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穆公稱霸
崤山之戰后,孟明視等人歸國,本以為等待他們的會是牢獄之災,沒有想到秦穆公不僅不怪罪他們,還讓他們官復原職,繼續讓他們掌握兵權。孟明視十分感動,發誓此仇不報誓不為人。于是他抓緊時間招兵買馬,加緊訓練。一年之后,孟明視請求攻打晉國,以雪前恥。秦穆公同意了,仍由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帶兵出戰。
彭衙之役
晉襄公這一年的日子也不好過,孟明視在黃河小舟中留下的“三年之后來道謝”的話總是在耳邊響起。于是襄公也加緊訓練士兵,時刻警惕秦國來襲。秦國大軍剛離開秦國邊境,晉軍就做好了應戰的準備,晉襄公命先軫之子先且統率三軍迎戰秦軍。
兩軍在彭衙(今陜西白水北)相遇,晉將狼曋首先率領所屬人馬沖進了秦軍,打亂了秦軍的隊形,隨后晉國大軍殺來,秦軍再次敗下陣來,狼狽地逃回了秦國。晉軍譏笑說:“這就是秦人送來的答謝厚禮啊。”
孟明視他們沒有想到自己又失敗了,本來沒有臉面回去了,但是秦穆公依然沒有怪罪他們,依舊讓他們掌握兵權。兩次失敗,使孟明視意識到自己本領還不行,還需要鍛煉和學習。他用心整頓內政,發展生產,還變賣了自己的家產,撫恤陣亡士兵的家屬,自己跟將士們同吃同住,體會士兵的生活,士兵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士兵怎么訓練,他就怎么訓練,他與士兵同甘共苦。
道謝之戰
崤山之戰后的第三年,孟明視再次率軍攻打晉國。趙衰對晉襄公說:“秦雖兩次失敗,此次誓報前仇,我們不能和他們硬打,還是避一避吧。”先軫之子也說:“這次我們是打不贏的,還是躲一躲吧。”晉襄公下令避秦軍鋒銳,堅守陣地,不出去迎戰。結果,秦國的大軍在晉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晉國竟無一人敢出來應戰。
見到晉人畏縮不出,秦穆公知道這是晉襄公在向自己認輸了,就下令隊伍開向崤山,去掩埋山谷中陣亡的秦兵的尸骨。荒山野嶺中,白骨遍地,十分凄慘。秦穆公身穿喪服,祭奠死去的將士。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親自收殮尸骨,祈禱將士們的靈魂安息,秦軍在崤山哭祭3天。秦穆公面對蒼山再次自責道:“古人做事多與長者商議,所以不容易失敗。我不聽蹇叔、百里奚的勸諫,才造成如此沉重的后果,后人一定要牢記這次教訓啊。”
稱霸西戎
秦軍這次大勝,凱旋而歸,秦國西邊的西戎各部落看到秦國居然打敗了中原的晉國,紛紛前來向秦國朝貢。秦穆公任用熟悉西戎的由余擔任謀士,在他的出謀劃策下,秦穆公滅掉了西戎20多個部落,大大擴展了秦國的疆域,成為西戎霸主。秦國接著又向東擴展,辟地千里,在各諸侯國中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周襄王也派人送來12面鼓祝賀秦穆公,正式承認秦穆公的西方霸主的地位。
秦穆公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不以成敗論英雄,知人善任,三用孟明視,把每次的錯誤都歸于自己身上,正是這種政治家的氣魄成就了秦國的稱霸大業。秦穆公創下的基業,也為秦始皇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歷史上黃河第一次大改道
周定王五年(前602),黃河第一次大改道,這是黃河改道最早的記載。以前,冀中地區很少有人居住,黃河于國于民都沒什么大害。春秋以后,人口漸增,黃河泛濫之時對人危害極大,因此改道的意義很大。黃河原從今河南武陟東北流到浚縣西,折北流至河北平鄉北,向東北流,分為“九河”(意指多股河流),最北一支為干流,在今天津南入海,即所謂“禹貢河”。改道后的黃河自今河南滑縣附近向東,至河南濮陽西,轉而北上,在山東冠縣北,折向東流,到茌平以北,折而北流,經德州,漸向東北,經河北滄州,東北流至原河口以南,在今黃驊以北入海。黃河是中國第二大河,漢以前稱“河”,漢始稱“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南宋以前,黃河流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黃河的洪水災害聞名于世,中原地區受害最大,一年中的4個汛期常洪水泛濫,成為歷代河禍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