女人,雖然尚有幾分姿色,但卻如無根浮萍,來回漂泊,心里多少有些空虛寂寞。肉體再歡愉,恐怕也難以填補精神的空洞。就在她彷徨不定的時候,有個男人肯說“吾聘女”,實在是個令人感動的好消息。
夏姬當下就答應了巫臣,但是卻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離開楚國。巫臣又想了個辦法,派人從鄭國傳來口信,說找到了襄老的尸體,讓夏姬去接。夏姬將此事奏明楚莊王,表示想到鄭國去接回丈夫的尸體。楚莊王弄不清夏姬此舉的虛實,便找來巫臣詢問。巫臣按照事先想好的套路回答道:“夏姬說的可信。如今晉國重臣荀首的兒子知在我國做人質,鄭國皇戌跟荀首交情素來很好,而且也非常喜歡知,必定會幫助荀首救回兒子。而救回知
最好的方法,莫過于拿襄老尸體來作交換。而且鄭國怕鄴之戰(公元前597年,楚莊王率軍在鄭國的鄴大敗晉軍,史稱“鄴之戰”)得罪了晉國,所以也一定會竭盡全力來討好晉國。”
巫臣言之鑿鑿,楚莊王豈能不信,當下便下令送夏姬回鄭國。夏姬臨別之時,對送行之人說:“如果此行接不到丈夫的尸體,我就不會回來了。”這聽上去似乎是一位傷心妻子在表達對亡夫的愛。可事實上,這卻是一句內有玄機的告別。夏姬知道這一切都是巫臣的計策,哪里會真的有襄老的尸體。只要接不到襄老的尸體,她就可以光明正大留在鄭國,等巫臣來娶。
不久之后,巫臣終于說動鄭國,迎娶了夏姬。巫臣終于得償所愿,抱得美人歸。而他對夏姬也著實是一片深情,可以為了她背叛自己的君主和國家。不久之后,楚莊王逝世。巫臣擔心事情敗露,帶著夏姬逃到了晉國,在晉國當起了刑大夫,并一直助晉聯吳伐楚,而楚國也就此開始沒落。
夏姬和巫臣之好并不被人支持。巫臣本是一個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的謀臣,卻為了一個女人改變志向和原則,不惜離君叛國。但就感情而言,巫臣卻實現了“吾聘女”的沉重諾言,不失為一個重情之人。在亂世之中,忠誠比任何才情都來得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