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心定義與“反直覺”之處
空間量子化指的是:原子中外層電子的角動量方向在外部磁場或電場中不能任意取向,而只能取一些特定的、離散的方向。
這徹底打破了經典物理的圖像:
經典圖像:想象一個電子繞原子核做圓周運動,它是一個微小的電流環,相當于一個小磁鐵。在外磁場中,這塊小磁鐵可以像指南針一樣,其指向可以是任意的,連續變化。
量子圖像:這塊“小磁鐵”的指向不是任意的。它只能相對于外磁場方向,取幾個特定的、分立的夾角。就像它只能“卡入”某些預設好的槽位中。
二、為什么會出現空間量子化?
空間量子化是電子波粒二象性和角動量量子化的必然結果。
角動量量子化:根據玻爾和索末菲的模型,電子軌道角動量的大小是量子化的:
L={l(l+1)}[1/2]h
其中 l是角量子數,取整數(0, 1, 2,..., n-1)。這決定了角動量的“大小”。
方向量子化的需要:一個矢量由大小和方向共同決定。既然大小是量子化的,那么方向是否也可能是量子化的?實驗(如下文要說的施特恩-格拉赫實驗)證明,是的。
磁量子數 ml:為了描述方向量子化,引入了第三個量子數——磁量子數 ml。
它規定了角動量矢量在 z軸(通常取外磁場方向)上的投影 Lz的可能取值。
投影值也是量子化的:
Lz=ml?
ml的取值受到 l的限制:ml=?l,?l+1,...,0,...,l?1,+l
一共可以有 2l+1個不同的取值。
舉個例子:對于一個 l=2的電子:
角動量大小:L={2(2+1)}[1/2]?=6[1/2]?
ml的可能取值:-2,-1, 0,+1,+2(共5個)
對應的 Lz可能值:?2?,??,0,+?,+2?
這意味著,這個電子的角動量矢量相對于z軸,只能有5種可能的取向,它與z軸的夾角θθ必須滿足 cos?θ=Lz/L,這些夾角也是特定的、不連續的。