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疊加原理
這是量子力學的第一性原理,是量子世界與經典世界最根本的區別。
1.核心思想
一個量子系統(如一個電子、光子等)在未被測量時,可以同時處于多個可能狀態的線性組合中。這個組合狀態稱為疊加態。
經典世界:一個開關,要么是“開”(狀態A),要么是“關”(狀態B)。
量子世界:一個開關,在你看它之前,它處于一種“既是開又是關”的疊加狀態。只有當你測量它時,它才會以一定的概率隨機“坍縮”到“開”或“關”的確定狀態。
2.數學表達:波函數
量子系統的狀態用波函數ψ描述。波函數本身沒有直接的物理意義,但其絕對值的平方|ψ|2代表了在某個位置找到該粒子的概率密度。
如果粒子可能處于狀態ψ?和狀態ψ?,那么它的總波函數可以寫成:
ψ= c?ψ?+ c?ψ?
其中 c?和 c?是概率幅,是復數。
c?|2表示測量時發現粒子處于狀態ψ?的概率。
c?|2表示測量時發現粒子處于狀態ψ?的概率。
總概率必須為1,所以|c?|2+|c?|2= 1。
最著名的例子:薛定諤的貓
貓被想象成處于“死”和“活”的疊加態,直到打開箱子進行觀測,波函數坍縮,貓才隨機地變為一個確定的狀態。
二、勢壘(勢壁)
這是一個在量子力學中常用的模型,用來研究粒子在遇到障礙物時的行為。
1.物理圖景
想象一個粒子朝著一個“山丘”運動。這個山丘就是一個勢壘。
在經典力學中:如果粒子的總能量 E小于勢壘的高度 V?,粒子絕對無法翻過山丘,會被100%反彈回來。
在量子力學中:情況截然不同。
2.數學建模
我們通常用一維有限方勢壘來簡化問題:
區域 I (x < 0):勢能 V = 0。粒子以能量E入射。
區域 II (0≤ x≤ a):勢能 V = V?(一個常數),且 E < V?。這是勢壘本身。
區域 III (x > a):勢能 V = 0。
我們需要求解定態薛定諤方程來找出粒子在所有區域的波函數行為。
三、疊加原理與勢壘的解析:量子隧穿效應
當我們將疊加原理應用到粒子撞擊勢壘的場景時,就會得到神奇的量子隧穿效應。
1.波函數的行為
通過求解薛定諤方程,我們發現:
區域 I:波函數包括入射波和反射波(粒子被勢壘反射的部分)。|反射波振幅|2就是反射概率 R。
區域 II:當 E < V?時,波函數不是零,而是一個指數衰減的函數(ψ∝ e^(-κx))。這意味著粒子波函數穿透進了勢壘內部。
區域 III:由于區域II的波函數在x=a處沒有衰減到零,因此在區域III會有一個透射波。|透射波振幅|2就是隧穿概率 T。
2.量子隧穿
盡管粒子的總能量 E小于勢壘高度 V?,但它在區域III的波函數不為零。這意味著粒子有一定的概率像穿山甲一樣“穿過”或者說“隧穿”這個在經典力學中不可逾越的壁壘,突然出現在另一邊。
隧穿概率 T公式(對于高而寬的勢壘):
T∝ e^(-2κa)
其中,
κ=√[2m(V?- E)]/?(衰減系數)
m是粒子質量
a是勢壘寬度
?是約化普朗克常數
3.關鍵結論
概率性:隧穿是一個概率事件。對于完全相同的粒子,有些會隧穿過去,有些會被反射回來。這是疊加原理的直接結果——粒子波函數是“被反射”和“被透射”兩種可能性的疊加,測量時隨機坍縮到其中一個結果。
對參數極度敏感:
質量(m):粒子質量越小,越容易隧穿(電子比質子容易隧穿)。
能量(E):粒子能量越高,越容易隧穿(E越接近V?,T越大)。
勢壘寬度(a):勢壘越薄,越容易隧穿。T隨寬度指數衰減,這是為什么宏觀物體看不到隧穿效應——因為概率低到可以忽略。
勢壘高度(V?):勢壘越高,越難隧穿。
四、實際應用
量子隧穿不是理論游戲,它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應用:
掃描隧道顯微鏡:利用電子隧穿效應,通過測量隧穿電流,可以在原子尺度上“看見”并操縱物質表面。這是納米技術的基石。
核聚變:太陽之所以能發光,是因為質子之間的核聚變。但根據經典物理,質子間的庫侖斥力勢壘高到它們根本無法靠近。是量子隧穿效應使得質子有機會穿透斥力勢壘,發生聚變,從而點燃了恒星。
半導體電子學:Flash內存、隧道二極管等器件的核心工作原理就是電子隧穿。
放射性衰變:α衰變就是α粒子通過隧穿效應從原子核的勢阱中“逃逸”出來。
總結
疊加原理告訴我們,粒子可以同時存在于“被反射”和“被透射”的疊加態中。
當這種疊加態遇到一個勢壘時,薛定諤方程的解表明,粒子的波函數會指數衰減地穿透勢壘。
這意味著粒子有一個非零的概率直接出現在勢壘的另一側,這就是量子隧穿效應。
隧穿概率對粒子質量、勢壘高度和寬度極度敏感。
這一效應是許多現代技術和自然現象(從STM到太陽發光)的物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