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體之氣
人體之氣根據組成不同、分布不同、功能不同、特性不同而分為四種:
1.元氣
元氣又名原氣、真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是人生命的原動力。元氣主要是腎所藏的先天精氣,同時也依靠后天水谷精氣的補充。
《景岳全書》中說:“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于人生者不小。”這里所說的脾胃之氣即后天水谷精氣。
元氣源于腎,通過三焦流布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作用于人體的各個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動人的生長和發育,溫暖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使其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元氣是人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是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
人體元氣充沛時,臟腑、經絡功能就好,生命力就強,體質就壯。
如果人體先天不足,或后天營養不良,或久病不愈、勞累過度、房事不節等會使元氣耗損太過,都會導致元氣不足,從而發生臟腑、經絡功能失調的病變。
2.宗氣
宗氣是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氣與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相互結合而成,積于胸中,貫注于心脈和肺脈。
宗氣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推動呼吸,人的聲音、呼吸有強有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行氣血,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寒溫、肢體的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等,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人的心肺之所以像永動機一樣不停地工作,正是宗氣在起作用。
宗氣的盛衰取決于脾胃的運化功能和肺的呼吸功能。
3.營氣
營氣是脾胃吸收的水谷精氣中的精華行于脈中的部分,它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
《素問·痹論》中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灑陳于六腑,乃能入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
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是營養血液和化生血液,正如《靈樞·邪客篇》所說:“榮氣(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
4.衛氣
衛氣由脾胃吸收的水谷精氣中的部分精氣化生而成,它行于脈外,活動力強,流動迅速,運行于皮膚、肌肉之間,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溫養臟腑、肌肉、皮毛等;同時調節控制腠理的開合、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恒定。正如《靈樞·本藏篇》所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膚理,司開合者也。”又說:“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潤柔,腠理致密矣。”
綜上所述,宗氣、營氣與衛氣都是水谷精氣所化生的,都是后天之氣。
除以上四種最主要的氣之外,人體還有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臟腑之氣如心氣、肺氣、胃氣、腎氣等等。經絡之氣指任脈、督脈、十二經之氣。臟腑之氣與經絡之氣是元氣所派生的,元氣分布在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即成為某臟腑之氣或某經絡之氣。
元氣不足的人練氣功尤為重要,練氣功可以調動人體潛能,激發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增強人的體質,使人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
宗氣不足的人常有心臟搏動失常、心律失常等癥,或有語言、呼吸障礙,通過練氣功可改善人的心電圖,使其心律恢復正常,可改善呼吸、語言不利等情況。
營氣虛的人通過練氣功可以提高血色素、血小板、紅血球的數量,改善貧血情況。
衛氣虛的人通過練氣功可以增強抵抗力,減少感冒,改善天寒手足冷的現象。
在中醫學中,人體的生理功能與抗病能力稱“正氣”,體內致病物質或使人致病的外界因素稱“邪氣”,體內多余的、不正常的水液稱“水氣”。
練氣功能增強正氣,排出邪氣和水氣,不受邪氣干擾,健康長壽。
(二)大自然之氣
人體之氣除稟受父母的先天之氣和攝取食物中的水谷之氣以外,還有更重要的來源,即大自然之氣。人攝取大自然之氣比起攝取食物之氣更重要,人可以幾天不吃不喝,但大自然之氣須臾不能離。
人的生成和萬物一樣,都是天地自然的產物。人的生成本身就是“氣”的作用,維持人體生命離不開大自然之氣。
人體通過肺吸入大自然之氣。肺是體內外氣體交換的場所,通過肺的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氣,呼出體內的濁氣,實現了體內外氣體的交換。通過不斷的呼濁吸清,吐故納新,促進氣血的生成,調節氣血的升降出入運動,從而保證了人體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練氣功時,無論是有意識“調息”,還是通過練功自然達到呼吸的均勻協調,對人體都能起到很重要的調節作用。
人的皮膚也可以攝取大自然之氣。當外邪侵犯皮毛,腠理閉塞,衛氣郁滯時,就會影響到肺,致使肺氣不暢。肺與皮毛是相通的,大自然之氣可以通過皮毛到達肺部。不常游泳的人到水里后,雖然口鼻在外,也會有胸悶氣短的感覺。這與突然減少了皮膚的呼吸作用,而光靠肺呼吸有關。
練氣功的人練到一定程度時,不僅可以減少肺部呼吸的次數,而且可以有相當一段時間不呼吸。這是因為練氣功可以增大肺活量,更因為練氣功可以增強皮膚的呼吸功能。因此,中醫稱汗孔為“氣門”。汗孔不僅可排泄由津液所化生的汗液,也能進行體內外的氣體交換。因此,人體內的精氣有一部分是皮毛攝取的大自然之氣。
月亮上沒有生物存在所需要的精氣,因此就沒有生物;而地球上有這種精氣,所以能產生生物。這種地球上獨有的大自然之氣對地球上生命的出現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大自然之氣對人體來講是體外之氣,但它和體內之氣是相通的。但是,人受大自然之氣的影響不是消極的,被動的,通過練氣功可以更多地攝取大自然之氣中的營養成分,達到健康長壽、調動人體潛能的目的。
練氣功可以吸取大自然之氣,大自然之氣對于人體之氣的補充是極其重要的。因為人即來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之氣運化而成的。人在練氣功時,大自然之氣會融入人的體內,勝于一切補氣良藥。
(三)氣功
氣功是以調心、調息、調身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調心是調控心理活動,調息是調控呼吸運動,調身是調控身體的姿勢和動作。調心、調息、調身是氣功鍛煉的基本方法。氣功是人們在生產、生活、醫療保健等多種實踐中逐漸總結而形成的。
氣功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關氣功的內容在古代通常被稱為導引、服氣、煉內丹、坐禪等。這里的“氣”指人體最初的先天能源,而氣功鍛煉主要是通過后天的呼吸等方法來接通先天的“氣”,從而達到養生健身、延年益壽的目的。
氣功的種類繁多,主要可分為動功和靜功。動功是指以身體的活動為主的氣功,如導引派以動功為主,強調與意識和氣相結合的肢體操作。而靜功指身體不動,只靠意識,呼吸的自我控制來練氣功。大多氣功方法是動靜結合的。
宗教中,道教的道士練內丹,佛教的僧人坐禪,練內丹和坐禪都包含氣功。
道教歷來稱氣功為“內丹”,認為仙丹不必外求,就在人體之內。將人體作為煉丹的爐子,精、氣是藥物,運用人的神去燒煉,而能使人體內的精、氣、神凝聚不散,結成圣丹,即內丹,也就是仙丹。練成后,能讓氣按照一定的線路在人體經絡間有節奏地運行,在運行中不斷的吐故納新,使人永遠充滿活力,為人的長壽提供原動力。這股原動力也稱“金丹”或“內丹”。
坐禪是僧人或居士修身、養性、養生、悟道的一種修煉方式,要坐著習練,故稱坐禪。要閉目端坐,凝志靜修。坐禪,簡稱“禪”,意謂思維修或靜慮。坐禪即趺坐修禪,是佛教修持的主要方法之一。因坐禪時要調心,調息,調身,所以坐禪本身也是一種氣功。
氣功與宗教有聯系,但有本質的區別。氣功作為一門科學,不涉及各教派的宗旨與教義,只從教徒的修煉實踐中提取科學的內涵。道藏、佛經中記載了不少古代氣功的資料,而宗教中的一些理論也常為練功者所借鑒。
氣功常配合武術或靜坐一起練習,練針灸的中醫也常透過練習氣功來增進療效。
氣功療法與體育療法有聯系又有區別,它可以包括體育療法,但體育療法卻代替不了氣功療法。肢體運動是氣功調心的手段之一,呼吸運動也是為調心服務的,三調是統一的整體,而以調心為核心。內練與外練是結合的,應以內練為主。氣功是通過調神的自我鍛煉,使自身氣機變得協調的鍛煉方法。
氣功療法的特點是發揮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在醫生指導下通過自我鍛煉來加強自我控制能力,從而達到治病健身的目的。
調心指調整精神活動,使之集中、專一,不可心猿意馬。《天臺止觀》中將調心分為三步:入定、住定、出定。調心又可分為運用意識和修養意識兩方面:運用意識指將心固定在一個點上,修養意識指反省自己,讓心趨于善良。
調息就是對呼吸的訓練,古代稱為吐納、行氣、煉氣、調氣、食氣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里有《卻谷食氣》篇,要求睡前和起床后調息。道教一向重視調息,《道藏》中收錄的《服氣經》、《服氣口訣》、《服氣精義論》等都介紹了道教的調息功法,種類繁多。王充在《論衡·道虛論》中說:“食氣者,壽而不死,雖不谷飽,亦以氣盈。”
傳統的氣功將呼吸分為自然呼吸、腹式呼吸和提肛呼吸三種,其中最常用的是腹式呼吸。
有的功法要求在吸氣后有意使呼吸停下來,過一小段時間再呼出氣來,停頓時間的長短要根據練功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氣功要求在調息前先使姿勢舒適,肌肉放松,情緒穩定,然后才調息,如果一開始就調息,會感到呼吸急迫。
調息要循序漸進,達到深、長、細、勻的呼吸。這樣,能在呼吸中吐出體內濁氣,吸納天地清氣,增進健康。
調身是練功者在練功時調整自己的體位,從而達到正確的姿勢,以利于調心和調息。通常所采用的姿勢有多種,其中坐、臥、站的應用比較普遍,行走的姿勢則較少采用。
坐式分為平坐、靠坐、盤坐、跪坐式。
臥式分為仰臥、側臥、三節式、半臥式。
站式分為三圓式、下按式、伏虎式。
走式最常用的是太極步。
調身的要點在于舒適、自然,好能長時間地堅持鍛煉,有利于精神集中。
各種功法對調身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其共同點是均要做到“四要兩對”。四要:一要輕輕地合上嘴,兩目微閉,露一線之光;二要沉肩垂肘,即兩肩松開,兩肘垂下;三要放松頸部,胸略內收,即含胸;四要舒腰松腹。兩對:即鼻與臍對,從正面看,鼻子與肚臍在一條直線上;二為耳與肩對,從側面看,耳垂正對肩頭。
導引是古代的一種養生氣功,通過呼吸吐納,屈伸俯仰,活動關節,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充分發揮、調動人的內在因素,積極地防病治病。
導引術起源于上古,原為古代一種養生術。春秋戰國時期,導引術已經很流行了,受到人們的重視。
后來,道教承襲了導引術,將其作為修煉方法之一,認為它能調營氣和衛氣,消化水谷,驅除風邪,增益血氣,治療百病,延年益壽。道教繼承了導引術后,將其進一步發展提高,強調由意念引導動作,配合呼吸,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地運氣,使元氣按照一定的循行途徑和次序進行周流。
導引術的目的是導氣令和,引體令柔,使血氣流通,促進健康,俗稱肢體導引為外導引,內氣運行為內導引。
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導引圖譜,長約100cm,與前面40cm長的帛書相連。此圖譜高40cm,分上下4層,每層繪11幅圖,共繪有44幅各種人的導引圖。每圖平均高9至12cm,畫有一個練導引的人像,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或著衣,或裸背。除個別人持器械外,多為徒手。圖旁注有導引名稱,涉及動物的有鳥、鷂、鶴、鹯、猿、猴、龍、熊等。漢末,華佗把導引術式歸納總結為五種,名為“五禽戲”,即虎戲、鹿戲、熊戲、猿戲、鳥戲,比較全面地概括了導引療法的特點,簡便易行,對后世醫療和保健都起了推進作用,堪稱造福人類多多。
千百年來的實踐證明,氣功不但可以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