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晚霞余暉中的海天佛國
“觀音過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樓閣高低二百寺,魚龍轟卷萬千波。”一直以來,普陀山以旖旎的美景,吸引著古今中外無數文人墨客、名人高僧。他們“遞山萬里,逾溟渤,犯驚濤”來到這個僅有12.5平方千米的小島上,欣賞風光,賦詩述懷,抒情詠志,并留下了1500余首詩詞贊偈,成為普陀山獨特的文化藝術瑰寶,這在世間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普陀山位于舟山群島東部海域,是舟山群島眾多島嶼中的一個,處于北緯29°58′3~30°02′3,東經122°21′6~122°24′9,面積為12.5平方千米,南北狹長8.6千米,東西較窄3.5千米,海岸線長30千米。以中部的佛頂山為最高峰,海拔288.2米,并向周圍延伸開來,形成多座海拔在100~200米的山峰。普陀山與峨眉山、九華山、五臺山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是觀世音菩薩道場,素來有“海天佛國”、“南海圣境”的美譽,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風景區。與其他3座名山不同,普陀山具有美麗多彩的海上景觀,是一座真正的海上仙山。

普陀山遠景

普陀山“海天佛國”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海會橋外。三門四柱,花崗石結構。上鐫胡鐵生、劉江等人所書聯額。

普濟禪寺大殿山門

法雨禪寺內的九龍壁
九龍壁建于1987年,寬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龍飛舞,栩栩如生。

普濟寺內供奉的毗盧觀音金像
佛家圣景在人間
普陀山作為佛家仙山,其人文和自然景觀堪稱上乘之作。南海觀音像是普陀山上最著名的景觀,也是普陀山最神圣的地方。觀音像臺座三層,整體高33米,其中佛像高18米,蓮臺高2米,臺基高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為銅質結構,其中面部含金6.5千克,總體造價為1500萬元,于1996年4月動工,歷時18個月完成。觀音雙目垂視,眉如新月,左手托一佛家法輪,右手施無謂印,整體造型端莊穩重,生動傳神,氣勢恢宏,大慈大悲形象盡顯,令人敬畏有加。佛像面朝大海,位于南天門和觀音眺之間,與珞珈山隔海相望,是普陀山的標志。
普陀山的佛教歷史悠久,山上建造有多處佛家寺廟,普濟禪寺、法雨禪寺、慧濟禪寺并稱為普陀山三大禪寺。普濟禪寺又稱為前寺,前身是“不肯去觀音院”,創建于唐咸通年間,專供觀音菩薩,殿內供奉著高8.8米的毗盧觀音,香火繁盛。法雨禪寺距普濟寺2.8千米,創建于明萬歷八年(1580),又被稱為后寺,九龍觀音殿是寺內最輝煌的建筑,也是目前國內寺院建筑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殿,殿內供奉高6.6米的毗盧觀世音坐像?;蹪U寺位于海拔291.3米的佛頂山上,佛頂山是普陀山的最高峰,所以慧濟寺又被稱為佛頂山寺,初建于明代,整個寺院深藏在森林之中,以幽靜稱絕。與其他兩座禪寺不同,慧濟禪寺的主殿大雄寶殿中供奉的是釋迦牟尼像,兩邊由阿難和迦葉侍之,兩廂各有10尊塑像,是傳說中的“二十諸天”,后兩側供奉有千手觀音木雕像。
從法雨禪寺經飛沙岙,過祥慧庵,就是普陀山最東端的青鼓壘山。在青鼓壘山東南端有一個高約60米,縱深約50米的洞窟,洞巖如斧劈,峭壁危峻,兩邊懸崖構成一門,稱為梵音洞。梵音洞的磅礴氣勢和陡峭危壁,讓其他洞壑望塵莫及,歷來為普陀山的重要景觀,被人們嘆為最神奇的洞壑。梵音洞與潮音洞南北相對,它和潮音洞的潮音,各具特色,合稱為“兩洞潮音”。梵音洞兩側絕壁之間架設有石臺,“觀佛閣”建于其上,前可觀海,后可觀洞,又是觀潮的最佳處。由于特殊的地形特點,每當海水自遠處涌來直入洞中,不斷地拍打在洞壁上時,其聲響似龍吟虎嘯,驚天動地,終日不絕,聞之令人膽戰心驚。

梵音洞“觀佛閣”

普陀山上的“南天門”
佛家講究坐北面南,以南向為正。普陀山上的南天門位于南山之上,處于普陀山的最南端。相傳這里是八仙過海之所,禪宗始祖達摩禪師也曾在此居住。此處有一石橋,名為“龍橋”,因橋身似龍形而得名。林立的巨石中,有兩塊巨石形如大門,故取名南天門。闕門上檐中間刻有“南天門”三個大字。旁邊有龍眼井、獅子石等。南天門景觀多以高聳直立的山石組成,門內俊秀奇美,門外直面浩瀚無際的大海。眾多的摩崖石刻也成了一處特殊的景觀,清朝康熙年間的武將藍理曾在門側題寫了四個大字“山海大觀”,筆勢蒼勁有力,雄渾非常。還有“砥柱南天”、“龍華大會”、“海岸孤絕處”等各色石刻,為南天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普陀山的佛家文化陶冶人們的心靈,而一些現代景觀則可以撫慰人們疲憊的身心。千步金沙灘是舟山群島上面積第二大的沙灘,長1370米,寬400米。從名字上可以看出它的特點,金色的沙子,質地松軟細膩,這是一般沙灘難以比擬的。晴天碧海之時,漫步在廣闊的金沙灘上,腳下的沙子會跟隨你的腳步,仿佛推送著你向前行進。這里的海浪較大,終日不知疲倦地拍打著海岸,來時兇猛異常,去時溫和平靜。偶爾潮漲浪急,再配以大風造勢,場面驚心動魄,驚險異常,湍急的海水如躁動的機器發出轟鳴的巨響,仿佛要吞噬天地一般。平靜的海面是游客最期待的,或暢游海水之中,追憶曾經的記憶;或與孩子嬉戲海邊,體味家人帶來的溫馨快樂;或閉目平躺在沙灘上,享受早已忘記和逝去的輕松,靜靜感受著屬于自己的片刻寧靜,這些都會成為一種奢侈的幸福。當你親身體驗過之后,會感覺到自己與大海、沙灘已經融為一體,會成為一次永恒的記憶。

千步金沙灘
美麗的觀音之鄉
觀音菩薩又稱觀世音菩薩或觀自在菩薩,佛教將其列為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與大勢至菩薩和脅侍菩薩一起并稱為“西方三圣”。供奉觀音菩薩的習俗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農歷二月十九日是觀音誕辰日,農歷六月十九日是觀音得道日,農歷九月十九日是觀音出家日,每到這三個節日,供奉觀音大士的廟宇都會人潮涌動,國內最著名的朝拜觀世音菩薩的勝地就是普陀山。
普陀山上巨大的觀音菩薩雕像,每年都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拜訪和觀賞。尤其在三大香會期間,全國各地甚至海外的觀音信徒都會前來拜祭,還有大批為了一睹菩薩真顏的觀光覽勝者也會聚集于此。所以,香會期間普陀山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從普陀山上留下的煉丹制藥的遺跡可以推算出,類似的宗教活動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時期。普陀山的佛教活動最早始于唐朝,相傳當時有西域高僧到普陀山禮佛,在潮音洞親眼見到了觀音現身世間,于是相信這里是觀音降臨人間的圣地。唐咸通四年(863),日本僧人慧鍔前往五臺山,親自請觀音像歸國,路過普陀山海面時觸礁難行,便將佛像留在普陀山一民宅家供奉,此后便在這里形成了觀音道場。宋元時期,受到朝廷政策的影響,佛教文化得到大力發展。宋乾德五年(967),皇帝的內侍王貴代替宋太祖趙匡胤到普陀山敬佛,并御賜錦幡,從此開啟了皇家和朝廷禮佛的時代。宋嘉定七年(1214),朝廷正式下令將普陀山作為朝拜觀音的指定道場。這樣的榮耀讓普陀山成了人們向往的地方,也吸引了眾多名人雅士的青睞,宋朝詩人陸游,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等都曾登上這座仙山,不惜墨寶,為普陀山留下了珍貴的詩詞畫卷。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千古一帝康熙都曾多次與普陀山高僧品佛論道,并御賜金匾、御筆、佛經、紫衣等物品,足見普陀山佛教文化的重要性。唐、宋、元、明、清五朝期間,有超過20位皇帝不遠萬里前往普陀山禮佛,以祈求神靈的庇佑,期盼國泰民安,江山永固。

每逢觀音文化節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音信徒齊聚普陀山
觀音、名山、碧海、金沙、奇石、絕壁構成了普陀山獨特的風景,也成就了普陀山海邊仙山的美名。這里是一片寧靜虔誠的禮佛圣地,一處巧奪天工的自然名勝,一個激情四射的海濱娛樂場,一座無與倫比的海天佛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