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易經與陰陽論
易經與陰陽論
“陰陽”概念早于《易經》,但《易經》將其系統化和符號化。陰陽論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種基本屬性或力量,即“陰”和“陽”。《易經》最獨特的符號系統。由“陽爻”(—)和“陰爻”(--)兩種基本符號組成。世界永恒不變的就是“變化”。卦象之間的相互轉化(如“泰極否來”)揭示了事物不斷發展、運動、轉化的規律。宇宙萬象雖然復雜,但其背后規律是簡單而抽象的,可以歸納為陰陽的交感與互動。
陰陽對立:一切事物都存在陰陽兩面,它們相互制約、相互排斥。如晝夜、寒暑、動靜。
陰陽互根:陰陽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陰”就沒有“陽”,沒有“下”就沒有“上”。陰陽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依據。
陰陽消長:陰陽的力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此消彼長、動態平衡的過程中。就像白天陽氣漸盛而陰氣漸弱,夜晚則相反。
陰陽轉化: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可以向其對立面轉化。即“物極必反”,當陽發展到極致時,會轉化為陰;陰發展到極致時,也會轉化為陽。如“樂極生悲”、“寒極生熱”。
數學的運算法則:
加法: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能量物質的合并)
減法:在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的運算。(能量物質的分裂)
近代化學之父英國科學家道爾頓提出了原子論,他認為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分割的實心球體,提出“沒有人能將原子再分”的論斷。湯姆森陰極射線實驗。
1897年,湯姆森所發現的帶負電的顆粒比最輕的原子都要輕一千倍,它是原子的組成元素。后來,科學家把它稱為電子。湯姆森在發現電子的基礎上提出了原子結構的“葡萄干布丁”模型,開始研究原子的內部結構。
1887年瑞典科學家阿倫尼烏斯(Arrhenius)總結大量事實,提出了關于酸堿的本質觀點——酸堿電離理論(Arrhenius酸堿理論)。在酸堿電離理論中,酸堿的定義是:凡在水溶液中電離出的陽離子全部都是H+的物質叫酸(陽性物質);電離出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物質叫堿(陰性物質),酸堿反應的本質是H+與OH-結合生成水的反應。
1911年,盧瑟福和他的團隊用一束帶正電、質量比電子大得多的高速α粒子轟擊一張極薄的金箔。大多數α粒子能穿過金箔且不改變方向,一小部分改變了方向,甚至有極少數被反彈回來。模型深化對原子結構的認識: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原子核體積小質量大,電子質量小,圍繞著核做高速運動。
后來,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的實驗;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轟擊硼原子核的實驗。原子核也可再分,里面含有質子與中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原子核帶正電。
磁:天然磁石(Fe?O?)能吸鐵的現象早已為人所知,并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
電:古代人們就發現摩擦琥珀(希臘語“?λεκτρον”,ēlektron)能吸引輕小物體。16世紀,吉爾伯特對電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
庫侖(Coulomb)建立了庫侖定律,定量描述了靜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奧斯特(Oersted)發現電流能使磁針偏轉,首次揭示了電與磁的聯系。法拉第(Faraday)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磁生電),并提出了電場和磁場的力線概念。
在麥克斯韋之前,電和磁被認為是兩種獨立的現象。麥克斯韋的重大突破在于他發現:
變化的電場可以產生磁場(位移電流假說)。
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麥克斯韋從方程中推導出,變化的電場和磁場會以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其速度恰好等于光速。他因此預言:光就是一種電磁波。
這一發現將電、磁、光三大現象統一在一個理論框架下,被認為是19世紀物理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1887年,赫茲(Hertz)通過實驗產生了電磁波
關于麥克斯韋方程組的詳細介紹:
高斯定律
磁路高斯定律
法拉第定律
麥克斯韋安培定律
電荷產生電場。
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
電流和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
電場和磁場就這樣相互激發,相互轉化,從而可以脫離源電荷和源電流,以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這就是電磁波。
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其傳播速度計算值等于光速。
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都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共同構成了電磁波譜。
光的電磁本質:光被確定為特定頻率范圍(約 4.3×101?到 7.5×101? Hz)的電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