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觀念是中醫學的基本觀點之一,它突出地體現在藏象學說中。藏象學說以五臟六腑為中心,以心為主導,通過經絡聯屬關系,把人體各部分組成一個既分工又合作且與外在環境相通的有機整體,并借用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人體的整體性。臟腑之間相對的平衡協調,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是機體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疾病的發生,實質上就是這種平衡協調、整體統一狀態遭到破壞的結果,因此治療人體疾病的意圖就在調整臟腑之間發生的紊亂狀態,以恢復機體內在環境的平衡協調,達到人體與外界環境的整體統一。而這種整體觀念的基本思想早在《黃帝內經》中就體現出來了,后人多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總結。
(一)人體的臟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1.心為主導,各臟互用
人體內臟是一個具有內外聯系、自我調節和自我適應的整體。十二臟腑功能各有專司,如“心主神明”“肺主治節”“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等等,是一個以心為主導、相互為用、密不可分的統一體。心主神明是指人的整體生命活動,包括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功能都是由心主持和體現的。
心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有支配和調節全身臟腑組織器官功能活動的作用。人體一切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諸如肝藏血,肺司呼吸,脾主運化、統血,腎主納氣、藏精等。莫不是在心神的統一主導下完成的。“主明則下安”,心神的功能正常,人體的生命活動亦正常;反之,心神的功能失常,“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則人體各臟腑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引起病變,甚至導致死亡。
任何一個臟腑的功能活動都是整個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每一臟腑發生病變,都要影響其他臟腑的生理功能,導致臟腑之間協調關系遭到破壞。這種重視心神在五臟中的主宰作用,以五臟為中心的十二臟腑統一的整體觀,是藏象學說的突出思想。
2.臟腑相合,協調共濟
人體的臟腑之間存在著表里相合的關系,如心合小腸,肺合大腸,肝合膽,脾合胃,腎合膀胱,心包合三焦等。構成表里關系的根據,主要是經脈的聯系。臟為陰,腑為陽;陽為表,陰為里;臟的經脈屬陰而絡于腑,腑的經脈屬陽而絡于臟。一臟一腑,一陰一陽,相互絡屬,協調共濟,從而維持著整體機能活動。如脾為太陰濕土,胃為陽明燥土;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主升,胃主降;二者陰陽相配,燥濕相濟,升降相因,使飲食物的受納、消化和轉輸等功能得以正常進行。表里相合的臟腑不僅在生理上相互聯系,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影響胃的受納與和降,出現飲食減少、嘔吐、惡心、脘腹脹滿等癥;反之,若飲食物有失節制,食物停滯胃脘部,胃失和降,亦可影響脾的升清與運化,出現腹脹、腹瀉等癥。又如肝與膽:膽附于肝,有經脈互為絡屬,構成表里關系。膽汁來源于肝之余氣,膽汁能夠正常排泄和發揮作用,也靠肝的疏泄功能。若肝的疏泄功能失常,會影響膽汁的分泌與排泄;反之,若膽汁排泄不暢,也會影響肝的疏泄。肝病常影響到膽,膽病也可波及于肝,最終可導致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從情志意識思維過程來看,肝主謀慮,膽主決斷。謀慮后必須做出決斷,而決斷又來自于謀慮,兩者密切聯系。
有些臟腑的表里相合關系在生理上的表現不一定很明顯,在病理上卻是較為明顯的。如心與小腸:心有實火,可移熱于小腸,引起尿少、尿痛、尿黃、尿路有灼熱感等癥;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炎于心,可見心煩、舌紅、口腔潰瘍等癥。
3.經脈絡屬,循環流注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黃帝內經》中稱其為“使道”,即臟腑之間相互聯絡的道路。經脈及其分支是聯絡臟腑肢節,通行全身氣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人體各部的通路,循環流注,如環無端,從而使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表里上下內外彼此緊密聯系、協調共濟的統一體。
十二經脈與其本身臟腑直接相連,稱之為“屬”,它們分別隸屬一臟或一腑,并與相表里的臟腑聯絡,從而構成“絡屬”關系。每一陰經隸屬于一臟,每一陽經隸屬于一腑;臟為陰,腑為陽;陽經屬表,陰經屬里。各經都以所屬臟或腑命名,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經脈的表里關系與臟腑的表里關系相同。如手太陰肺經與手陽明大腸經相為表里,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為里,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為表等。具有表里關系的經脈,在四肢分布部位上內外相應,并在手足末端互相聯結。
經脈,也是心神出入的通道,“心藏脈,脈舍神”,五臟六腑在心神統一支配下的相互聯系,是以經脈為途徑的。而神是通過經脈而游行出入于全身各處,發揮它的治理調節作用的。
十二經脈分布在人體內外,其經脈的氣血運行是循環貫注的。流注次序從手太陰肺經開始,依次傳至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再回到手太陰肺經,首尾相貫,循環往復。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正是通過經絡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復雜的聯絡交會,得以聯結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例如肺主氣,生成宗氣,宗氣貫注于脈中,隨血循行于全身,以發揮其推動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作用;又如脾通過經脈為胃行氣于三陰,胃通過經脈為脾行氣于三陽,無一不是以經脈為其相互聯系的。
在正常生理情況下,經絡有通行氣血、傳導感應的作用,而在發生病變時,經絡就成為病邪傳播和反應病變的途徑,臟腑病變可以通過經絡的傳導感應,在體表反映于其相應的經絡循行路線或某些特定的部位上,如“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靈樞·經脈》論述的“是動病”(經絡病)和“所生病”(臟腑病),亦是臟腑病變通過經絡反映于外的表現。
4.開闔有度,啟閉適時
開闔,即開啟與閉合。開闔是臟腑正常生理活動保持協調平衡的表現形式之一,主要體現在氣與津(水)液代謝的平衡與協調方面。
五臟之中,肺外合皮毛,主管汗孔的開闔。在《黃帝內經》中將汗孔稱為“氣門”。正常情況下,肺氣充足,則皮毛潤澤,汗孔開闔正常,機體不易受外邪侵襲。氣門的開合,還與自然界相互呼應,息息相通。《靈樞·五癃津液別》中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水下流于膀胱,則為溺與氣。”由于春夏陽氣發泄,氣血多趨于表,如果天氣太熱或衣著過厚,則腠理松弛,汗孔開啟疏泄出汗以散內熱;秋冬陽氣潛藏,故腠理致密,汗孔閉合,以防御外邪入侵。水液不能外出為汗,則下流膀胱,因而尿量增多。
后世醫家將汗孔的這種作用稱為“宣肺氣”。清代唐容川在《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中說:“皮毛屬肺,肺多孔竅以行氣。而皮毛盡是孔竅,所以宣肺氣,使出于皮毛以衛外也。”若肺氣虛弱,則衛外之氣不足,肌表不固,開闔失常而見自汗;若肺氣郁閉,表寒內伏,則汗孔閉塞而無汗。故臨床常以宣肺法治衛氣郁閉的表實無汗,用斂肺法或調合營衛以治表虛多汗。肺之開闔失常,肺氣不利,還可導致咳嗽、喘急等癥。用干姜、細辛、五味子,斂肺與宣肺散寒相配合,目的就是恢復其開闔功能。
肺的宣降功能失常,還可影響膀胱的開闔,以致尿液不能正常排泄。用輕宣肺氣的方法(提壺揭蓋)可恢復膀胱開闔功能。
腎為水臟,與膀胱為表里。腎之氣化失常,可影響膀胱的開闔。如開多闔少,則見尿失禁、遺尿;如開少闔多,可出現排尿不暢,癃閉、水腫等證。復腎臟氣化之常,則膀胱開闔有度。
肺主呼氣、腎主納氣。《血證論》所謂“其居丹田,內主呼吸”,即指腎主納氣的功能而言。只有正氣充沛,攝納正常,才能使肺的氣道通暢,呼吸均勻。如果腎虛,腎氣不固,吸入之氣不能歸納于腎,可影響肺氣的開闔,出現呼多吸少,喘促氣短、自汗、盜汗等癥。
5.藏瀉相因,對立統一
藏瀉是對臟腑(五臟、六臟、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早在《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有記述,“所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
人體臟腑的藏與瀉,不是孤立的是相反相成的。藏是瀉的物質基礎,瀉是藏的必要前提。臟與腑,或寓藏于瀉,或寓瀉于藏。藏瀉相因,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五臟多指胸腹腔內組織較充實的器官,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貯藏精氣。陰精是人體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宜藏不宜泄(“藏而不瀉”)。至于“滿而不能實”,則進一步說明了五臟只可充滿精氣,而不容任何濁物糟粕充斥其中。
六腑多指腹腔內中空有腔的器官,其基本性能是消化水谷,分清泌濁,傳送糟粕,屬陽主動。以通降為主。
奇恒之腑在組織結構上類腑而異于臟,亦是中空有腔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卻類臟而異于腑,主貯藏精氣,屬陰。如膽主貯藏精汁,脈主貯運血液,腦主藏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