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大帝
時間
768~814年
人物
查理
德西迪里斯
教皇利奧三世
查理是矮子丕平的長子。他身材高大,精力充沛,自幼便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多年的征戰賦予了他堅強的意志和豐富的作戰經驗,他的剽悍善戰和卓越的軍事才能也深得矮子丕平的贊賞和喜愛。768年矮子丕平去世后,按照傳統慣例,查理和弟弟卡洛曼平分國土,同時登基為王。771年,卡洛曼猝然去世,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統治者。
南征北戰

查理大帝像
查理和他的父親一樣好戰,而且他的志向更為遠大,那就是建立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登基伊始,他便不知疲倦地率領大軍四處出擊,幾乎將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戰爭上。查理首先發動了三次戰爭,平定了阿基坦尼人的再度叛亂,并立其子路易為阿基坦尼國王。773年,教皇國再次受到了倫巴底人的軍事威脅,羅馬教皇哈德良向查理求援。
倫巴底人是矮子丕平堅決消滅的對象,查理卻顯得比父親開通,他娶了倫巴底國王德西迪里斯的女兒,并一度與倫巴底人結盟。這引起了教皇的恐慌不安,并以開除查理的教籍作為威脅。不過雷聲大雨點小,哈德良教皇接受了查理給予的好處之后,這件事便不了了之了。
面對教皇的求援,查理本來猶豫不決,但倫巴底國王德西迪里斯的舉動令他震怒了。卡洛曼死后,他的王后帶著兒子逃到倫巴底尋求庇佑。德西迪里斯抓住了這個機會向教皇施壓,要讓卡洛曼的兒子重新獲得繼承權。
德西迪里斯的行徑擺明了是在挑戰查理的統治權威。當時查理正在與撒克遜人作戰,無暇離開戰場,只好表示希望與德西迪里斯和解。德西迪里斯篤定查理不可能拋下戰事,于是有恃無恐地拒絕了。查理聞言后大怒,馬上應教皇之邀率軍前往意大利,討伐倫巴底人。次年,查理徹底擊敗了倫巴底人,將倫巴底劃入版圖。卡洛曼的子女落入了查理之手,至于這位伯父是如何處置他的侄兒、侄女們的,人們就不得而知了。
778年,查理出兵西班牙,攻打占領該地的阿拉伯人。雙方交戰皆損失慘重。考慮到局勢僵持對己方不利,查理答應了敵方的和談提議,準備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北地區。然而敵軍一邊假裝談判,一邊卻暗暗在法蘭克軍隊回國必經的比利牛斯山朗塞瓦爾山谷設下埋伏。查理順利地通過了山谷,但是負責保護輜重的后衛隊伍卻遭敵軍突襲,幾乎全被殲滅。經過多次戰斗后,801年,查理終于報了一箭之仇,打敗了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建立西班牙邊區。
除此之外,788年,查理還率軍征伐多瑙河上游南岸的巴伐利亞,廢黜了巴伐利亞公爵,將巴伐利亞劃分為若干個區,由他委任的伯爵治理。此后,查理又征服了多瑙河中游的阿瓦爾人。匈奴人和阿瓦爾人同屬強悍的游牧民族,占據著多瑙河下游,是查理的心腹之患。征服了阿瓦爾人之后,查理自然不會對匈奴人置之不理。他調用了龐大的人力和物力,一路推進,一舉擊潰了匈奴人,解除了匈奴人對歐洲的威脅。
征服撒克遜人
查理在位數十年共發動了50多次戰爭,其中最為漫長和嚴酷的是他對撒克遜人的征服。這次戰爭起于772年,終于804年,前后歷時30余年。
撒克遜人居住在萊茵河下游和易北河之間。他們強悍野蠻,經常對周邊地區進行掠奪。法蘭克國王曾經挫敗過他們,并強迫他們臣服。然而撒克遜人不愿俯首帖耳,時有反叛,令法蘭克的歷代國王頗為頭痛。查理當上國王后,決定鏟除長久以來的威脅,永絕后患。772年,查理派遣的一支隊伍挺進撒克遜人的圣地,夷平了神殿,掠奪了大量金銀財寶。法蘭克人對圣地的褻瀆激起了撒克遜人的憤慨,撒克遜人聯合起來,起兵反抗查理。
恰在此時,教皇向查理求救,查理決定放下戰事,率軍開赴倫巴底。撒克遜人趁機展開聲勢浩大的軍事行動,四處掠奪。查理返回后,迅速糾集軍隊,渡過萊茵河,擊敗撒克遜人,迫使他們投降。但是不到一年,撒克遜人再次起義。查理率領大軍趕來,數千撒克遜人投降,并答應改變信仰,成為基督教徒。但穩定的局勢沒有維持多長時間,782年,撒克遜人掀起大規模起義,殺死傳教士,并擊潰了一支法蘭克軍隊。查理獲悉后怒不可遏,緊急調動兵力,攻入撒克遜地區,大敗撒克遜人,一天之內集體屠殺了4500名撒克遜人。
查理的野蠻屠殺激起了撒克遜人更強烈的反抗,反反復復的戰爭一直持續到了804年。通過多年的軍事征服和宗教感化,查理最終征服了撒克遜人,使他們成了法蘭克的臣民。為了控制撒克遜人,查理將易北河畔的撒克遜人遷往他處,并實行嚴密的監控。
查理一生中大部分的時光都是在南征北戰中度過的。他一手持劍,一手高舉十字架,四處征伐,將法蘭克王國的版圖擴大了整整一倍。公元9世紀初,他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帝國版圖東起易北河,西臨大西洋沿岸,北瀕北海,南抵地中海,占有西歐大陸的絕大部分土地,囊括了今天的法國、德國、瑞士、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和部分西班牙的領土,成為當時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
查理大帝
如此遼闊的大帝國,統治它的君主怎能沒有一個相稱的名號?對于查理來說,“國王”的稱號似乎已經遠遠不夠了。
當時,教皇哈德良已經去世,利奧三世繼任教皇。利奧三世的生活放蕩不羈,引起了許多教士的不滿。他們威脅說要割掉他的舌頭,把他拉下馬。799年,被囚禁的教皇暗中出逃,走投無路的他在查理的扶持下坐穩了教皇的寶座。800年,貴族和教士再度反對教皇,查理率軍開入意大利,平定叛亂,保住了利奧三世的教皇之位。利奧三世感激涕零,當得知查理有意稱帝后,決定助他一臂之力。800年11月,查理抵達羅馬,教皇率領眾教士在郊外迎接他。這是一個公開的信號,因為只有當皇帝來訪時,教皇才會親自出城迎接。
12月25日,圣誕節,查理前往圣彼得大教堂做彌撒。他正在做祈禱的時候,教皇利奧三世突然捧出一頂金冠戴在了查理的頭上,高聲宣布:“上帝加冕于你,羅馬人的皇帝!”在場所有人都歡呼起來。查理順理成章地正式稱帝,史稱“查理曼”,意即查理大帝,正式的稱號為:查理,最安詳的奧古斯都,由上帝所加冕任命,是統治羅馬帝國的偉大太平皇帝,且以上帝的憐憫,擔任法蘭克人與倫巴底人的君主。法蘭克王國遂稱“查理曼帝國”。查理把自己當成羅馬帝國的繼承人和基督教世界的保護者,他的帝國自然而然便是古代羅馬帝國的延續了。查理曼帝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遠隔重洋的蘇格蘭和東方的非基督教國家阿拔斯王朝都和查理曼帝國建立了邦交,甚至后來的東羅馬帝國也不得不承認查理曼的皇帝稱號。
治國平天下
查理稱帝后,大規模的軍事沖突基本上已經平息,他開始對內進行改革,以鞏固統治。查理不僅是個能在馬背上打天下的君主,也是個能夠在寶座上揮斥方遒的有識之君。查理將龐大的帝國劃分為數百個伯爵區,由他委任的伯爵或主教進行治理。查理繼續推行采邑制,以保證下屬對他的忠誠,帝國境內的所有官員和主教一般都要從皇帝那里領受采邑(即封土),成為皇帝的封臣;同時,作為接受采邑的條件,他們都要宣誓向皇帝效忠。
查理設置了一套嚴密的由上至下的行政管理體系,以便有效地管理政務,地方上發生的重大事情可以迅速地層層通達上聽。帝國的中央政權除由皇帝親信組成的樞密會議外,還有討論重大決策的貴族大會,每年都會召開一兩次。為了防止底下官員陽奉陰違,除了派出巡按使視察監督地方行政司法外,他本人也經常到各地巡視。
為了加強對國內不同民族和地區的統治,查理親自參與制定法律。他先后制定的65個敕令中包括逾千條法規。這些法規的覆蓋面很廣,從政治到刑法,甚至到個人的家庭事務都有所涉及。
查理當政時,基督教在法蘭克的影響深遠廣泛。他意識到基督教是控制人民思想的重要手段,便大力推行以基督教為主的思想文化統治,并建立教會制度,設立教區,為君權和教權的融合提供了有效機制。
此外,查理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當時有很多朝臣都不識字,這對管理國家是相當不利的。于是查理在宮中成立學院,廣泛聘請知名學者前來講學,教導貴族子弟和推優選拔上來的貧民子弟。他還下令教會和修道院興辦學校,讓人民廣受教育。同時,他派人搜集和抄寫了許多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古典著作,甚至整理了古代“蠻族”的傳說和歌謠,使之得以保存和流傳。他還命學者校對拉丁文本的《圣經》,并且在全國強制推行。
查理的種種舉措使得法蘭克的文化事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局面,這一時期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學家譽為“加洛林文藝復興”。
814年,統治了法蘭克47年的查理大帝因病去世,享年72歲。作為偉大帝國的皇帝,驍勇善戰的馬背國王,兢兢業業統治國家的明君,查理的榮耀和光輝永遠留在了史冊當中。

查理大帝在圣彼得大教堂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