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的意思就是保養人的生命,說得雅致一些,“養生”也可以叫做“頤壽”。“頤”為保養之意,而“壽”則指長壽。顧名思義,“養生”和“頤壽”實際是從兩個方面說明了養生保健的目的就是要活得好并且要活得長。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講都非常寶貴,“長生不老”則成為人們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和追求。這個夢想幾乎與人類文明的歷史一樣悠久,養生文化也成為我國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千百年來在養生方面有許多寶貴的經驗。關注并踐行中醫養生之道,對怡神養性、防病健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廣義地說,從人類誕生開始,養生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也就隨之問世了。殷商以前,有關于養生文化的記載多來源于一些充滿神話色彩的歷史傳說。如我國傳說中的“陰康氏”(陰康氏:女,姓風,名達耳,號陰康氏。中國氏族聯盟時代伏羲女媧政權的第六十五任帝。)部落先民由于生活環境潮濕外加過度勞動,很多人都得了“關節不利”的毛病。為了擺脫疾病的困擾,“陰康氏”部落的先民們發明了一種“摔筋骨、動肢節”的養生方法,這種養生方法類似于氣功導引。“大禹治水”的故事廣為人知,據史料記載,大禹發明了“禹步”,即一種以呼吸運氣結合腳步移動的導引養生方法,所以他也應該是一個養生方面的先驅了。夏商時期最著名的養生家要算彭祖了,彭祖原是先秦傳說中的仙人,后被道教奉為仙真。根據古代典籍記載,彭祖精于養生,尤善導引行氣及飲食調理,相傳他歷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當然,活到八百多歲的說法確實夸張了些。據考證,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個氏族,這個氏族精于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并因此而聞名于世,于是逐漸產生彭祖享壽八百這類的傳說并流傳于后世。
從殷商開始,我國的養生文化有了確切的文字記載。如甲骨文中出現了“沐”“浴”“寇帚”之類的字樣。“沐”指洗頭,“浴”指洗身,合在一起就是洗澡之意,強調要重視個人衛生。“寇帚”古時作大掃除講,即強調要打掃集體衛生。西周時期,養生思想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專門掌管周王和貴族階層飲食的食醫及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食醫負責調配王室貴族飲食的寒溫、滋味、營養等,相當于現代的營養師,而專門主管環境衛生的官員又大致相當于現代的衛生防疫人員。這些養生保健思想出現在我國幾千年前的古代,是具有極其先進意義的。
中華養生文化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要首推春秋戰國。這個時期,百家爭鳴,學術思想非常活躍。在先秦諸子的學說中,在養生問題上貢獻最大的要數儒家和道家。如儒家學說的奠基人孔子主張“知者樂,仁者壽”,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養生理論,即“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說君子有三件事要警覺:年輕時,血氣尚未穩定,要警覺貪戀女色;壯年時,血氣旺盛,要警覺爭強好斗;老年時,血氣漸衰,應警覺貪得無厭。孔子提出的“三戒”,極為準確地抓住了人在不同年齡段的人性弱點,指出其既失品德、又傷身體的危害性,提醒人們警覺力戒,以善其身。此外孔子還非常重視飲食起居,提出“食不語,寢不言”,即吃飯和睡覺都不要說話,這樣才能保證營養的攝入和睡眠的質量。孔子晚年以教書為樂,更是忘懷得失,進入一個能“解脫一切”的狀態,并以此自終。孔子一生周游列國,顛沛流離,盡管如此,仍享年72歲,在當時,可謂高壽,這與其重視并擅長養生保健關系密切。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著名的養生理論家和積極的養生實踐者。相傳老子活到一百六十多歲,這與他重視養生以及善于在實踐中積累養生的理論和方法是分不開的。他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人必須遵循地的法則才能生存,土地依賴天象氣候的變化才能生萬物,天象氣候則是依其道即規律而運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當然,即所謂自然的東西。這是他悟于宇宙之變化,而用于人體養生的原則。提倡人們要順乎自然之道、適應自然之法,以不養而去養生,也就是順應自然的養生觀。此外,他還提出了“歸真返樸”“清靜無為”的養生理論,這些對指導后世養生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秦漢至隋唐時期,是中華養生文化的鼎盛時期,統治階級對長生不老之術出現了狂熱的追求,如秦始皇曾遣數千童男童女赴蓬萊島以尋求仙藥,漢武帝曾建金莖(大銅柱子)來承接甘露以延年益壽。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養生文化的興盛。《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醫學經典著作,其中記載的養生方法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引導和帶動中醫養生日趨走向繁榮,并出現了很多擅長養生之術的醫家,如張仲景和華佗等。“醫圣”張仲景提出了“內養正氣、外慎邪氣”的養生經驗,提出了預防為主的養生思想。被譽為“外科鼻祖”的華佗則根據古代的導引法,創立了著名的“五禽戲”,開創了后世體育療法的先河。孫思邈,被稱為藥王孫天醫,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生,也是運動養生的實踐家。他總結出養生十三法,包括如: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耳常鼓、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腳常搓等,這些養生方法皆具有簡單易學、效果顯著的特點。
兩宋、金元時期,中醫學出現了流派紛呈的局面,涌現了以金元四大家(指金、元時代醫學上的四大學派,其代表有劉完素、張從正、李杲、朱震亨)為代表的一批養生家。同時由于宋代皇帝狂熱崇尚道教,使得道教宗派迅速繁衍,出現了以邱處機等為代表的一批著名道教養生家。
明清時期,中國養生文化得到了飛速發展和廣泛傳播,當時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也因此得以顯著提高。僅以《中國醫學人名志》記載的醫學家壽命為例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書中記載的80歲以上的高齡醫學家共有一百零七人,而單單明代就占八十六人。
解放初期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為四十多歲,2002年就達到了70歲,解放后五十多年來我國平均壽命增加了三十余歲,進步可謂巨大,但仍然具有很大的潛力。如何進一步健康長壽,是當前人類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科學家認為,動物的壽命一般為生長期的5—7倍。人類的成熟期為20—25歲,因此,人類的正常壽命應該是100—175歲。“七十古來稀”的觀點已經過時,人活百歲不是夢,120歲也并不是高不可攀。遵照科學的生活方式,實施有效的預防保健則是實現健康長壽的關鍵。蘊育并生長在古老的神州大地上的中醫養生學與中國長壽民俗具有同樣的文化基元,有人將這種民俗稱為中國的“長壽文化”。沿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思路,繼承和發展這門“長壽文化”,是具有深遠意義并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