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辯是一種生存之道
一場爭論可能是兩個心靈之間的捷徑。
——紀伯倫
哪里有聲音,哪里就有力量;哪里有口才,哪里就有了戰斗的號角,就有了勝利的曙光。
在古代,蘇秦曾經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游說戰國諸侯,成為一代謀略大家。而在近代,孫中山先生通過激情澎湃的演講鼓舞士氣,帶領中華兒女推翻了清廷統治。到了現代社會,語言更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它無窮的魅力,它不僅鼓舞士氣,而且凝聚人文,甚至可以起到扭轉乾坤的作用。而要達到這一切目的,都必須具備良好的口才。雄辯之人在歷史上層出不窮,他們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更推動了歷史的進步??诓?,不僅是一種巨大的開拓進取能力,也是一種生存之道!
在清乾隆帝時期,有一位才子因其學識豐富、機智敏捷而聞名于世,他便是紀曉嵐。
有一次,乾隆帝突發奇想,想要試一下紀曉嵐的機智究竟達到什么地步,便故意問他:“何為忠孝?”紀曉嵐不知道乾隆帝為什么突然會問起這個,但他不敢怠慢,忙一本正經地回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兩者合起來,即為忠孝?!?/p>
話音未落,乾隆帝便說:“既然這樣,那朕就給你一個機會盡忠,賜你一死吧!”
此言一出,四座皆驚,紀曉嵐更是摸不著頭腦,想不通皇上怎么會突然就對自己賜死。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是他剛剛說過的話,乾隆帝的旨意又不能違抗,他只好謝恩退朝而去。
看到紀曉嵐退下,乾隆帝在心里暗暗發笑,他等著看紀曉嵐到底用什么辦法來化解這個難題。可是一個時辰不到,只見紀曉嵐氣喘吁吁地跑回來,跪倒在乾隆帝的面前。乾隆帝故意做出一副很生氣的樣子說:“朕已經將你賜死,你怎么還活著?難道你想抗旨嗎?”
只見紀曉嵐一邊喘氣,一邊急切地說:“回皇上,臣領旨之后便到河邊去尋死,卻遇到了屈原,他問我為什么投河,我將皇上的旨意告訴了他,結果他說:‘我當初投河是因為楚懷王是一個昏君,而如今的皇上卻非常圣明,你怎么能說死就死,讓他背上一個昏君的罵名呢?你應該先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一個昏君,如果是,你再死也不遲?!?,臣就回來了。”
聽了紀曉嵐的解釋,乾隆帝也陷入了兩難之中:讓紀曉嵐去死,則說明自己昏庸得像楚懷王。他只好笑一笑說:“既然這樣,那你就先活著吧!”
在這個故事中,紀曉嵐所采用的辦法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雙方的面子都得到了維護,而自己也不用去承受乾隆帝的無理要求所帶來的傷害。在乾隆帝首先發難時,他的依據正是紀曉嵐自己所說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他由此出發對紀曉嵐提出了“去死”的要求,顯得順理成章。而話是從皇上嘴里說出來的,紀曉嵐又不得不服從這一要求,因此他騎虎難下。為了重新掌握主動權,紀曉嵐想出了辦法,利用因君主昏庸而投河的前人屈原之口說出了自己不去死的依據,將難題重新拋給了乾隆帝——去死的前提必須是皇上是昏君,而乾隆帝斷然不肯在眾人面前承認自己是昏君,因此他的要求也就不用去執行了。
紀曉嵐的確機智過人,他用善辯能力救了自己一命。假如換另一個人去將怎么樣呢?假如換作一個同樣學識豐富,但是缺乏表達能力的人,他還能不能回來?或許他已經跳河自殺了!因此,口才的價值,口才的重要性,我們不可低估。
智慧箴言
明哲保身,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只有那些口才良好、善于雄辯的人才能臨危不懼,從而更好地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