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大潮前奏(1)

  • 五四運動
  • 金開誠
  • 5112字
  • 2015-03-23 17:31:23

隨著西式學堂的建立和不斷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逐漸傳入中國,特別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后,民主共和的觀念進一步深入人心并且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后來,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他倒行逆施,妄圖恢復帝制,這激起了當時人們的極大不滿,于是,反對封建帝制的新文化運動便應運而生了。而此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列強無暇東顧,進一步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個時候,逐步發展起來的民族資產階級越來越不滿足于他們的經濟、政治地位,強烈要求實行民主政治,抵制復辟的倒退行徑。于是,他們在思想領域內率先發起了一場啟蒙運動,即中國的新文化運動。蔡元培在北大任校長期間對北大采取的一系列兼容并包的政策,為北大學子的思想進步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因為民初以來的反日情緒不斷高漲,所以當巴黎和會中國失敗時,隨即引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這些就是五四運動得以產生的國內背景。而國際背景則是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希望。

(一)新思想的傳播

1.新思想的迅速傳播

清朝末年,落后守舊的清朝政府已經走向衰落,由于閉關鎖國政策,清朝與外界的接觸幾近于零。1842年,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遂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國家。為了維持統治,當時的一些朝廷大臣們發起了一場洋務運動,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洋務運動也以失敗告終。隨后,資產階級維新派們又掀起了一場維新變法運動,以求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雖然維新運動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但是,在此期間,由于這些運動的需要,他們培養了一些新式人才,傳播了一些新式思想。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后,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中國,對中國年輕的一代產生了深深的影響,后來在《新青年》等刊物的創辦以及白話文運動的推廣下,自由、反抗傳統權威等思想,對學生以及普通市民也有了很大的影響。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從思想、政治、文化領域激發和影響了中國青年的愛國熱情,使他們從根本上樹立了拯救國家于危難的責任感。進而為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上和階級上的基礎。隨著青年學生思想的不斷進步,他們意識到了宣傳愛國思想與聯合大眾的重要性。于是,在一些思想覺悟比較高,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的發動下,各種各樣的學生社團在民國初年猶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了,這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這些有組織有紀律的學生社團,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這次運動,一般被稱之為中國的啟蒙運動。“啟蒙”二字,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新事物的剛剛開始,具有萌芽的意思。那么像中國這樣一個歷經了漫長的封建社會的國家,啟蒙運動的含義也就是啟封建之蒙的意思,是從封建思想、封建文化中開啟一種新的反封建的文化。因此說新文化運動是反封建的文化產物。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造成世人的愚昧無知,因循守舊,為了拋棄愚昧,啟發理智,處于進步階段的資產階級,需要一個思想上的啟蒙運動。

當我們談到中國的啟蒙運動時,很自然回想起14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歐洲的啟蒙運動可以追溯到14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這段時期,也是歐洲從中世紀的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轉折時期。文藝復興,是歐洲新興的資產階級在逐步發展起來時,不滿意自己所處的政治、社會地位,于是在哲學、文學、宗教、藝術和科學領域內爆發的一場革命運動。

那么與歐洲啟蒙運動的背景相比較,中國的不同之處就是沒有一個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仍然是落后保守的清王朝在把持著大權。雖然沒有獨立發展的資本主義社會,但是中國也有一部分民族資本主義的存在,因此也就存在著比較特殊的情況,那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下,力量薄弱的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也在探尋著生存的道路,也要求有一個思想上的啟蒙運動為他們開啟發展的道路,滿足他們在政治上、思想上的需求。當時的進步人士魏源曾主張過“師夷之長技以制夷”,就是學習外國的科學技術來抵御他們的侵略,從而維持清廷的統治地位。雖然他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清朝的統治,但是也帶有一些向西方學習的進步思想。然而愚昧無知、固執己見的清政府并沒有采納這種主張,頑固的當權派更是堅決抵抗這種歷史的需求。

世事總是決定著歷史的變遷。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給清廷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為了“清剿”太平軍,統治者們想到了利用洋槍洋炮。這樣,就出現了曾國藩、李鴻章等官僚們發起的洋務運動。他們陸續創辦了機器制造局、新式造船廠、輪船局、礦務局、電報局等。也因此培養了許多這方面的人才來興辦這些事業。據史料記載,從1861年在北京設立京師同文館教習外文開始,上海、廣州、福州、天津、武昌、南京等地,都陸續設立了各種洋務學堂。正是通過這些洋務學堂,自然科學知識在中國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傳播。清政府還派了許多留學生出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然而,歷史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洋務派做出這些舉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持清朝的統治,而并不是真正地發展資本主義。對于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他們都是持堅決排斥的態度。但是不改變中國的政治制度,就不可能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于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新學”就開始研究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了。著名的翻譯家嚴復曾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等西方名著。而資產階級改良派介紹這些學說的目的只是想進行一場自上而下的立憲改良運動,他們幻想著在保持現有社會制度、政治制度的前提下達到國富民強的愿望。因此,他們當時所宣揚的思想、介紹的書籍都體現了改良的觀點,但是在本質上并不是完全追崇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的。所以說,當資產階級革命力量的興起構成對他們的威脅時,他們猶如墻頭草一樣,搖擺到封建勢力這一邊,并與之一起來鎮壓資產階級革命。

隨后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起的辛亥革命也以失敗告終,它從一方面說明了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戰勝根深蒂固的封建主義。辛亥革命,是指發生在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帝制王朝、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狹義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農歷八月十九)夜武昌起義爆發,至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前后這一段時間中國所發生的革命事件。廣義上也就是指自19世紀末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統治在中國出現的那場革命運動。不過,用辯證法的觀點來看,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它建立了中華民國,傳播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思想,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啟蒙作用。但是,無論是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辛亥革命,都沒有對封建主義提出徹底的反抗斗爭,即便是受過歐洲思想教育的孫中山和他的戰友們在闡述民主主義綱領時也要引用孔孟的話作為論據。因此可以推斷出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思想上缺乏獨立的精神。所以說,辛亥革命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了,中國的兩大社會矛盾,即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依然沒有得到解決。那么,不輕易屈服的中國人必然要繼續尋找拯救國家于危難的真理,繼續尋找一條使國家走上自由富強、人民生活幸福的道路。就在中國的有志之士還在黑暗中痛苦思索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這就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的社會矛盾,但是另一方面卻給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一個較好的發展環境。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自從誕生之日起,就受著本國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的雙重壓迫,因此,一戰的爆發使列強無暇東顧,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環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隨著資本主義進一步的發展,一場啟封建之蒙的新文化運動,便隨著時代的潮流應運而生了。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內憂外患、水深火熱之中,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中國人民一直在不間斷地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著英勇頑強的斗爭。然而,受各種各樣內因和外因的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始終沒有得到改變。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仍然處在水深火熱之中。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它的偉大功績是不能被忽視的。然而,由于資產階級內在的軟弱性,以及外在反動勢力的強大,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稍后就被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袁世凱竊取了,緊接著就上演一出“洪憲新政”的丑聞。辛亥革命建立起來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以及民主共和的風氣被一掃而空。與之相對應,思想領域內的“尊孔”與“發揚國粹”的鼓吹隨之而起,“尊孔會”等組織也開始粉墨登場。各種迷信邪說盛行一時,全國上下籠罩著一股股封建思想的烏煙瘴氣,模糊了人民的視線,阻礙了人民前進的步伐。

然而,這只是中國人民前進中的一條小小的鴻溝,中國人民既然歷經了民主革命的洗禮,在辛亥革命時期又承受了民主主義精神的熏陶,在辛亥革命失敗后,又總結出了重要的經驗和教訓,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民再也不會心甘情愿地被重新套上枷鎖。嚴峻的現實擺在人民面前,清醒的國人冷靜地分析了當前所面臨的任務:首先,必須進行民主主義的補課,堅決反對封建主義的復蘇,抵制君主專權主義;要求民主和科學。其次,必須把新文化運動推進新的一個階段。1917年爆發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使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得到了改變。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民主革命處于轉變階段。國人開始意識到應當讓時代檢驗先前的觀念,展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運動,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中國自己的問題。

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以《新青年》雜志的創辦為標志。陳獨秀早年留學日本,曾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及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發表抨擊尊孔復古的文章。他在創刊號上發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陳獨秀提出了政治民主、信仰民主、經濟民主、社會民主的主張,號召人們拿起民主這個武器和舊的意識形態進行斗爭。關于科學,陳獨秀認為,不論什么事物,如果經科學和理性判定為與現代社會不相符合的,即便它已經存在了幾千年或者是現時政府所提倡的,那它也是毫無價值的。陳獨秀大力號召人們堅持科學的精神,自覺學習科學的知識,拋棄舊的道德。他還向青年提出六項希望,即“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他期望培養出一代“意志頑強,善于不屈,體魄強健,不依他人為活,順性率真”的新國民。陳獨秀舉起了新文化的大旗,揭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序幕。1917年以前,陳獨秀創辦了《新青年》雜志,這個雜志完全由他自己主辦。隨后,李大釗、魯迅、胡適、錢玄同、劉半農等人都相繼參加到編輯部來并成為《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形成了一個以《新青年》為中心的新文化陣營。《新青年》對文化進行的批判,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15年9月至1917年8月。第二個階段是1918年至1921年。前一個階段是以政治斗爭為中心,主要帶有反復辟的性質;后者則以新舊思潮的論爭為中心,主要反對舊道德,提倡新道德。以下就主要討論含有“時事性”成分較多的第一階段。除此之外,李大釗、魯迅、胡適、劉半農等人也對新文化運動的推廣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這次新文化運動既不同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也不同于法國的啟蒙運動。這是因為中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中國的革命情形不同于他國的情況。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并且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傳播的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成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一把鋒利的思想武器。新文化運動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到了不容置疑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時代的局限性,新文化運動在傳播新思想的同時,也有著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那就是運動的倡導者們忽視了處于下層地位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所以說這次的新文化運動是同廣大的勞動人民群眾相脫離的,使文化運動僅僅局限在知識分子的圈子里,沒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間傳播。除此之外,他們也沒有正式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任務。

(二)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

在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成長起來的北京大學成為主要陣地。北京大學的前身是京師大學堂,它創立于1898年,坐落在馬神廟公主府,是光緒皇帝1898年維新變法后留下的唯一“痕跡”。隨著維新變法的快速失敗,這所大學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然而由于命運之神的垂青,北京大學在短短30年的時間里對中國文化與思想的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连县| 黄龙县| 英吉沙县| 菏泽市| 汝阳县| 冕宁县| 绵竹市| 恩平市| 海丰县| 铅山县| 鄂托克前旗| 靖西县| 昌都县| 米易县| 泗水县| 广饶县| 抚远县| 册亨县| 玉树县| 垫江县| 盘锦市| 南皮县| 蒲江县| 西贡区| 成武县| 福贡县| 阳泉市| 胶州市| 得荣县| 南投县| 陵川县| 双城市| 沙坪坝区| 宁陵县| 梅州市| 娄底市| 正安县| 青海省| 安平县| 和田县| 高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