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獨行者的朝圣路
- 想象思維法誕生記
- 舜友
- 2867字
- 2025-08-31 11:43:34
上官澤遞交辭職信的消息像一顆炸雷,在食品廠里掀起了軒然大波。
“小澤,你瘋了?這可是鐵飯碗!”銷售科長老劉一把將他拉到走廊角落,壓低聲音說,“你知道多少人擠破頭想進咱們廠嗎?”
上官澤平靜地看著老劉:“科長,我知道您為我好。但我有必須做的事情。”
老劉急得直跺腳:“不就是對象沒了嗎?我知道你難過,但日子還得過啊!你這樣自毀前程,對得起誰?”
上官澤的眼神黯淡了一瞬,隨即又堅定起來:“正是因為她不在了,我才更要這么做。科長,您放心,我不是一時沖動。”
辦完離職手續,上官澤回到宿舍收拾行李。同屋的小李看著他一件件收拾東西,忍不住問:“澤哥,你真要走啊?以后住哪兒?”
“在城南租了間小屋子,夠住了。”上官澤將一摞氣功書籍仔細打包。
小李嘆了口氣:“你說你這是圖啥呢?推銷員的工作多好啊,走南闖北見世面,工資也不低。非要辭職搞什么研究...”
上官澤沒有解釋,只是默默收拾。他知道,在大多數人眼里,他的決定確實不可理喻。1970年代的中國,一份國營工廠的工作意味著終身的保障和社會的認可。放棄這樣的工作去研究“虛無縹緲”的東西,在旁人看來簡直是瘋了。
但他心意已決。利明星的死像一根刺扎在他心里,時刻提醒他:傳統醫療有局限,氣功也有邊界。如果不能找到一種讓普通人也能自我療愈的方法,那么還會有無數人像明星一樣,在病痛面前無助地等待死亡。
新租的房子在城南的一條老巷子里,是間不到八平米的平房。屋里只有一張木板床、一張破舊的書桌和一個煤油燈。沒有自來水,需要到巷口公用水龍頭接水;沒有廁所,要用巷尾的公共茅房。
但上官澤很滿意。這里安靜,租金便宜,最重要的是不會有人來打擾他的研究。
安頓下來的第一天晚上,他在墻上貼了一張利明星的照片,在照片下方工整地寫下一行字:“探索自我療愈之路,以此紀念明星!”
研究從一開始就舉步維艱。他沒有任何科研背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沒有實驗室設備,沒有研究經費,甚至沒有足夠的參考資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靠最原始的方式:查閱有限的書本,拿自己做實驗,記錄感受和效果。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練兩小時氣功保持狀態,然后開始一天的研究。他跑遍了長沙所有的書店和圖書館,尋找一切可能與人體潛能、自我療愈相關的書籍。但那個年代,這類書籍少之又少,而且大多被視為“封建迷信”。
有一次,他在古舊書店發現一本泛黃的《諸病源候論》,如獲至寶。但書價要五元錢,相當于他半個月的房租。他站在書店門口躊躇良久,最后還是咬咬牙,用最后的生活費買下了這本書。
那個月,他只能靠吃饅頭咸菜度日。
研究的過程更是充滿艱難險阻。因為沒有指導,他只能摸索著嘗試各種方法,經常因為運氣不當而出現頭暈、惡心、心悸等不良反應。
最嚴重的一次,他嘗試一種新的呼吸方法,突然感到天旋地轉,一頭栽倒在地,昏迷了整整兩個小時。醒來時發現自己躺在冰冷的地面上,額頭磕破了,鮮血直流。
那一刻,孤獨和恐懼席卷而來。他望著墻上利明星的照片,幾乎要放棄。
“明星,如果你在天有靈,給我一點指引吧...”他喃喃自語。
就在這時,窗外一縷月光照進屋內,正好落在《諸病源候論》的某一頁上。他掙扎著爬起來,就著月光閱讀那頁內容:“扶引之法,重在意念,意到氣到,氣到力到...”
這段話像一道閃電,照亮了他的思路。他忽然意識到:傳統氣功過于注重“氣”的運行,但普通人很難感知和引導“氣”。如果通過具體的“意念想象”來引導,是不是更容易掌握?
這個發現讓他興奮不已,忘記了頭上的傷痛,立刻開始記錄這個靈感。
從此,他的研究方向逐漸清晰:開發一套通過特定“想象思維”來激發人體自愈能力的方法。
他首先需要設計一套“調理詞”——即引導人們進行特定想象的語句。這些語句必須結合不同的病癥和需求,文風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又能準確引導意念。
為此,他研究了詩詞歌賦、民間諺語甚至兒童故事,尋找那些能夠喚起強烈意象的表達方式。他常常為一個詞的選擇斟酌良久,反復推敲。
然后需要設計配套的呼吸節奏和身體姿勢。他嘗試了坐、臥、站、行各種姿勢,最終發現平坐和平臥最適合普通人練習。
最難的是驗證效果。他只能拿自己做實驗,每天記錄各種數據:練習前后的體溫、脈搏、呼吸頻率,以及主觀感受。
日子一天天過去,他的積蓄漸漸見底。父母從老家寄來的錢他只收了一部分,剩下的退回去了。他不想讓年邁的父母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為了維持生計,他開始利用早晚時間接一些零活:幫人抄寫文書、代寫家信、甚至搬運貨物。雖然辛苦,但總算能勉強糊口。
鄰居們對這個神秘的年輕人議論紛紛。
“聽說原來是個食品廠工人,辭了工作搞什么研究?”
“看他那樣子就不正常,整天神神叨叨的。”
“年輕人不走正道,可惜了啊...”
上官澤聽到這些議論,只是笑笑。他深知這條路艱難,但利明星臨終前無助的眼神時刻浮現在他眼前,讓他無法放棄。
轉機出現在一個雨天。上官澤正在屋里整理筆記,忽然聽到隔壁傳來劇烈的咳嗽聲。他想起隔壁住著一位姓劉的老奶奶,平時靠開小賣部為生,有老胃病多年。
他猶豫了一下,還是敲開了劉奶奶的門。
劉奶奶臉色蒼白地躺在床上,床頭放著各種藥瓶。
“劉奶奶,您沒事吧?”上官澤關切地問。
“老毛病了...胃疼得厲害...”劉奶奶有氣無力地說。
上官澤心中一動:“劉奶奶,我有個方法,您愿意試試嗎?不收錢,就耽誤您幾分鐘。”
劉奶奶將信將疑,但疼痛難忍,還是點了點頭。
上官澤讓劉奶奶平躺在床上,放松身體。然后他用平靜舒緩的聲音開始引導:“現在,請您想象胃部有一團溫暖的陽光...這陽光越來越暖...越來越亮...胃部的疼痛像冰雪一樣慢慢融化...”
他配合特定的呼吸節奏,一遍遍引導劉奶奶進行想象。
十分鐘后,劉奶奶驚訝地發現,胃部的疼痛竟然減輕了大半。
“小澤,你這是怎么做到的?太神奇了!”
上官澤心中激動,但表面保持平靜:“這只是初步緩解,您還需要多練習。我明天再來教您更詳細的方法。”
從此,上官澤有了第一個“患者”。他每天去教劉奶奶練習,并詳細記錄效果。一周后,劉奶奶的胃病癥狀明顯減輕,甚至能正常吃飯了。
“小澤,你這方法真管用!比吃藥還靈!”劉奶奶激動地逢人就夸。
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找上門來。有失眠的、腰腿疼的、高血壓的...上官澤來者不拒,但堅持一個原則:他的方法只能作為輔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規醫療;并且完全不收費,只要求練習者反饋效果。
他的小屋漸漸成了一個小小的“健康咨詢站”。每天下班時間,總有人排隊等候。上官澤耐心地針對每個人的情況設計不同的“調理詞”,并詳細記錄效果。
然而,隨著名氣漸長,非議也隨之而來。
夜深人靜時,他常常對著利明星的照片訴說一天的進展:“明星,今天又幫助了七個人。有一個阿姨的頭痛緩解了,一個大叔的失眠好轉了...要是你還在,該多好。”
月光如水,照在照片上,利明星的笑容依舊明媚。上官澤擦去眼角的淚水,繼續在煤油燈下整理筆記。
他知道,這條路還很長,但他已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那種普通人也能通過自身努力改善健康的可能,正在一點點變為現實。
而這一切,都始于那個永遠離開他的姑娘。
窗外,長沙城的燈火次第熄滅,唯有他小屋里的煤油燈,一直亮到深夜。那微弱而堅定的光芒,仿佛在宣告:一條全新的健康之路,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悄然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