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魔鬼城 世界上最大的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敦煌市以西是一片廣袤的戈壁灘,青灰色的礫石在陽光下熠熠閃光,讓人生出無限的蒼茫感。魔鬼城恰似這蒼茫中的遠古城池,在晴空烈日下,一座座凸起的巖柱和巖丘裸露著黃褐色的外表和清晰的沉積層節理,成了戈壁灘上神秘的點綴。這就是著名的敦煌魔鬼城,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玉門關外“魔鬼城”
出敦煌城,沿著絲綢古道西北行,約摸100千米的路程,便到達了因唐代詩人王之渙的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而聲名遠播的古玉門關。再從這個絲綢古道北路必經的關隘出發,沿著古老的疏勒河谷繼續西行,途經漢長城、河倉城和一些烽燧等古跡,還能看到一些小面積的沼澤、草甸,行約80千米后,在廣闊的黑色戈壁灘上有一處典型的赭黃色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千米,南北寬約1~8千米,面積約100平方千米,敦煌人稱之為“魔鬼城”。它地處庫姆塔格沙漠之北,西面毗鄰羅布泊,行政隸屬于敦煌市。
19世紀末,瑞典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對羅布泊附近及其以東地區的風蝕地貌進行了詳細考察后,采用維吾爾語“雅丹”來命名這種獨特的地貌。從此,一個多世紀以來,“雅丹”就成為氣候干燥多風地區這一類地貌的名稱,流行于世。

A藍天映照下的雅丹石柱

B雅丹地貌

C雅丹地貌
雅丹奇觀話成因
“雅丹”這個地理學名詞,維吾爾語的原意是指氣候干燥多風地區“具有陡壁的小丘”,后來泛指風蝕垅脊、土柱和風蝕溝槽、洼地的地貌組合,而且其垅脊、土柱與溝槽、洼地成平行并且相間排列,順盛行風向伸展。
據地質地理學家研究,敦煌雅丹“魔鬼城”位于新疆羅布泊之東,古地質時期屬于羅布海的海灣。在這個地區,自從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后,南面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就不能到達,其東面遙遠的太平洋來的暖濕氣流已成強弩之末,西面來的水汽被帕米爾高原和天山所阻擋,所以氣候變得異常干旱,古羅布海逐漸縮小為羅布泊,其以東變成干涸的海底,后來又成為古疏勒河下游寬闊的河谷。
羅布海灣干涸后,留下了大面積深厚的沉積物,在此基礎上,以后古疏勒河又堆積了大量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以泥土為主,其中含有大量聚砂和石膏膠結層。由于氣候干燥,大部分泥質沉積物干縮而產生龜裂,在流水不斷沖刷和盛行風的長期吹蝕下,裂隙逐漸擴大,并且搬運走沉積物中疏松的砂土,留下堅硬的泥土層和石膏膠結層,于是就形成了一系列平行并且相間排列的垅脊、土柱與溝槽。這就是我們現今看到的敦煌雅丹“魔鬼城”,它的形成經歷了大約30萬年到70萬年的漫長歲月。
從敦煌雅丹地貌分布的位置來看,它們均處于古疏勒河谷的出口處,總體展布方向與河谷延伸方向一致,也就是說,與古疏勒河自東向西的流向一致。由此可以推斷,敦煌雅丹“魔鬼城”的形成和發育,與河谷洪流對平坦而深厚的沉積物長期切割有關,此后又經過盛行風——強勁西風長年累月的風蝕作用,從而演化成垅脊、土柱與溝槽,大體呈東—西向伸展的地貌景觀。
大漠茫茫藏奇觀
敦煌玉門關外的雅丹“魔鬼城”,如果遠觀其形態風貌,酷似中世紀頹廢了的古城。登上“城區”內一座很高的“城堡”極目遠望,眼前的自然景觀令人為之一驚:這座特殊的“古城”,有“城郊”、“城墻”、“街道”、“廣場”和鱗次櫛比的“樓群”,還有造型各異的“塔林”、“亭臺樓閣”、“雕塑”和“飛禽走獸”等,其形象生動,惟妙惟肖,令世人瞠目。這些成因相同、形態風貌各異的地貌組合體,高差一般在20~30米之間,最高者可達50米左右。可以說,世界上許多著名的建筑,如北京天壇、西藏布達拉宮、埃及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阿拉伯清真寺……大千世界的景象:調皮的熊貓、游弋的海龜、巨大的酒壇、戲水的鴨子、跋涉的駱駝、出海的艦船……都能在這里尋找到它們的縮影或影子。置身其中,宛如走進了一個龐大的世界建筑藝術博物館,又像是走進了一個雕塑藝術公園或一個迷人的童話世界,讓人移步換景,目不暇接,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驚嘆不已。面對大自然賜予人類的這些杰作,縱使想象力豐富的詩人和畫家,恐怕也會深感畫筆太笨拙,不能逼真地把它們再現出來。
20世紀初,著名探險家斯坦因在赴敦煌途中經過玉門關“魔鬼城”時,被這里的奇異景象驚呆了,他在考察筆記中寫道:這樣的奇觀在他的考察經歷中真是見所未見。1999年秋季,由中科院院士李吉均率領的地理、冰川、沙漠等學科專家教授組成的考察團,對“魔鬼城”這片神秘的地區進行了詳細考察后,一致認為:這里集中連片、造型豐富多彩的雅丹地貌,堪稱世界罕見的自然奇觀。
敦煌雅丹地貌群落之所以被稱為“魔鬼城”,是因為它的地貌形態異常詭譎;再者,這里地處戈壁沙漠大風區,每當夜幕降臨之后,尖厲的漠風發出恐怖的呼嘯,猶如千萬只猛獸在怒吼,令人毛骨悚然。

大自然塑造的雅丹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