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任賢治齊
太公封齊
周文王在世時,事無巨細,大都聽從姜太公的意見。在姜太公的大力輔佐之下,文王修德施恩,發展生產,擴張土地,征服戎狄,不斷削弱著商的實力,逐步形成了“天下三分,其二歸周”的局面。這為武王繼承父業、徹底推翻商朝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姜太公不僅輔佐文王完成了反商的準備工作,并親自參與到直接推翻商朝的軍事行動當中,擔當著三軍統帥的重任。
由于商紂殘暴無道,國力衰微,且早已失去民心,經牧野決戰,商朝徹底敗亡。滅亡殷商,姜太公自然是頭等功臣,正如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齊太公世家》中所載:“遷九鼎,修周政,與天下更始,師尚父謀居多。”也正因為有如此大功,在周初實行分封制之時,姜太公被封于營丘(今山東臨淄北),為齊國君主。受封之后,太公即率領姜姓族眾趕赴封地。因為天下大局已定,太公心中不似過去那般憂慮,長期以來的辛勞和疲倦,此時亦得以緩解,因此路上曉行夜宿,兼游山看水,走得十分緩慢。
幡然醒悟
這一日,太公率領族眾已經走了將近半天。中午太陽高照,十分燥熱,大家都嚷著要休息。太公也覺得有些疲累,便吩咐下去,讓大伙找些方便之處休息一陣,順便吃點兒東西。
看著族眾男女歡天喜地地散開休息,幼童少年卻不知疲倦地互相打斗、嬉戲玩耍,太公心中十分快慰。心想自己以年老之身,得文王知遇,得以出將入相,成就一番偉業,畢竟不枉此生。文王雖然故去,武王亦尊師重道,待己不薄,雖是君臣,那一番情意卻勝似君臣。自己那日去拜別武王,武王姬發竟感傷垂淚,依依不舍。如此重情尚義之主,離他而去,自己也確實有些割舍不下。
想到這,姜太公不禁深深嘆了口氣。這或許也是他一路慢行的一個緣由吧。不過,此番能率領族眾奔赴自己的封地,得以安養天年,足可謂善始善終,人生如此,夫復何求啊!
太公剛從深深思索之中解脫出來,就見迎面來了一支隊伍,仔細一看也是趕路之人。但見他們行色匆匆,太公覺得奇怪,便過去問話。路人聽說是姜太公在此,都停下腳步,趕過來向太公施禮。太公問:“如今天下已定,世道太平,卻見你們腳步匆忙,不知道在為何奔忙啊?”“回太公的話,小人們并無急事。”一個中年人向前幾步,恭敬地說,“只是,小人聽說時難得而易失,慢行必定錯失機會,太公不急于趕路,不像前往封地就職啊!”
這一番話,讓太公猛然驚醒。是啊,此時雖然攻滅了商紂的軍隊,占領了京城,看似大勢穩定,但邊遠地區還沒有納入統治秩序之內,仍是一片混亂狀態。自己耽于行程,豈不誤了大事。想罷,太公便命令族眾即刻啟程,急急趕路,第二天天剛放亮便趕到了營丘。果不出路人所言,姜太公剛到,正好趕上附近的萊夷部落聚眾前來攻打營丘,與太公爭奪此地。好在太公及時到達,親自統率部屬抵御來犯之敵,粉碎了萊夷部落的進攻。
三業并舉
姜太公在營丘修明政治,積極治理。在治國的方針策略方面,他施行了因地制宜的方策。
太公的理財富國、富民足民的發展經濟的思想主張不僅全面周到,而且深刻精辟。齊地田土貧瘠,百姓窮困,人口也相當稀少。《漢書·地理志》就記載說:“齊地負海瀉鹵,少五谷,而人民寡。”因此,在齊國經營農業十分困難,依靠農業來富國強兵絕對不是好出路。姜太公沒有蠻干,他在一番調查之后,發現“負海”雖有缺陷,卻也有豐富的魚鹽資源,齊地又有較好的手工業傳統,因此決定“因其俗”,積極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據《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太公望封于營丘,地瀉鹵,人民寡,于是太公勸其女功,極技巧,通魚鹽,則人物歸之,至而輻湊。”這種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利用自身資源條件讓商賈通商、工匠制作器物、婦女紡織的政策措施,充分調動了國人的生產積極性,是完全符合當時齊國的具體國情的。太公深知農、工、商三業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意義。國無農無食不穩,國無工無器不富,國無商無貨不活。因此這三種行業絕對不可偏廢,要協調發展,使人民有業可從,衣食飽暖,器具足用,財貨流通,財政充裕。在這種經濟思想的指導下,加上太公及后世諸王的苦心經營,齊國在經濟實力上有了迅猛的提升。當然,這與姜太公個人的經歷也有很大關系。他早年曾經經商,在朝歌、孟津一帶的市場做過小販,也干過屠宰,還賣過酒,可謂經歷豐富,因此對通過發展工商業來致富的方法十分熟悉。由此可見,太公不僅是一位杰出的軍事家,還是一位富于經濟謀略的商業家。
選賢任能
姜太公高瞻遠矚,認識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人性好生惡死,好德而歸利。如果能行仁義道德,就能使天下人前來歸服。因此,國君應當以天下之利為利,以天下之害為害,以天下之樂為樂,以天下之生為務。這樣必可以使萬民歸心。因此他大行仁義之道,修德惠民。
在用人方面,太公采取了“尊賢尚功”的方針。實際上就是尊重人才、重用賢能之士。《六韜·文韜》里《上賢》《舉賢》兩篇文中,集中表現了姜太公的重賢、上賢、選賢、舉賢的圣賢治國論及其思想內容。凡是有才干之人,不論身世如何,哪怕是出身貧賤,只要能夠為國為民做出貢獻,就應得到嘉獎和重用。這種不論高低貴賤、賢哲皆為我用的方針,是太公深遠的謀略智慧在政治上的集中表現。太公還要求,要根據各級官吏的職能分工來選取賢能,并依據各官職應具備的條件來考核官吏,鑒別他們才智的高低,考核他們能力的強弱,評定他們政績的優劣,使其名實相當,為國出力。此舉為齊國招納了大量的賢才。
以上由姜太公訂立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百年的發展史上代代相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為齊國后來成為五霸之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西周的輿服制度
西周的輿服制度是各級貴族等級的標志之一。所謂的輿是指車,服是指冠冕和服飾。西周王室賜予受命者衣服、車馬、旗幟,其冠冕服章包括衣、冠、帶、履、佩、笏等,它們有數量、質地、形制、顏色、紋繪、組合等方面的差別。一般而言,爵位較高的貴族所享用的車服的質地優良,各種圖案紋飾雅致,顏色搭配豐富多樣。而低級貴族所享用的車服質地較差,紋飾圖案也比較單調。冊命輿服為官方的信物,為政府任命官員爵位、身份及權力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級不同,所享用的輿服也不相同。冠冕服飾作為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的專用服裝,其嚴格的等級規定本身就具有十分鮮明的政治色彩。冕服作為官服,為適應周代禮儀制度的發展而得以不斷地完善。輿服制度與封建冊命制度及爵位制度有密切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