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遠流長的江西文化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游交接部的南岸,毗鄰浙江、福建、廣東、湖南、湖北、安徽六省份,位于我國東南大三角的腹地之區。這片古老的土地古時候即有“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之稱,因境內流淌著贛江與鄱陽湖,又稱贛鄱大地。在幾千年的發展史中,它與中原文化、楚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最終形成源遠流長又別具一格的江西文化。
背景與淵源
獨特的地理環境為江西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絕佳的背景。江西境內河流密布谷汊縱橫,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盆地,每個盆地相當于一個穩定又自給自足的農耕基地,漸漸發育成各種小型的地域文化,如贛南文化、廬陵文化、臨川文化、袁州文化、饒州文化等。
江西多山,山間又孔道眾多,溝通并加強了江西與各地的文化交流。懷玉山、鄣公山蜿蜒于東北,是吳越文化的連接地;九連山、大庾嶺橫亙于贛粵之間,自古就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的交流要沖;幕阜山、九嶺山并列西北,是江西吸納楚文化的陸路交通區;幕阜山余脈延伸到江湖之濱,形成拔地而起的廬山,宗教文化在此共榮。
贛江是江西第一大河流,也是長江第二大支流,它沿途經過19個縣市,為全省帶來了航運之便,把大小城鎮聯結成網,融匯滋育了江西的地域文化。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它承接贛江等五條大河,最后注入長江,是長江航運系統中的重要樞紐。這一帶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江西接納中原文化的核心區域,長年以來一直與外地文化有著頻繁的交流。

商晚期·提梁三足獸首壺
此壺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通高37.2厘米,足高9.5厘米,梁高13厘米,口徑9.2厘米,現藏于江西省博物館。江西新干大洋洲商墓的發現,充分說明了商周時期江西就有先民生存并進行生產勞作。
江西文化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這里發現的200多處遠古文化遺址,表明了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此活動。秦漢時期,江西一帶農業、手工業有了很大進步,宗教文化也開始出現。三國兩晉時期,由于各路英豪爭雄,促進了中原文化與贛鄱民情的融合,特別是儒學與佛教獲得長足發展,江西文化逐漸融入了中心文化區域。

江西美麗的梯田
江西的農耕文化由來已久,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贛鄱地區的先民已經以稻作農業為主要經濟活動;隋唐以后,江西的丘陵地區被廣泛墾殖;南宋以后,梯田越來越廣泛,進一步加強了江西水稻主產區的地位。
隋唐時期,儒、佛、道思想在種種矛盾與沖突間相互滲透,一些著名的佛寺、道觀大量涌現,一批開宗立派的高僧也頻頻出現。到了宋元時期,江西一帶的學術風氣甚濃,宋學、理學、經學、史學、文學、醫學、農學、科技紛紛呈現出齊頭并進之勢。明清時期,江西文化的發展趨勢更為明顯,全省興辦儒學,倡導忠孝倫理,江西文化逐步向外擴散。到了清代后期,由于連年兵禍,此地的文化發展速度漸漸放緩。后來,隨著維新思潮的興起,一批年輕學子遠赴海外求學,歸國后在史學、哲學、經濟學、生物學、醫學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江西文化的代表
江西文化基礎深厚,而且覆蓋面很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學文化、書院文化、稻作文化、陶瓷文化、青銅文化和宗教文化。

江西省龍江書院
龍江書院位于江西省的龍江河下游,因龍江而得名。該書院由原寧岡、酃縣、茶陵三縣的客籍紳民捐款集資修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三年后完工,是當年三縣客籍人的最高學府。
儒家學說是中國的傳統國學,江西人尊儒崇儒,大力弘揚儒學精神。兩漢時期,南昌的程曾就前往京師,精研《春秋》博讀“五經”,回鄉后又收納各地弟子廣泛傳播儒學教義;唐宋時期,劉敞等人闡揚“微言大義”,開創了批評漢儒的新學風;明朝時期,又有顏鈞、何心隱等人傳播仁義道德之觀念……經過歷代學者的大力弘揚,江西的各種文化現象有了鮮明的儒學標記,甚至連僧道的修行中也出現了“君臣五位”、“凈明忠孝”等規條。
從中唐到清末,江西的書院教育長盛不衰。在科舉制度的促進下,江西當地的平民家族追求“學而優則仕”,紛紛興辦書院,形成崇學興學之風尚。書院教育與儒學思潮交融并匯,一些從平民書院里成長起來的官宦學者踏入仕途,為家族增光添彩,也為后輩書生樹立了奮斗的榜樣,江西的書院教育有了更充足的后勁。受此影響,社會上的文化職業也相繼增多,大批讀書人或教書、學醫,或開設書鋪、傳習書畫等。
江西一帶以水稻為核心的農耕文明有著上萬年的歷史,在隋唐時期就已成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燒制陶瓷和青銅冶鑄也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很早以前便顯現出極大的地方優勢。江西先輩們把這些古老的智慧編撰成書,一代代傳播下來,比較著名的有《禾譜》、《浸銅要略》、《天工開物》、《景德鎮陶錄》等。
宗教文化在江西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幾千年發展史中,江西出現了一批佛教高僧,如開創凈土宗的慧遠,開創洪州宗的道一,開創曹洞宗的良價、本寂,開創禪宗南派的慧能等人。一批佛教祖庭也相繼建起,如廬山東林寺、宜豐洞山、宜黃曹山、修水崇恩禪院、萍鄉普通禪院等。江西的道教要提到張天師與許真君,前者在龍虎山開創了道教的正一派,后者開創了道教的凈明忠孝派,著名道場有龍虎山天師府、西山萬壽宮、鐵柱萬壽宮等。
特點與地位
江西文化在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幾個明顯的特點,即起點較高、兼容并蓄與教育為先。
從江西已發現的200多處遠古遺址來看,那時候已經出現比較先進的冶煉技術、陶窖制作與原始農業。尤其是從大洋洲商墓、吳城遺址、角山遺址及一千多個原始符號來看,江西一帶的遠古文化遠遠高于同時期的其他地域文化。
因為江西地處東南腹地,再加上便捷的航運交通,江西文化與楚文化、中原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甚至海外文化都有過頻繁的交流。在這場漫長的交流中,江西文化接納八方兼容并蓄,創出了別具一格的本地特色。陶淵明、朱熹、陸九淵等人推動了江西的文學、理學向前邁進。宋應星的《天工開物》,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以及景德鎮燒瓷之技、樟樹鎮的藥都之名俱成為江西文化的精彩亮點。
江西一向比較注重教育事業,時時處于朝代前列。東晉時期,官學教育興盛一時,一般富家子弟均能入學。唐末以后,平民教育日益盛起,東佳書堂、華林書院、劉氏墨莊等民辦書院漸漸增多,白鹿洞書院、白鷺洲書院等官辦書院也相繼涌現。到了近代時期,江西學者還積極創辦新式學堂,建成了一批女子學校與農業學堂。
厚重綿長的江西文化從上古發展而來,又不斷豐富繁盛,處處反射著我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之光。

江西撫州湯顯祖紀念館湯顯祖塑像
湯顯祖是我國明代戲曲大家,明撫州臨川人,他一生有四部劇作最著名,即《牡丹亭》、《南柯記》、《紫釵記》和《邯鄲記》,此四部并稱“臨川四夢”。他開創了“臨川派”戲劇,對后世戲劇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