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類詞匯包括日常生活用詞,例如吃、喝、工作、穿衣、上下樓、乘車、種花、烹飪等。幾乎全部由我們現有的單詞組成,例如打、跑、狗、樹、糖、房子、田野等。但和今天的英語詞匯相比,其數量已十分稀少,含義也被嚴格限定。所有模棱兩可、含混不清的意義都被清除。只要可以,該類別的新話詞匯都表達的是單一而明確的概念,可以被簡單地看做一種不連貫的聲音。使用A類詞匯進行文學創作或討論政治、哲學是完全不可能的。它只起到表達單純而目的明確的思想的作用,通常只涉及具體的事物或身體動作。
新話語法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不同的詞性幾乎可以互相替換。任何一個單詞(原則上,甚至適用于像“if”或“when”這樣非常抽象的詞)都可以既作動詞,又作名詞、形容詞或副詞。若詞根相同,動詞與名詞就不存在形式上的區別,該規則使得若干舊詞形被廢止。如“thought”(思想)一詞,在新話中就不再存在,被“think”(思考)取而代之,后者既可以充當名詞又可以充當動詞。在這里人們無須遵循語源學的原則:某些情況下保留原有的名詞,某些情況下又保留原有的動詞。即便意思相近的動詞與名詞之間沒有語源上的聯系,它們中的一個也會被棄而不用。譬如不會有“cut”(切、割),因為“knife”(刀)包含了它的意思。在名詞兼動詞的詞后面加“ful”就能將該詞變成形容詞的詞形,在名詞后加“wise”就能得到該詞的副詞形態。比如“speedful”是“rapid”(迅速的)的意思,“speedwise”就是“quickly”(迅速地)的意思。如今,我們所使用的形容詞,如“good”(好)、“strong”(強壯)、“big”(大)、“black”(黑)、“soft”(柔軟)都保留了下來,但數量很少。人們幾乎不需要用到它們,因為差不多任何一個形容詞都可以通過在名詞兼動詞的詞后面加“ful”獲得。除了極個別本來就以“wise”作詞尾的詞,所有副詞都被取消:所有副詞一律以“wise”作結尾。比如“well”(好,副詞)便被“goodwise”取代。
此外,所有單詞——原則上適用于每一個單詞——都能通過加“un”的前綴表示否定,或者通過加“plus”的前綴加重語氣、加“doubleplus”的前綴進一步強調詞意。比如“uncold”(不冷)的意思就是“warm”(暖和),“pluscold”的意思是“very cold”(很冷),“doublepluscold”的意思是“superlatively cold”(極冷)。一如當代英語可以通過“anti”、“post”、“up”、“down”等前綴來更改一個詞的含義。使用這一方法可以讓詞匯的數量大為減少。例如有了單詞“good”(好),就沒必要有單詞“bad”(壞)了,因為“ungood”即可以表示相同的含義——這樣確實更好些。任何本來就詞義相對的兩個詞,都需要決定到底要廢止其中的哪一個。比如“dark”(黑暗)可以被“unlight”(不亮)取代,“light”(明亮)也可以用“undark”(不暗)取代,就看你更喜歡用哪個了。
新話語法的第二個明顯特點是它的規律性。除了以下提到的個別情況,所有詞形都按照同一規則變化。因此,所有動詞的過去式和過去分詞都用“ed”作結尾。“steal”(偷)的過去式就是“stealed”,“think”(思考)的過去式是“thinked”,新話中都是如此。而所有諸如“swam”(“swim”的過去式)、“gave”(“give”的過去式)、“brought”(“bring”的過去式與過去分詞)、“spoke”(“speak”的過去式)、“taken”(“take”的過去分詞)等都被廢止。所有復數都根據情況加“s”或“es”的后綴。“man”(人)、“ox”(公牛)、“life”(生物)的復數形式分別為“mans”、“oxes”、“lifes”。形容詞比較級全部加“er”的后綴,最高級加“est”的后綴,如“good”、“gooder”、“goodest”,像“more”和“most”這樣的不規則的結構變化都被取消。
只有代詞、關系形容詞、指示形容詞和助動詞仍可進行不規則變化。除了“whom”因被認為是多余的而被取消,“shall”、“should”等時態被“will”、“would”代替,所有這些詞都沿用舊有的使用方法。同時,一些不規則的形態變化是為了確保講話便捷。倘一個詞很難發音或極易被人聽錯,那么依照事實,它將被當做一個壞單詞,出于悅耳的考慮,有時需要在該詞中增加幾個字母或保留它舊有的詞形。但這種情況主要出現在B類詞匯中。而為什么發音會如此重要,接下來的段落將對此做出解釋。
B類詞匯。
B類詞匯都是為了政治目的特意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不只每個單詞都包含政治意味,且創造這些單詞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使用者能夠具備令當局滿意的思想態度。若對英社的了解不夠多,則很難使用這些單詞。有時,它們可以被翻譯成老話,甚至是A類詞匯,但這通常需要附上大段的解釋并總是會漏掉一些言外之意。B類詞匯是一種非書面的簡要的表達方式,常用少數幾個音節表達若干個含義,比一般的語言更精確、更有力。
B類詞匯都是復合詞。它們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詞,或者幾個單詞的部分,按照非常容易發音的形式組合起來。其結果便是得出了遵循一般變化規則的,且動、名詞兼用的混合詞。譬如“goodthink”(好思想)大致可看作“orthodoxy”(正統)的意思,如果用作動詞,即指“以正統的方式思考”。而它的形態變化是:名詞兼動詞“goodthink”,過去式和過去分詞“goodthinked”,現在分詞“goodthinking”,形容詞“goodthinkful”,副詞“goodthinkwise”、動名詞“goodthinker”。
B類詞匯并非按照詞源學構建,任何詞性的單詞都可以成為它的構成部分,且可以采取任何排列順序,按任何一種方式進行修改,既要便于發音,又要說明來歷。比如“crimethink”(思想罪)一詞,“think”放在了后面,而在“thinkpol”(思想警察)一詞中,它又放在了前面,同時后面的“pol”又是“police”(警察)略去第二個音節的結果。由于要讓單詞讀起來悅耳并不容易,B類詞匯中的不規則詞形要比A類詞匯的多。譬如“Minitrue”(真理部)、“Minipax”(和平部)、“Miniluv”(仁愛部)的形容詞分別是“Minitruthful”、“Minipeaceful”、“Minilovely”,單純因為若改為“-trueful”、“-paxful”、“-loveful”發起音來有點難,所以才不予采用。從原則上說,所有B類詞匯都可以變化,且變化的方式完全相同。
一些B類詞匯的含義十分微妙,任何沒能完全掌握這種語言的人都難以理解。以《泰晤士報》頭條文章中的典型句子為例:“Olethinkers unbellyfeel Ingsoc”用老話翻譯,最短的也是“Those whose ideas were formed before the Revolution cannot have a full emo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English Socialism.”(那些思想在革命前成形的人不可能在感情上對英國社會主義的原則有充分的理解)但這并沒有將句子的意思完全譯出來。首先,為了徹底理解新話寫就的句子的含義,一個人必須清楚“Ingsoc”(英社)的概念。此外,只有對英社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一個人才能真的體會到“bellyfeel”一詞的全部力量,它的意思是一種盲目的如今以難以想象的狂熱的接受。“oldthink”也是一樣,該單詞已經和邪惡、墮落密不可分。但是,在新話中一些單詞有特殊的作用,“oldthink”就是其中之一,這類詞并不是要表達某個意思,而是要將該意思消滅。這些詞的數量很少,卻非常必要,它們的含義被引申直到囊括進一堆單詞,由于這些單詞的含義都被包含在一個綜合性的術語里,它們自己便可以被遺忘、被丟棄了。對新話的編纂者而言,最大的困難不是創造新詞,而是在創造它們之后明確它們的含義,即在創造出它們后,確定到底該有哪類范圍的詞被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