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是以技擊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作為我國民族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幾千年來,一直是我國人民鍛煉身體或自衛御敵的一種方法。
我們把中國武術分為傳統武術和競技武術。傳統武術,又稱之為國術,是由古代戰爭和人們街頭打架所發展而來的,其本質是一種格斗。而格斗是一種生存游戲,所以傳統武術又和崇尚健身的普通武術不一樣。傳統武術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發展中,不斷地積累社會實踐,加以豐富融合,最終形成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武術。競技武術則是由傳統武術演化而來的。競技武術的內容有踢、打、絆﹑拿、柔術等等。競技武術可以分為散打和套路兩種,散打又叫散手,是武術的擂臺形勢,套路則可以算是武術的表演形式。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在其發展的各個階段,對武術概念的表述是不盡相同的,其含義是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武術本身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在原始社會,武術被叫做“搏擊”,特指人們狩獵活動;春秋戰國時被稱為“技擊”;漢代時出現了“武藝”一詞,也是今天被我們所熟知的,并一直使用到明朝末期;清初時人們借用《文選》中的“武術”一詞;民國時“武術”被稱為“國術”,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依然沿用。
而從其社會作用來看,商周時期,利用“武舞”來訓練士兵,鼓舞士氣;特別是在周代出現了一部中國武術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其中“一陰一陽謂之道”的哲學思想,對中國養生學的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為后世太極武術學說的基礎;春秋戰國以后,諸侯爭霸,都很重視競技技術在戰場中的運用,齊桓公舉行春秋兩季的“角試”來選拔天下人才;秦漢以來,盛行角力擊劍;唐朝以來開始實行武舉制,裴民的劍術、李白的詩歌、張旭的草書并稱唐代三絕,可見武術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已經頗具影響力。中國武術自唐宋以后,逐漸傳到了國外,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國家習武者也不少,并形成一些武術門派。在歐美國家,中國武術的影響也非常深遠,他們稱中國武術為“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