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四大力

磁:天然磁石(Fe?O?)能吸鐵的現象早已為人所知,并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

電:古代人們就發現摩擦琥珀(希臘語“?λεκτρον”,ēlektron)能吸引輕小物體。16世紀,吉爾伯特對電現象進行了系統研究。

庫侖(Coulomb)建立了庫侖定律,定量描述了靜電荷之間的作用力。奧斯特(Oersted)發現電流能使磁針偏轉,首次揭示了電與磁的聯系。法拉第(Faraday)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磁生電),并提出了電場和磁場的力線概念。

在麥克斯韋之前,電和磁被認為是兩種獨立的現象。麥克斯韋的重大突破在于他發現:

變化的電場可以產生磁場(位移電流假說)。

變化的磁場可以產生電場(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

麥克斯韋從方程中推導出,變化的電場和磁場會以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其速度恰好等于光速。他因此預言:光就是一種電磁波。

這一發現將電、磁、光三大現象統一在一個理論框架下,被認為是19世紀物理學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1887年,赫茲(Hertz)通過實驗產生了電磁波

關于麥克斯韋方程組的詳細介紹:

高斯定律

磁路高斯定律

法拉第定律

麥克斯韋安培定律

電荷產生電場。

變化的磁場產生電場。

電流和變化的電場產生磁場。

電場和磁場就這樣相互激發,相互轉化,從而可以脫離源電荷和源電流,以波的形式在空間傳播——這就是電磁波。

方程組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其傳播速度計算值等于光速。

光、無線電波、微波、紅外線、紫外線、X射線、γ射線都是不同頻率的電磁波,共同構成了電磁波譜。

光的電磁本質:光被確定為特定頻率范圍(約 4.3×101?到 7.5×101? Hz)的電磁波

強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的來源是“色荷”,只存在于夸克和膠子身上的內在量子屬性。“色荷”有三種:物理學家戲謔地稱之為“紅”、“綠”、“藍”。帶“色荷”的夸克通過交換膠子(傳播強力的信使粒子)而緊緊地束縛在一起。膠子本身也帶“色荷”,這使得強力非常復雜和強大。我們所能看到的任何穩定粒子都必須是“色中性”的(就像原子整體是電中性一樣)。

這通過兩種方式實現:

三個夸克組合:一個紅、一個綠、一個藍夸克組合成質子或中子(像三原色混合成白色)。

夸克-反夸克對:一個夸克和一個反夸克(攜帶反色荷)組合成介子(如π介子)。

強力的直接來源是“色荷”的交換,其根本來源是量子場論中“色荷”場與物質場的相互作用

質子/中子自旋危機

像質子、中子這樣的粒子擁有一種內在的角動量,稱為“自旋”,一種純粹的量子特性。科學家最初認為,質子的自旋就等于其內部三個夸克自旋的總和。實驗測量表明,三個夸克的自旋加起來只貢獻了質子總自旋的~30%。傳遞強力的膠子本身也有自旋,它們對質子總自旋有貢獻。夸克和膠子并非靜止不動,而是在質子內部以接近光速做極其復雜的運動,它們的軌道角動量(這直接關聯到“旋轉”或“繞行”的概念)是質子總自旋的主要貢獻者!

在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力的性質并非“來自”別處,而是源于宇宙極早期冷卻過程中的對稱性破缺。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極高能量下(比如10^-32秒內),電磁力和弱力是統一的(電弱力),強力可能也和它們統一在一起(大統一理論)。隨著宇宙膨脹冷卻,宇宙的“相”發生了改變,導致對稱性破缺,統一的力才“凍結”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截然不同的四種基本力。在這個框架下,強相互作用的強度(耦合常數)和“高速旋轉”的動力學行為,是由希格斯場和夸克、膠子的內在量子屬性在宇宙冷卻后自然呈現的結果。

標準物理模型

費米子:構成物質的粒子(像“磚塊”)。夸克和輕子,它們都是** spin-1/2 **的粒子

1.夸克

2.夸克是構成原子核中質子和中子的粒子。它們永遠被禁閉在復合粒子內部,無法單獨存在。

共有6種口味(Flavor),成對出現(一代比一代質量大):

代際

夸克

電荷

構成

第一代

上夸克

+2/3

質子和中子的主要成分

下夸克

-1/3

第二代

粲夸克

+2/3

存在于高能碰撞中,壽命極短

奇異夸克

-1/3

第三代

頂夸克

+2/3

質量最大,極其不穩定

底夸克

-1/3

常見復合粒子:質子=兩個上夸克+一個下夸克 UUD;中子=一個上夸克+兩個下夸克 UDD

輕子可以單獨存在,不受強力的影響。

6種輕子也分為三代,每代由一個帶電輕子和一個電中性的中微子組成:

代際(Generation)

帶電輕子(Charged Lepton)

電荷

中微子(Neutrino)

電荷

第一代

電子(Electron, e?)

-1

電子中微子(ν?)

0

第二代

μ子(Muon,μ?)

-1

μ子中微子(ν_μ)

0

第三代

τ子(Tau,τ?)

-1

τ子中微子(ν_τ)

0

帶電輕子:如電子,是構成原子、決定化學性質的關鍵。

中微子:幽靈般的粒子,質量極小,幾乎只參與弱相互作用。它們穿透性極強,每秒有數以萬億計的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而未被察覺。

玻色子:傳遞相互作用的粒子(像“信使”或“膠水”)

玻色子是 spin-1的粒子,是力的傳播者。它們像球一樣在相互作用的粒子之間被“拋來拋去”,從而傳遞力。

玻色子

傳遞的力

作用對象

特點

光子

電磁力

帶電荷的粒子

長程力,媒介為光,日常生活中最常見

膠子

強相互作用

帶色荷的粒子(夸克、膠子)

將夸克“粘”在一起,形成質子、中子等

W?, W?, Z?玻色子

弱相互作用

夸克和輕子

負責核衰變等過程,力程極短

希格斯玻色子

(非力)

(與其他粒子相互作用)

賦予其他粒子質量

它不同于其他玻色子。它是由希格斯場激發的粒子。你可以把希格斯場想象成一個遍布宇宙的“粘稠的蜜糖場”。粒子在這個場中運動時會受到“阻力”,這種相互作用的表現就是質量。W和Z玻色子因此變得很重,而光子和膠子不與希格斯場作用,所以沒有質量。

2.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及其信使

相互作用

(Force)

傳播子(Boson)

作用的物體

相對強度

力程

日常例子

電磁力

光子(Photon,γ)

帶電荷的粒子

~1/137

無限遠

光、化學、摩擦力、所有接觸力

強相互作用

膠子(Gluon, g)

帶色荷的粒子(夸克、膠子)

~1

短(~10?1? m)

將夸克綁在質子/中子內,將質子/中子綁在原子核內

弱相互作用

W?和 W?玻色子 Z?玻色子

所有費米子(夸克和輕子)

10??

極短(~10?1? m)

β衰變(中子→質子+電子+中微子),太陽核聚變

引力

引力子(Graviton, G)[假想中]

任何有質量/能量的物體

10?3?

無限遠

行星運動、蘋果落地

特殊說明:

膠子:它們自身也帶“色荷”,因此膠子之間也能發生強相互作用,這使得強力異常復雜和強大。

W/Z玻色子:它們非常重(約80-90倍質子質量),這使得弱力的力程極短。

引力子:引力尚未被成功納入標準模型。引力子是試圖量子化引力時預言的粒子

1.希格斯場(Higgs Field)

它不是粒子:首先,希格斯場是一個充滿整個宇宙、無處不在的量子場。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個看不見、摸不著但無處不在的“宇宙糖漿”或“希格斯海”。

非零真空期望值:與其他大多數場在真空中能量為零不同,希格斯場在真空中的強度不為零。

2.希格斯機制(Higgs Mechanism)

產生質量的方式:基本粒子(如夸克、電子、W/Z玻色子)在這個“宇宙糖漿”中運動時,會與希格斯場發生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越強,粒子受到的“阻力”就越大,表現出的慣性質量也就越大。

這就像名人在人群中行走,越有名(與場相互作用越強)的人,會被越多的粉絲(希格斯場)包圍和拖拽,就越難加速或減速(慣性大)。

· W和Z玻色子:通過與希格斯場強烈相互作用而變得非常重。W和Z玻色子是一組三種粒子:W?玻色子:帶一個單位正電荷(+1e)W?玻色子:帶一個單位負電荷(-1e)Z?玻色子:電中性(0e)W玻色子質量:約 80.4 GeV/c2(約為質子質量的86倍),Z玻色子質量:約 91.2 GeV/c2(約為質子質量的97倍)

費米子(夸克和輕子):通過與希格斯場湯川耦合獲得質量。不同粒子耦合強度不同,導致質量差異巨大(如頂夸克極重,電子極輕)。

光子和膠子:不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因此沒有靜止質量,永遠以光速運動

場的振動:希格斯玻色子(2012年LHC發現)是希格斯場的微小振動或激發的量子。它的發現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證明了希格斯場的存在——我們無法直接看到“海”,但可以通過看到飛濺起的“浪花”(希格斯粒子)來證明海的存在。

弱相互作用

改變粒子身份:這是弱力最獨特的能力。它能將一個種類的夸克(或輕子)轉變為另一個種類

(β?衰變):在一個中子內部,一個下夸克釋放一個 W?玻色子,轉變為一個上夸克。這使得中子(udd)變成了質子(uud)。釋放出的W?玻色子隨后迅速衰變成一個電子(e?)和一個反電子中微子(ν??)。

d→ u + W?(然后 W?→ e?+ν??)

·太陽核聚變):太陽的能量來自質子-質子鏈反應,其中關鍵一步是兩個質子融合時,一個質子通過釋放一個 W?玻色子轉變為一個中子。

p?→

力程極短:由于W和Z玻色子質量巨大,根據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原理,它們只能存在極短的時間(~10?2?秒),傳播極短的距離(~10?1?米,約為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這使得弱力只有在粒子靠得極其近時才會發生。

n + W?(然后 W?→ e?+ν?,即正電子和電子中微子)

W?/W?玻色子:負責帶電流弱相互作用。參與的過程會改變相互作用粒子的電荷(例如,中子[電中性]→質子[帶正電])。

Z?玻色子:負責中性流弱相互作用。參與的過程不改變相互作用粒子的身份或電荷,只交換動量和能量。就像一個中微子與另一個粒子通過“交換Z玻色子”而發生彈性碰撞。

由于質量巨大,W和Z玻色子無法在普通環境中穩定存在。們壽命極短(~10?2?秒),會立即衰變成其他更輕的粒子。常見的衰變模式有:

W玻色子:衰變成一個輕子和它的中微子(如 W?→ e?+ν??)或一對夸克-反夸克

Z玻色子:衰變成一對正反粒子對,如正負電子對(e?e?)、正負μ子對(μ?μ?)或一對夸克-反夸克。

引力是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最弱,但在宇宙尺度上扮演決定性角色的力。它的現代理解分為兩個層面:經典的宏觀描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和未完成的量子化描述(尋求量子引力理論)。任何兩個有質量的物體都會相互吸引。

愛因斯坦觀點:根本不存在所謂的“引力”。我們所感知到的引力,只是物體在彎曲時空中沿著最直路徑(測地線)自由運動的結果。

物質/能量告訴時空如何彎曲:太陽這樣的巨大質量會使其周圍的時空結構發生彎曲,就像一個重球放在橡膠膜上會壓出一個凹陷。

o

o

彎曲的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地球并不是被一個“力”拉著繞太陽轉,而是因為在太陽造成的時空凹陷中,沿著這個彎曲時空的“直線”(測地線)運動,它的“直線”運動在我們看來就成了一個橢圓軌道。

牛頓觀點(絕對時空觀):

空間是一個固定不變的、剛性的、平坦的舞臺。時間是獨立、均勻流逝的標尺。物質演員在這個舞臺上運動,但不會影響舞臺本身。空間和時間是分離的、絕對的背景。

愛因斯坦觀點(相對時空觀):

空間和時間不可分割地交織成四維時空。這個時空不是一個固定的舞臺,而是一個動態的、柔軟的、可以被扭曲和彎曲的實體(就像橡膠膜)。物質和能量不僅是臺上的演員,它們本身就能拉伸和扭曲舞臺。時空從背景變成了一個參與物理過程的動態演員。

牛頓:時間是絕對的,所有觀測者測量到的時間都一樣。

愛因斯坦:引力會使時間變慢(引力時間膨脹)。引力越強的地方,時間流逝得越慢。這已被GPS衛星鐘的修正所證實。

在彎曲時空中,三角形內角和可以大于或小于180度。愛因斯坦場方程 G_μν= 8πG T_μν就是用黎曼幾何的語言寫就的,左邊 G_μν描述時空的彎曲程度,右邊 T_μν描述物質和能量的分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尖扎县| 扎赉特旗| 三江| 靖安县| 平定县| 枞阳县| 商城县| 英山县| 伊川县| 夹江县| 自贡市| 田东县| 桐城市| 太白县| 瓮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彭州市| 祁门县| 北辰区| 巫山县| 七台河市| 泽州县| 布尔津县| 中阳县| 贺兰县| 来宾市| 翁牛特旗| 古蔺县| 平乡县| 墨脱县| 潜山县| 崇义县| 星座| 福清市| 和林格尔县| 临桂县| 桃园市| 澎湖县| 恩平市| 黎平县| 温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