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華楹聯的世界,你會仿如走進一方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的天地,你可以說它是一座百花盛放、熱鬧非凡的大花園,也可以說它是一座無奇不有、琳瑯滿目的博物館,還可以說它是一片五彩斑斕、魚貝繽紛的海洋……但是,怎么讓花園里所有的花朵次序開放呢?怎么能把博物館里的展品排列得井井有條呢?怎么為海里所有的魚蝦蟹貝分門別類呢?
楹聯也是如此,正因為它的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要想以單一的方式進行脈絡清晰的分類,無異于竹籃打水。但若不總結出一些能夠按圖索驥的線索,對于想要對楹聯有更深一步了解的初學者來說,又未免會無從下手、望洋興嘆。清朝梁章鉅的《楹聯叢話》、《楹聯續話》、《楹聯三話》把對聯分成十個門類,即故事、應制、廟寺、廨宇、勝跡、格言、佳話、挽詞、集句、雜綴;民國年間出版的《楹聯集成》將對聯分成二十個類別,即慶賀、哀挽、廨宇、學校、商業、會館、祠廟、寺院、劇場、第宅、園墅、歲時、名勝、投贈、香艷、集字、集句、滑稽、白話、雜俎;谷向陽主編的《中國對聯大典》,將楹聯按其內容分為道德人倫、警世格言、婚壽賀贈、歲次紀年、書院學堂、緬懷悼挽、政務衙署、名勝園林、廳堂居寢、姓氏聯珠、歲齒銜華、春聯擷英、時令佳節、行業商肆、集字集句、藝海拾聯、碑帖串驪、詩詞裁錦、基督圣教、地理聯話、諺語趣話、海外拾萃、名家題贈、聯苑故實、征聯求偶等;陸偉廉的《對聯學知識導讀》,按長短劃分為短聯、長聯,按文辭性質劃分為詩型聯、詞型聯、文型聯,按用途劃分為春聯、喜聯、壽聯、挽聯、楹聯、游戲聯。此外種種,不一而足。作為業余愛好者,為了在最短時間內對楹聯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我們姑且按照楹聯在不同場合的不同用途,將其分為籠統的八個大類,來初探冰山一角吧。
(一)節令喜慶通用聯:春聯
春聯屬于楹聯中出鏡率最高、更新率最快的一種,它對仗工整、文字精巧、內容多與祈祥納福、辭舊迎新、喜慶如意的主題有關。每逢歲末除夕,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大街小巷挨家挨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世界上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斯坦因劫經》(卷號為0610)上,這部遺書記錄了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在本書第一章中有所提及。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一年(723年),較之后蜀君主孟昶“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的題聯早240年。宋代以后,“春聯”由在“桃符”即桃木板書寫改為書于紙張、貼于楹柱,“楹聯”這一名稱始為通行,當時的宜春帖多用聯語,且以粉紅箋寫出。有些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前朝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可謂清新洗練、掛人齒頰。
“百節之首”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貼春聯,是民間慶祝春節的第一件事情。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為什么中國老百姓對貼春聯這項傳統一直情有獨鐘?這就涉及到中國百姓的傳統思維觀念。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寄希望于未來的樂觀思維,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過去一年過得高興順心,還是心愿不遂、坎坷波折,總會將希望寄托于來年。春節正值隆冬逝去季節交替、新春來臨萬象更新之際,中國人有個約定俗成的心理暗示,就是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最吉利的事,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和對來年的美好期盼和厚望,就需要通過貼春聯這種儀式來完成。此外國人過春節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喝好玩好,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這種喜慶心理的外在表達,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情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手段。
傳統春聯一般紅底黑字,穩重而鮮艷,表達人們對來年的美好企盼和愿望,諸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之類。一副完整的春聯由兩幅直聯和一幅橫聯也即橫批組成,直聯有上下聯之分,每幅最后一字有平、上、去、入等聲韻(接近現在的國音四聲法,但有出入),上聲、去聲及入聲字為上聯,平聲為下聯。春聯的傳統貼法為,面對正門,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閱讀順序為從右至左。解放后由于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成為常見的貼法之一。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文明。
常見的春聯有:
黃鶯鳴翠柳 紫燕剪春風 橫批:鶯歌燕舞
臘盡千門暖 春歸萬物蘇 橫批:春回大地
和順一門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橫批:萬象更新
春雨絲絲潤萬物 紅梅點點繡千山 橫批:春意盎然
春滿人間百花吐艷 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橫批:歡度春節
五更分兩年年年稱心 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 橫批:恭賀新春
南疆雨北國風風調雨順 東海龍西山鳳鳳舞龍飛 橫批:舉國同慶
一些春聯還注意反映不同行業、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觀”,如:
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商店、超市等銷售行業)
自主經營,廠家如虎添翼;林海安家,窗含無邊春色 (林業加工廠)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孤膽敢入十方百姓千家萬戶門(保溫瓶廠)
日月兩輪天地眼,詩書萬卷圣賢心(書香門第)
五嶺鶯歌又燕舞 川原蝶舞翩翩好 九州馬叫并牛歡 田野牛耕戶戶忙 (農耕家庭)
因此,對一地春聯的考察和研究,無疑是了解該地民間風情的一個最便捷快速的途徑。
(二)專用聯:喜聯、壽聯、挽聯
喜聯、壽聯和挽聯都是在特殊場合特殊時間使用的楹聯,在我國民間都十分常見。
喜聯是為賀婚嫁、喬遷以及其他喜慶之事而作的楹聯,始于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話》一書中,有三副楹聯都是有關婚嫁方面的。其中乾隆年間的一副,記載的是乾隆年間一個叫做馮誠修的江南詩人,和自己的夫人同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80歲,結婚亦正好60年。結褵周甲之日,“親友門生,駢集稱慶”。馮與夫人“重行花燭交拜之禮”,并自題聯曰:“子未必肖,孫未必賢,屢忝科名,只因老年娛晚景;夫豈能剛,妻豈能順,重諧花燭,幸邀天眷錫遐齡。”雖然這副楹聯非他人所題贈而出自當事人之手,但題于夫婦“重諧花燭”之時,因此也算是有據可考的第一副喜聯吧。還有兩副,說的是嘉慶、道光年間,戶部侍郎程春海在京續娶,友人黃左田贈聯:“調羹定識威姑性,灑翰應增呂子書。”調羹,調制羹湯以奉公婆。威姑,用現代話說就是婆婆。灑翰,寫作。呂子書,引用了宋代呂祖謙在蜜月期間寫成《東萊左氏博議》一書而被引作新婚佳話的典故。另一友人陳石士贈聯:“博議書成臨月按,合歡酒熱對花斟。”“博議”見前面提到的《東萊左氏博議》。此外又有《楹聯二話》中所載乾隆、嘉慶年間,天津太守牛稔文的兒子成親時,大名鼎鼎的學士紀曉嵐所題贈的一副:“繡閣團同望月,香閨靜好對彈琴。”上聯暗切“吳牛喘月”,下聯暗切“對牛彈琴”,說牛而不見“牛”字,雖有玩笑意味,但單從字面上看,全聯講夫婦和諧,已是一副十足的喜聯。
光緒十六年(1890年),光緒皇帝舉行結婚大典。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送給他一封賀信和一座自鳴鐘,鐘上刻的竟是一副用漢字書寫的喜聯:“日月同明,報十二時吉祥如意;天地合德,慶億萬年富貴壽康。”日月和天地,都是指皇帝和皇后。光緒帝結婚,英女王也送喜聯,可見當時喜聯的使用和影響,已經十分廣泛。
清代以來,婚嫁喜聯大為普及,青年們新婚燕爾,貼婚嫁喜聯也為喜慶的氣氛更增添不少熱烈的色彩。今天的喜聯仍舊基本保持著傳統的格調,如“兩情恩愛樂冬夏,十里馥馨延韶華”“荷葉池中魚比目,藍橋石畔鳳雙飛”之類。一些婚嫁聯比較莊重,但內容詼諧的也不少,這又有雅俗之分。前面所引紀昀“繡閣團”一聯,上下聯各含一個成語,風趣又不傷人,亦莊亦諧。清末林慶銓題賀友人李岱陽之父續弦一聯,亦屬此類。李岱陽的親生母親早逝,其父晚年孤寂,重娶一寡婦。林慶銓得知,遂戲題一聯:“阿婆學作新嫁娘,爭看螺髻盤青,有繞膝孫曾戲呼少婦;爾翁本是美男子,倘把蝦須濡墨,使比鄰妯娌錯訝檀郎。”檀郎,舊時對夫婿或所愛男子的美稱,因晉代美男子潘岳小名檀奴而來。
以上都是舊時常見的婚聯,現在許多人在撰寫婚聯時則喜歡推陳出新,除了對吉祥之辭增添新的含量,有人還將新郎、新娘的年齡、姓名、職業、戀愛過程等融入或嵌入聯句之中。這是婚嫁聯的一個創舉,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一副熱烈、吉慶、幽默的婚嫁聯會給婚禮增加無限情趣,如一對青年演員平日合演《西廂記》,后來兩人結為伉儷,觀眾朋友贈聯:“娘子官人,平日無非演戲劇;生哥鶯妹,今宵真要做夫妻。”將新婚夫婦的職業和新婚之喜融合得天衣無縫。再如下面一聯:“眼鏡大夫,采中西,治頑疾,藥到病除,交稱華佗扁鵲;斯文小姐,嘔心血,育桃李,餐忘寢廢,堪譽蠟燭春蠶。”全聯以新郎、新娘的職業為主線,新郎是醫術高超、斯文近視的大夫,新娘是教書育人、廢寢忘食的人民教師,真的是“門當戶對”。
上面所舉婚聯,都是別人題賀的。我國蘇北舊俗,男女訂婚都要寫庚帖。庚帖上除了寫生辰八字而外,還要寫一副表示吉慶的對聯。按風俗由男家出上聯,女家對下聯。一般請人代作,內容也通常是“魚水千年合,芝蘭百世榮”之類的話。但也時有佳對。如潘、何二姓聯姻,潘家的出聯是:“喜潘家有田有水兼有米”,此聯將“潘”字拆為“水”、“田”和“米”三字。何家的對句是:“慶何氏添人添口又添丁”,將“何”字拆為“人”、“口”和“丁”三字,對得極工。江西崇仁、永豐一帶,也有類似的風俗習慣。所不同者,只是對聯是貼在花轎上而不是寫在庚柬上。而且,男家出聯太易,會被認為對婚事不重視;女家對不上來,也會被男家看不起,因此,兩家對此事都非常認真。特別有趣的是,男方把上聯貼在花轎上迎親,新娘快上轎時也把所對的下聯貼在轎上,這時,圍觀者便喊:“對上了!”“對得好!”既夸對聯,又夸新郎新娘。在結婚時讓雙方對對聯,看來正是為了達到這種雙關的目的。通過這種方式產生的婚聯,當然是好的見多。比如有一個新郎的名字叫做“胡美意”,因而迎親的上聯是:“今月乃古月,美景良辰心像意。”此聯用拆字和嵌名兩法,把新郎“胡美意”的名字寫了進去。女方的對句是:“新人真可人,妙齡佳偶競嬋娟。”此聯也用相同的方式,寫進了新娘的名字“何妙娟”。
此外,也有宅邸落成或喬遷新居、喜得貴子、久別重逢一類喜事,人們也紛紛以對聯道喜。民國年間,有一私塾先生于某地山邊建一茅屋,落成之日,鄉人以聯賀曰:“有竹有松,鳳翔鶴住神仙地;無塵無擾,水繞峰環處士家。”由于喜事并非時時皆有,而且一辦即過,所以喜聯都帶有臨時應景的性質。喜聯的內容也因事而定。但不管哪類喜聯,都是為賀喜而作的,而且要使主人覺得有可喜之處,否則就不能叫喜聯了。
壽聯是為祝賀年長者生日而作的楹聯,多稱頌壽星的功勞業績,祝愿其身體健康、長命百歲。最常見的莫過于“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了。壽聯多用文言文,并且多用成語、典故、專名。但用成語典故之前,必須了解其含義,如祝六十歲壽用“花甲”,祝七十歲壽用“古稀”。但如用“南極”二字以祝女壽,用“寶婆”二字以祝男壽,就會貽笑大方了,因為壽星性別不同,所擇用的聯語也要有所側重。有些詞是專為區分性別和稱謂的。如“椿”,即椿樹,語出《莊子·逍遙游》:“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以大椿象征高壽,后以其代指父親,也稱椿齡、椿庭。再如“萱”,語出《詩經·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因諼與萱同音,后人以萱草稱之,為忘憂草。背,古文與北同音,指北堂。這是一首描寫婦人思念從軍遠征的丈夫的詩,后人將“萱草”、“萱堂”、“北堂”作為母親的稱呼。可見,椿與萱既不可混用,更不能用于為別人家老者祝壽。
壽聯中諸如“鶴算千年壽,松齡萬古春”“北海開樽本園載酒,南山獻壽東閣延賓”一類的是通用聯。而同樣是五十歲,“數百籌之桑弧,過去五十,再來五十;問大年于海屋,春華八千,秋實八千”用于男壽,“設帨遇芳辰,百歲期頤剛一半;稱觴有萊子,九疇福壽已雙全”則只能用于女壽。因為古時男子出生,以桑木為弓,蓬草為矢,使射人射天地四方,以寓志在四方之意,故以桑弧蓬矢代指男子。據蘇軾《東坡志林》,有三老人互問壽年,其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原意為長壽,后人將“海屋添籌”用作祝壽語。設帨,為女子生日之稱。期頤,指一百歲。萊子,為人名,七十余歲還穿彩衣跳舞,以娛雙親。
古人大慶壽誕是有講究的,一般逢十整壽大慶。這樣一些專為慶賀其一整壽的聯語便應運而生。如:
五岳同尊唯嵩峻極,百年上壽如日方中。(五十整壽)
甲子重新如山如阜,春秋不老大德大年。(六十整壽)
從古稱稀尊上壽,自今以始樂余年。(七十整壽)
日歲能預期廿載后如今日健,群芳齊上壽十年前已古來稀。(八十整壽)
瑤池果熟三千歲,海屋籌添九十春。(九十整壽)
人生不滿公今滿,世上難逢我正逢。(百歲整壽)
此外,不同季節不同月份做壽,聯語也可有所側重,花樣百出,篇幅所限不作詳盡介紹。
挽聯是哀悼逝者、治喪祭祀時專用的楹聯。既是對逝者的哀悼,也是對生者的慰勉,一般寫于長幅白紙上,也可以寫在長幅白布、白絹上。一般貼在追悼會會場兩側、花圈上、靈棚兩側。
挽聯通用聯有:
流芳百世,遺愛千秋;音容宛在,浩氣常存
隴上猶留芳跡,堂前共仰遺容;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風幾處游
美德堪稱典范,遺訓長昭泣人
一生儉樸留典范,半世勤勞傳嘉風
根據輩分關系的不同可分為:
一夜秋風狂摧祖竹,三更涼露淚灑孫蘭 (挽祖父或祖母)
思親臘盡情無盡,望父春歸人未歸(挽父親)
終天唯有思親淚,寸草痛無益母靈(挽母親)
夫妻恩,今世未全來世再;兒女債,兩人共負一人完 (挽丈夫)
最憐兒女無知,猶自枕畔嬌啼,問阿母重歸何日;但愿蒼穹有眼,補此人間缺憾,許良緣再結來生 (挽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