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古代的照壁
- 建筑奇觀(世界科技百科)
- 宋濤主編
- 1029字
- 2015-04-21 15:46:10
照壁,又稱影壁、照墻、屏、樹,是古代房屋庭院的一種附屬建筑,設在門外正對大門處,或院內正對大門處,是古代建筑中大門內、外作屏障的特有位置。入門時,內外照壁形成建筑物的第一道空間,作為屏蔽,使人無法窺見宅院內部;作為標志,既是本處宅院的“徽記”,又給人以空間變換之感。大凡豪門貴族等大戶人家宅院及寺廟等,一般均置有照壁,除規(guī)模大小有別外,其結構基本由壁畫、底座和壁頂三部分組成,多為磚石壘砌。因為照壁所處位置顯要,所以修建者在用料、造型、建構等方面,都非常講究,尤其重視壁畫的裝飾,或繪畫,或作書,乃至精雕細刻于其上。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西周時代陜西歧山鳳雛建筑遺址就有了照壁。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載:“(梁)武帝崇飾佛寺,多命(張)僧繇畫之……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睛者見在。”這則有名的“畫龍點睛”的故事,充分說明古人對照壁等裝飾藝術的重視及藝術的精湛程度。又據(jù)宋代鄧椿《畫繼》:宋人郭熙見唐代畫家楊惠之所塑山水壁,又生出新意,令匠人以手槍泥于壁,或凹或凸,干后以墨彩隨其形跡涂染,塑成峰巒林壑、樓閣人物,形象逼真,宛若天成,以此開照壁雕塑之先。
我國現(xiàn)存古代最著名、壁體最大、雕工最精的照壁當屬山西大同九龍壁。此壁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照壁。府邸毀于清崇禎末年兵火,唯九龍壁幸存。壁長455米,高8米,厚202米。下部為須彌座,頂部為仿木建筑廡殿頂、中部壁面為翻騰于云海波濤之中的九條巨龍。整個照壁全用特制的黃、綠、紫、藍、赭等五彩琉璃磚拼砌而成,極其奢華。又如湖北襄樊市襄陽城內的原明襄王朱瞻王府前的照壁,全壁主要用綠色石料修建,故稱“綠影壁”。壁高7米,長25米,厚16米,仿木結構形式,下有須彌座,上有斗拱柱架,四阿式頂。壁面分三堵,全部飾以龍的形象圖案。中間壁面為“二龍戲珠”,東西兩堵是“飛龍出水”,壁面四周鑲有姿態(tài)各異的99條小龍,整個壁面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我國石刻藝術之精品。此外,北京北海彩色琉璃磚九龍照壁,山西佛教圣地五臺山普化寺和龍泉寺照壁,以及北京孔廟和全國各地孔廟(文廟)的琉璃磚照壁等等,都是很有名氣的國之瑰寶。
照壁同室內屏風一樣,具有使用和觀賞的雙重價值,因此為人們所喜愛,延傳至今。不僅大戶人家和大型庭院,就是城鎮(zhèn)和農村的小戶院落,也常建有照壁(影壁),成為建筑中的一種傳統(tǒng)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