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石敬瑭的一生要從唐末說起,在黃巢大起義打擊下,唐朝已虛弱不堪、名存實亡。一些靠鎮壓和屠殺農民起義軍起家的軍閥形成各種割據勢力,他們乘機擴張實力,據地稱雄,“自擅一藩,職員不入,賞罰由己”。唐末皇帝成了各派政治勢力競爭的工具,以致“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軍閥之間經過十余年的相互吞并,在北方出現了以宣武節度使朱全忠、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為首的強大軍事集團。朱全忠,本名朱溫,因其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唐室賜名“全忠”,他憑借武力發展個人勢力,據有河南地區。李克用是沙陀貴族,他依靠鎮壓起義軍壯大其力量,占有山西大部分地區。李茂貞,本名宋文通,由于鎮壓起義和平定朱玫之亂有功,賜姓李,名茂貞,據有關隴地區,盤踞在鳳翔。他們在軍事上相互攻擊,政治上都力圖操縱唐中央政權,以便號令全國。其時,唐王朝內部也矛盾重重,一些宦官和朝臣又都分別勾結藩鎮以為外援,使斗爭更加復雜尖銳。天復元年(901年),李茂貞被封為岐王,入朝理政,貶宰相崔胤為外官。崔胤便勾結朱全忠引兵攻入長安。宦官韓全誨劫持昭宗,依附李茂貞保據鳳翔。朱全忠依恃雄厚的兵力,于天復三年(903年)從李茂貞手中奪回昭宗,回長安后,為了進一步控制唐政權,殺宦官八百余人。至此,危害唐朝達一個多世紀的宦官勢力基本上被消滅。朱全忠的政治勢力得到進一步發展,成為唐末最強大的軍閥,基本上控制了黃河流域地區。與此同時,朱全忠又與李克用展開了對山西、河北地區的爭奪,進而穩定其北邊的局勢。904年,朱全忠密令其黨羽殺權相崔胤等,遷昭宗于洛陽,八月,又派人將昭宗殺害,另立其幼子為哀帝。最后在907年,朱全忠篡唐自立,改元開平,國號梁,是為梁太祖,定都于汴(河南開封)。這個建立在淮河以北,黃河中、下游一帶的梁政權,史稱“后梁”(907—923年)。至此,歷時二百九十年的唐王朝正式宣告結束,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時期是十分特殊的一個階段,以分裂為主要特征,形成唐末至北宋初年群雄割據的局面。應該說,五代十國的出現是唐代中葉后藩鎮割據局面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又是由分裂重新走向統一的過渡。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這是講在中原先后更迭的五個短暫王朝。中原朝廷之外,還有十個政權先后割據兩蜀、江南、嶺南和河東,合稱“十國”。與五代十國對立的,在北方有契丹,即遼朝。我們所說的兒皇帝石敬瑭就是后晉的建立者。在這個時期“置君如易吏,變國若傳舍”“勢均者較斗,力敗者先亡”,就是說混亂的局勢導致換位的變更像置換官吏那樣簡單,國家變更就像房屋的傳接一樣容易,實力相當的兩個國家相互征戰,實力衰弱的就先滅亡了,但是力量弱小者又往往會勾結契丹,激化民族矛盾。
契丹族是我國古代北方著名的少數民族之一,屬于東胡系鮮卑族宇文氏別支,初居遼河上游湟水(西拉木倫河)流域,善畜牧,過著以游牧和漁獵為主的生活,自南北朝時期就與中原地區發生政治和經濟的聯系。契丹共分八部,“部之長號大人,而常推一人為王,建旗鼓以統八部”。唐初,契丹八部已經形成了部落聯盟,其首領稱可汗,由八部的酋長推舉產生,“每三年則以次相代”。但在多數情況下是由某一強大家族成員擔任。唐前期,大賀氏被諸部大人推為酋長時,契丹社會內部的階級分化已明朗化;唐后期,遙輦氏家族成員擔任聯盟酋長時,契丹的原始社會已處于解體階段,出現了顯貴家族和特權階級;唐末,契丹社會有了飛速的發展,國家的出現已是歷史的必然,耶律阿保機就是完成這個轉變的英雄人物。
阿保機(872—926年),出身于迭刺部世里家族,因姓耶律。迭刺部是契丹八部中最強大的一個部落,而世里家族僅次于遙輦家族。阿保機29歲時就被選為迭刺部的夷離堇(酋長)。天復二年(902年),阿保機率領四十萬大軍越過長城,南掠“河東、代北,攻下九郡,俘掠漢人九萬五千余口”,其他如駱駝、馬、牛、羊,不可勝計;次年(903年),又伐女真,“獲其戶三百”;天祐元年(904年),進討黑車子室韋。
通過連年對外征討,阿保機掠回大量漢人戰俘和牲畜,并讓被俘的漢人建筑城郭,在城市從事手工業,城外進行農業生產。一些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如韓延徽、韓知古、康默記、盧文進等人,協助阿保機建立各項制度,并出謀利用漢人的先進生產技術以發展社會生產,起了不少有益的作用。于是,阿保機的政治、經濟實力都大為增強。天祐元年(904年),他被授予契丹的“于越”(僅次于可汗)的尊號,并“總知軍國事”,實際已掌握了軍政大權。
天祐四年(907年),遙輦氏痕德堇可汗被罷免,“阿保機代之”。他連任九年八部大人,成為契丹族強有力的首領。在這期間,他曾先后三次打敗諸弟刺葛等守舊勢力的叛亂。后來,阿保機又以“牛酒會鹽池”之計,“盡殺諸部大人”,以武力并有諸部,契丹社會便進入新的歷史時期。
貞明二年(916年),阿保機在龍化州(內蒙昭盟八仙簡)以東的金鈴岡筑壇即帝位,國號大契丹,建元神冊,皇都西樓城(太宗時改為上京臨潢府,今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契丹建國前“本無文記,唯刻木為信”;建國后,為適應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需要,于神冊五年(902年)正月,“始制契丹大字”,九月,“大字成,詔頒行之”。這是阿保機命耶律魯不古和突呂不仿照漢字偏旁增損筆畫而成。天贊年間(922—926年),阿保機之弟迭刺聰敏過人,他與回鶻使者“相從二旬,能習其言與書,因制契丹小字”。這種小字明顯的特點,是“數少而該貫”,因此又叫“小簡字”,契丹大、小字都是記錄契丹語的文字,與漢字并行,直到金代中期仍沿用。契丹文字的創制,表明契丹族也是一個文明的古老民族。契丹建國初年(916年),阿保機便不斷向外擴張和掠奪。七月,阿保機“親征突厥、吐(谷)渾、黨項、小蕃、沙陀諸部,皆平之”。八月,又南下進犯中原地區,曾攻進朔州,擒振武軍節度使李嗣本。十一月,發兵攻陷蔚、新(河北涿鹿西南)、武(河北宣化)、媯(河北懷來境)、儒(北京延慶)等五州,置西南面招討司,為此后長驅直入長城以南做好了準備。神冊六年(921年)十月,阿保機再次南下入居庸關,分兵攻檀(北京密云)、順(北京順義)等十余城。天贊四年(925年),阿保機又“以渤海世仇未雪”為借口,親征渤海,圍扶余府(吉林農安境內);次年(926年),攻下扶余城,“得地五千里,兵數十萬”。渤海國被滅改為東丹國(即東契丹),忽汗城改為天福城,阿保機冊立其長子耶律倍(本名突欲)為東丹王,保留渤海的政體和規模,即所有制度仍“一用漢法”。至此,契丹王朝便統一了蒙古和東北地區,成為我國北方一支強大的政治勢力。阿保機這位契丹族發展史上的杰出人物,也在這年十月班師途中死于扶余城。
阿保機死后,契丹貴族集團內部發生激烈的摩擦,波動很大。降將盧文進于是殺掉契丹戍守平州將士,率眾十余萬、車帳八千乘奔回中原。天成三年(928年)義武節度使王都叛亂,引契丹為援。契丹所屬的奚部首領禿餒得其賂,引萬余騎入定州,契丹國主又派惕隱赫藐進援。后唐北面招討使王宴球率兵平叛,反擊契丹。曲陽一戰后唐軍大獲全勝。阿保機的次子耶律德光即位以后,改元天顯。耶律德光就是“兒皇帝”石敬瑭的“父皇帝”,正是他們上演了中國古代歷史上讓人難以忘懷的歷史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